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玄奘和程咬金
公元629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这一年的岁末时节,从东土大唐走出了两支伟大的队伍:一支是北征东突厥汗国的唐朝大军,另一支是僧侣玄奘西行天竺的取经队伍。这两支队伍虽然方向各异、规模悬殊,但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年八月,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随后折向中亚,最终抵达北印度。除了取回大量佛教经书外,还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讲述了万里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其中,西突厥可汗的盛大排场让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汗方事畋游,戎马甚盛。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驮马之骑,极目不知其表。”
这位可汗,就是西突厥汗国的中兴之主统叶护。他东与唐太宗结盟求亲,西与拜占庭结盟侵掠波斯,向南拓地直达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史称“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在汗国首都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统叶护可汗盛情款待了玄奘一行,向东土大唐表达了一如既往的敬意。
不幸的是,就在玄奘离开后不久,这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可汗就死于一场宫廷政变,西突厥汗国从此陷入混乱和分裂。唐军消灭东突厥汗国后,西突厥割据势力纷纷向唐朝求助。经过慎重考察,公元633年,唐太宗派遣鸿胪少卿刘善出使,册封亲唐的阿史那.泥孰为西突厥可汗,标志着唐朝开始涉足西突厥事务。此后,唐朝趁势进入西域,于公元640年九月在交河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设置安西都护府,开始了在辽阔西域长达一百五十年(直到安史之乱后,终于陷落于吐蕃之手)的伟大事业。
乱世之中,除了唐朝,东突厥遗民势力也努力混水摸鱼。颉利可汗的侄子乙毗咄陆不甘心臣服大唐,率部分族人窜入西突厥境内。公元638年,他裹挟一些西突厥部落,自立为西突厥可汗,随即武力吞并了亲唐的西突厥势力。暂时得势后,乙毗咄陆可汗得意忘形,竟然打起了恢复东突厥故土的主意。公元641年,他率领还乡团侵入新疆,一直打到伊州(今新疆哈密),威胁到唐朝的西方边境。
乙毗咄陆的兴起,不仅令西突厥成为大唐的敌国,也让唐太宗看到了东突厥死灰复燃的危险。于是,安西都护郭孝恪奉诏出兵西域。他实施了一次出人意料的大胆行军,避开西突厥军的进攻正面,而是只率轻骑两千翻越天山山脉的小道“乌骨道”,乘虚攻占了西突厥军主力处月部落的大本营(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处月、处密等西突厥部落被迫归降大唐。
乙毗咄陆还不死心,公元644年又引诱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叛唐。郭孝恪立即率三千骑兵兼程疾进,在夜色掩护下秘密抵达焉耆城外。拂晓时分,正是睡意最浓之时,唐军突然发动进攻,一举俘斩七千多人,生擒焉耆王凯旋班师。三天后,西突厥追兵赶到,郭孝恪领兵转向还击,大胜追击数十里。
乙毗咄陆在郭孝恪面前占不到便宜,只好把气撒到西边,大抢了一把中亚的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部)。但因为分赃不均,他属下的西突厥部落决定翻脸,派请愿代表团到长安请求另立可汗。唐太宗借力打力,册封阿史那.泥孰的侄孙为乙毗射匮可汗。窘迫的乙毗咄陆只得号召以前带来的东突厥部落勤王。谁料这些嫡系人马也早看穿了复国无望,对招兵使者发飚道:“使我千人战死,一人独存,亦不从汝!”乙毗咄陆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灰溜溜地逃往吐火罗(今阿富汗中部)的大山里避难去了。
随着乙毗咄陆的失败,东突厥遗民鸠占鹊巢的复国事业成了黄粱一梦,西突厥人也重新当家作主。但东西突厥都是一丘之貉,习惯了“翻脸无情、过河拆桥”,公元648年,在乙毗射匮可汗的唆使和撑腰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妄图驱逐唐朝在新疆的势力,出兵进攻唐朝属国疏勒,甚至袭扰已归唐朝直辖的高昌郡。唐太宗盛怒之下,发动了昆丘道行军讨伐龟兹,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
其中,阿史那.社尔和乙毗咄陆经历相似,也是颉利可汗的侄子,也曾流亡到西突厥境内割据称霸,公元635年因讨伐薛延陀失败而投奔唐朝,被唐太宗招为妹夫。契苾何力则是漠北铁勒族的契苾部落领袖,公元632年率部落南迁降唐。史载契苾何力曾被族人绑架到薛延陀汗国,他大呼道:“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并拔刀割掉左耳起誓忠唐;唐太宗也断定契苾何力“心如铁石,必不背我”。
这两位降唐的东突厥贵族从此为大唐帝国东征西讨,竭忠尽力,可谓唐太宗“华夷一体”思想的重要人证。在唐太宗的信任下,他俩率领东突厥降众加入大唐军团,于公元640年攻灭高昌、公元646年攻灭称雄漠北的薛延陀汗国。此次昆丘道行军,他俩又和郭孝恪一起率领汉、铁勒、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各族联军十余万骑,长驱直入攻占龟兹国都,生俘其王。
但最后关头出了纰漏,老将郭孝恪竟然阴沟里翻船。话说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率兵外出扫荡残敌,郭孝恪留守王城。他纵横西域多年,屡战屡胜,一时麻痹大意,竟然被龟兹国相率领的西突厥援军杀了个回马枪。城内的龟兹降军也同时反叛,内外夹击之下,郭孝恪与其子郭待诏阵亡。随后唐军收复城池,阿史那.社尔为给郭孝恪报仇,下令对龟兹王城屠城。西域诸国震恐,纷纷投降,唐朝终于实现了对天山以南、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南疆地区的直接统治,并设立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四大军镇,共驻兵两万四千人戍守。其中,安西都护府治所就设在郭孝恪为之牺牲的龟兹王城。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既然唐朝册封的乙毗射匮成了唐的敌人,那么原本反唐的乙毗咄陆派系也可以摇身一变。在唐军讨伐龟兹的进程中,一支三千人马的西突厥队伍投入了唐军阵营,为首者正是当年乙毗咄陆的心腹大将阿史那.贺鲁。此人出身高贵,是西突厥始祖室点密可汗的五世孙,所以颇被唐朝看重,被册封为叶护(副可汗)。
但还是那句话,狗改不了吃屎,西突厥人也改不了“翻脸无情、过河拆桥”的习性。无论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乙毗射匮可汗,还是貌似恭顺、心怀鬼胎的贺鲁,都不例外。他俩同为血统纯正的西突厥汗裔,彼此之间虽然斗得你死我活,但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天可汗李世民啊,你何时能像太阳一样夕阳西下,何时会像天幕一般坠入夜色?
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农历五月又名“恶月”,据说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猖獗。所以,五月历来被视为不祥的时节。不幸的是,至少在公元649年的五月,这种说法得到了验证。
当月十八日,大唐军神李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短短数日后,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也驾崩了,英年仅五十三岁。这两位携手摧灭东突厥霸权的绝代君臣,竟然又宿命般地接踵而去。在他们的生前,亲手缔造了一个无比强盛辉煌的帝国。其盛况宏景,正如唐太宗生前留下的诗歌所言: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如果硬要说有未竟之业,无非就是两个:一是西头的西突厥汗国,二是东头的高句丽王国。这两个钉子户,牢牢地扎在帝国的双翅上。大唐要想真正翱翔九天、振翅寰宇,就必须拔除这两个对手。
但又有何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唐太宗的遗愿呢?
继位的唐高宗似乎不像。在告别太宗皇帝的仪式上,他竟然抱着老臣瑟瑟发抖,和睿智威严的“天可汗”形象相差甚远。对这一点,不仅唐朝的百官万民有所疑惑,帝国的敌人们更是心有窃喜。
所以,唐太宗去世刚两个月,贺鲁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实事求是地说,就心计之深沉、手段之狠辣而言,贺鲁在东西突厥历代领袖中都足可名列前茅。他先是派儿子去长安当人质,千方百计向唐高宗表忠心,赢得了朝廷的信任。紧接着,他就打着唐朝的旗号大举西征,击灭乙毗射匮可汗,重新统一了西突厥汗国。直到人质儿子被放回国后,贺鲁才图穷匕首见,不待唐朝册封而自立为可汗。
稳固了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后,贺鲁立即走上乙毗射匮的老路,着手攻略新疆。公元651年,他派兵攻陷金岭城(今新疆奇台西北)、蒲类县(今新疆奇台)等唐朝辖地,狠狠涮了唐高宗一把,还公然对西域各国扬言嘲弄皇帝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