英国公张辅再次请缨,自请十万兵马,誓言一年内讨平黎利。张辅堪称越战专家,此前平叛也遇到过如此糟糕的形势,但仍然一手荡平胡、陈两家,当年东汉马援,也是三进三出,才彻底降伏了越南,如果张辅再次出马,获胜还是大有希望的。 另一方面,平心而论,黎利也像是越南的张辅,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李琦就在给宣宗的奏折里称黎利“礼敬贤才,优恤百姓,行事睿智果敢,行军谋而后动,德行才能,皆为胡、陈等逆贼所不及也。”如果黎利和张辅能够直接交手,一定有精彩好戏看了。
但是宣宗拒绝了张辅的请求。一手创建“仁宣之治”盛世的明宣宗,在历史上以休养生息、繁荣民生而称为明君,作为和平建设的代价,他必须对明朝八方出击的全面扩张战略进行适度收缩。所以宣宗一朝,停止了郑和下西洋,也放弃了越南。在当时的廷议上,大学士杨荣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国家安危所系,在北不在南。”也就是说,既然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文化建设上,那么有限的军事支出就只能投入北方的蒙古前线,哪还有闲钱花在越南呢?
这话说得确实在理。宣德二年十月,明宣宗就派礼部侍郎李琦到越南,宣诏赦免黎利,并册封黎利拥立的陈朝宗族陈蒿为国王。明朝并废弃交趾三司,文武百姓计八万三千人撤退回国。一年后,黎利上演了一出老戏码,暗杀陈蒿,自立登基。当然,他也没忘了向明朝请封,以免重蹈黎季犛覆辙。心里还有疙瘩的明宣宗,报复性地只封了黎利“权署安南国事”,也就是代理摄政的意思,并要求立陈朝后裔为安南国王。
1431年,黎利上表奏明遍寻不到陈朝宗室后裔。这叫明朝一个火大,老子当年也说“遍寻不到陈朝宗室后裔”,结果你小子跳出来造反;现在你小子自己又用这招数,不是班门弄斧么?直到黎利死后,明英宗才正式册封其子黎元龙为“安南国王”。
公元1428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明军回国之后,黎利发了篇诏书《平吴大诰》(朱元璋的国号最初为“吴”),这东西被1970年代的越共学者称为“第二个独立宣言”(不久后中越战争再次爆发)。里面这样写道:“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露骨地阐述了越南人自己的看法:“我们越南和你们中国,是南北朝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皇帝,也是分庭抗礼的文明国家。”
放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平等的理论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考察古代历史,这说法就搞笑了。比如欧洲基督教世界,皇帝的称号源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皇帝称号被建于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和独享,其他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统治者无论多么强大,也只能称“国王”,即使过了上千年,后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想当法兰西皇帝,也必须先强制取消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传统制度的力量。东方儒家世界也一样,皇冠只有一个,且只属于中国统治者。
黎利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敢在国内发发《平吴大诰》,过把皇帝瘾,在对明朝的文书里还是乖乖地称臣。黎朝逐渐坐稳了江山,明朝也因为土木堡之变而渐趋保守;中越政治关系终于稳固为“宗主-藩属”秩序下的国与国关系。
当然,面对中南半岛上的其他民族和国家,越南向来是敢于自称皇帝的。不到五十年后,黎朝传到黎思诚一代就开始了扩张。
5、历史是否重演:两个聪明人的抉择
正所谓老子英雄儿混蛋。黎利死后,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造反本色,政变不断、内乱频频,一直闹腾了三十年,直到黎思诚(1460至1497年在位)上位。
黎思诚是黎朝历史上类似“汉武”的人物,被越南人尊为“圣宗”。在他的治下,越南又进入扩张期。1471年,越南占领占城首都,俘虏占城国王;1479年,越南又攻陷老挝首都,进而入侵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真腊(今柬埔寨)等国。
越南的扩张引起各国共同宗主明朝的不满,两国关系开始紧张。成化十年(1474年),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琮上奏朝廷,报告越南黎朝军队越境,并攻扰村寨。于是明宪宗致敕越南国王黎思诚,要求“毋轻调夷兵惊扰边境”,又敕令沐琮“练兵守境,以备不虞。”成化十六年(1480年)八月,沐琮奏报越南入侵老挝等,明宪宗诏令广西布政司诫谕黎思诚“敛兵守境,以全臣节”;后来越南迫于明朝压力,从老挝、八百媳妇国撤兵,明宪宗再次诏命沐琮等“下令诸夷各饬兵备”。
随着黎思诚的死去,黎朝又进入了衰落期。到了1527年4月,黎朝权臣莫登庸逼迫国王禅位,建立莫朝,和当年黎季犛篡位如出一辙。逃往南方的国王黎庄宗也依样画葫芦,派人向明朝哭诉告状,请求讨伐莫氏。
这下子可给明朝出了道难题。
难道历史又将重演?
朝廷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分歧严重,“征讨”与“招抚”两派各不相让。主战派认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明朝应该帮助属国国王复位,说不定还可以重演永乐收复越南的一幕;主和派认为,当年以成祖之神威尚未能完全制服越南,反倒给姓黎的做了嫁衣裳,又岂可重蹈覆辙?见两派争执不下,嘉靖皇帝来了个和稀泥战术,采纳两广总督的折中意见:“陈兵边境,以武促降”。
这八个字简单,用意却不简单。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是一个统一强大的邻国好呢?还是一个分裂内斗的邻国好呢?答案不言自明(童心未泯的朋友例外)。所谓“分而治之”,是政治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做领导的都懂。嘉靖皇帝在宫里修道几十年,却依然能完全控制朝局,其领导水平当然不是盖的。
于是嘉靖皇帝派仇鸾为都督,毛伯温参赞军务,大军集结于中越边境镇南关(也就是历史课本里,清末老将冯子材大破法国人的地方)。莫登庸大惧,南有黎氏对抗,北有明军进逼,这还让人活不?他是个聪明人,也是个爽快人,立刻带着子孙数人亲赴明军大营请降,并献上越南土地册及户籍。嘉靖皇帝见他识相,便下招把越南从王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令莫氏世代担任都统使。
在两个聪明人嘉靖皇帝和莫登庸的导演下,历史并未重演,结局皆大欢喜。
作为一个都统使司,越南在名义上再次成为明朝管辖的一级地方,理论上直追永乐大帝的功绩,还报了黎利造反的一箭之仇,嘉靖皇帝获得极大满足,而且越南从此陷入长期的南北朝内战,再也无力威胁明朝主导下的国际秩序。
作为世袭的大明朝二品官安南都统使,莫登庸获得了明朝的政治承认,从此高枕无忧,可以和南方黎氏势力长期对抗了,直到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败亡,后裔逃往中国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