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9、父与子: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两次抵御东突厥的进犯,为大唐再次立下大功。但这天大的喜事,却成了李渊心头的烦心事:老二啊老二,你让爹咋办呢?

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已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早在公元622年击灭窦建德、王世充后,李世民已经位极人臣:论爵位是秦王,是李家亲王之首;论武职是太尉兼天策上将军,位列武将军衔之首;论文职官居司徒兼尚书令兼中书令,实乃宰相之位。所以按实力来说,李世民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尴尬的是,他在名分上却是“两人之下”:在他和老爸李渊之间,还隔着大哥太子李建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异姓权臣,一般会篡权夺位、改朝换代,比如司马昭、刘裕之流;如果是皇室亲王,也很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夺嫡自立,比如杨广之类。

一想起前朝发生过的悲剧,再想想自己的儿子们,李渊就觉得头大无比:

如果搞竞争上岗、能者居之吧,估计王子们个个都觉得自己英明神武,定会抢得不可开交。轻者如隋朝杨广夺嫡,上演一出家庭悲剧;重者如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亡国惨祸。更何况,所谓“能者”的标准是什么呢?多半还是会走到“成王败寇”的路子上去。不说别的,就看对手突厥汗国吧,兄弟子侄为了竞争大汗宝座,打来打去不亦乐乎,把个好好的帝国整得四分五裂。

所以,为了保稳定、促和谐,中国古人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权力交接的确定性。但这种制度违背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经济学规律,就像中国的垄断企业一样,很可能导致王朝的效率低下乃至衰落,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晋惠帝,明明是个白痴还能仗着嫡长子身份登基,结果搞得天下大乱。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弄得李渊也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捏哪儿都疼啊。他只好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一方面不断重申长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以安天下人心;另一方面又不断给李世民加官进爵,以示安抚。

但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父子三人都心知肚明:

皇权的竞赛,只容得下冠军,而绝没有亚军的位置。

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这就是皇子们的宿命。

太子李建成按捺不住,抢先下手了。

早在公元624年六月,李建成就密令心腹、庆州都督杨文干招募勇士,准备和李世民摊牌。不料使者跑去向李渊告密,杨文干知道密谋败露,干脆起兵造反,被李世民率军讨平。据说当时李渊大为震怒,想废了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但随即发生了颉利可汗的大规模入侵,此事也就作罢。但还有一种版本,说这是李世民精心设下的一个大圈套,以破坏李渊对李建成的信任,所以李建成为了表明冤屈,竟然在李渊面前撞柱,以至于头破血流。无论真相如何,杨文干事件的爆发,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公开破裂,摊牌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李世民也作了摊牌的准备,利用手中的军权派心腹部将去镇守洛阳,广交山东豪杰,以图作为将来对抗朝廷的基地。李渊也想顺水推舟,打发李世民出居洛阳。要真是这样,李渊作古之后,唐朝必将爆发一场惨烈的东西内战。

李建成当然不会纵虎归山。他一方面极力反对李世民出镇洛阳,将其牢牢困在长安;另一方面又剪其羽翼,或是外调、或是下狱,千方百计对付李世民的心腹猛将程知节、段志玄、尉迟敬德以及军师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又外与三弟齐王李元吉、堂兄弟庐江王李瑗等亲族结盟,内与后宫诸妃深交结好,大力营造反秦统一战线。

李建成的功夫没有白费。随着李渊到了六十花甲之年,子曰“六十而知天命”,在这位老人心中,稳定压倒一切,他不希望初生的帝国再有波折。于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中,李渊逐渐坚定地站到了太子一边,决心剪除李世民的军权。公元626年五月,前方传来军情急报,东突厥颉利可汗将率领大军南下入犯。按惯例,以前都是李世民率军抵御突厥,但这一次,李建成极力推荐齐王李元吉为统帅,摆明了就是借机剥夺李世民的军权,而且还釜底抽薪,要把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全部调入李元吉军中。李渊竟然都一律批准。

军权一丢,李世民就成了砧板上的肉,秦王府上下人等无不大惊失色。房玄龄、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商议道:“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力劝李世民发兵诛杀太子和齐王。但李世民却犹豫不决,表面上说的理由是“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实际上是另有深虑:政坛如战场啊,李建成有父皇、诸妃和皇族宗亲的支持,占尽了内线优势,即使我能将其刺杀,又凭什么应对天下的讨伐呢!

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他在下第一步棋之前,就已经想到了第二步棋。他明白,要抵消李建成的内线优势,就必须拥有外线的支撑,也就是地方实力派的支持。纵观当今天下,李世民虽然久经沙场、建勋四方,但心腹旧将多在秦王府中,而京城附近的天节军都督罗艺,幽州大都督李瑗都是太子的亲信,其他地方诸侯则是骑墙派,在大义名分上更倾向太子一些。

举目无“亲”之间,李世民想到了两个人:灵州都督李靖和并州都督徐世勣。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靖和徐世勣分别执掌灵州和并州军队,既是防御突厥的前线大将,也是拱卫长安的外线藩镇。如果能争取到他俩的支持,李世民就吃下了定心丸。史书记载,李世民给他俩写了亲笔信,把欲与太子摊牌之事和盘托出。两人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上是默认了李世民的计划,只因为:

李世民是李靖的大恩人。当初李靖告发李渊谋反,被绑赴刑场斩首,幸亏爱才如命的李世民为其求情。随后李靖进入李世民的王府当差,形成了惺惺相惜的密切关系。李靖出任方面大将后,他的亲弟弟李客师继续担任李世民的卫队将领,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徐世勣的老首长。徐世勣早年追随李密降唐,此后一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群雄,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独自出镇地方后,还把亲信张亮推荐给李世民,李世民出镇洛阳之计便是张亮建议。

有了两大藩镇的支持,李世民这才安了心。恰在此时,李建成的下属王晊又来告密,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准备借送别李元吉出征突厥之机,设伏刺杀李世民,然后将纳入李元吉军中的秦王旧部全数坑杀。

如此一来,王府上下群情激愤,尉迟敬德甚至愤而指责李世民:“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势同逼宫之势。李世民心知士气可用,于是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黑材料,在六月初三这一天入宫面见父皇,揭发李建成秽乱后宫。

太子和姨太太有一腿?李渊眼前一黑,气得破口大骂,当即承诺明日传召三兄弟齐聚皇宫,把多年来的烂帐算个清楚。李渊的宠妃探知此事,连夜派人密报李建成。狡猾的李元吉建议装病、拒不入宫,李建成却大大咧咧地说大局已定,李世民翻不了盘。

李建成的理由非常充分:如果是文斗,即使父皇保持中立,当年为了争权,宰相裴寂搞死了李世民的盟友刘文静,这次自然也会站到李世民的对立面。再加上我们兄弟两人合作,在辩论时一定会占据优势,正所谓“众口铄金”嘛。而要说武斗,失去了军权的李世民不过一介匹夫,还能在守卫森严的皇宫禁地翻起浪来?

但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李建成偏偏忘记了,李世民名震沙场、摧灭诸强的必杀技,正是以寡敌众、险中求胜的突袭术!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李建成忘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会落得和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等人一样的下场。

政坛如战场,杀人是平常;

孤军入禁宫,万军斩上将!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