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东路军大胜的同时,杨素统率的西路军取得了更辉煌的胜利:他击败了达头本尊!

达头本来只是西突厥可汗,靠耍阴谋统一了东西突厥,还需要花大力气巩固东部的新领地。所以,他一直率领主力坐镇于东西突厥的结合部,也就是河西走廊以北的草原。杨素西路军剑指西北,目标正是达头本人。面对隋军的两路进攻,达头决定以偏师牵制东路的高颎部队,他自己亲率十五万骑兵,就近迎战西路的杨素部队。

四月初,杨素军西渡黄河,进入边境的灵州地区。灵州位于今天的银川平原,它西有雄峻的贺兰山脉阻挡风沙,东有波涛汹涌的黄河提供灌溉,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肥美广袤的沃土。唐朝诗人韦蟾赞道“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从此,灵州就被誉为“塞上江南”,直到今天还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而且是西北最大的水产养殖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直是华夏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强权的拉据地,后来党项族的西夏政权就是以此为龙兴之地。而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唐玄宗之子)也是在灵州登基称帝,使其成为战时陪都,作为唐军平叛主力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也是灵州。

如今,这片千里沃野将成为两大帝国对决的主战场。决定亚洲乃至世界命运的一战,即将打响!

四月中旬,达头和杨素在灵州北部遭遇。两军共计三十多万人马,盔甲耀日,铁蹄动地,在贺兰山下摆成无边无际的战阵。

达头麾下都是从西突厥带来的老底子,都是追随达头征战了十数年的老兵了。他们亲身经历了西自地中海、东到蒙古高原的浴血征程,见证了西突厥人凌驾波斯、东罗马诸帝国的伟大荣光。如今,他们在达头可汗的旗帜下,更是完成了征服东突厥、重建统一霸权的历史伟业,登上了荣誉和权势的巅峰!

此时此刻,西突厥大军的士气可想而知: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可汗,我们都是如此伟大的骑士!可怜的杨素啊,你将成为垫在我们马蹄下的又一颗头颅!

5、重骑兵如何战胜轻骑兵

确实,面对士气正盛的突厥大军,隋军诸将心里没底。他们认为突厥皆为骑兵,善于野战冲锋,建议采用传统的防守反击战术,也就是以战车为城、步兵结阵,阵地外遍设拒马尖桩,而把骑兵藏在阵地最里边,作为最后反击之用。

但杨素出人意料地说:“这种阵法立足于自保,不是克敌取胜之道!”

一语激起千层浪。杨素的话把部将们都震懵了。要知道,这套防守反击的战术经历过无数的验证,当年赵国名将李牧、汉朝名帅卫青击破匈奴,本朝的达奚长儒、赵仲卿击退突厥,说到底都是这套战法啊。难不成你杨素比他们都牛B?

更让诸将震撼的是,杨素接着下令把骑兵都摆到阵地前沿,要和突厥人打骑兵对攻!从古至今,能和游牧骑兵集团打赢野战对攻的,也就一个霍去病罢了。而且霍去病的骑兵战役规模也就几万人而已,杨素凭什么打赢十五万突厥精骑?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杨素自信拥有比突厥铁骑更厉害的两件钢铁锐器:一是钢铁一般的纪律,二是钢铁一般的重骑兵。

在历代名将之中,杨素的最大特点就是治军严峻。他每次作战之前,都会故意找茬,抓出犯下过失的士兵,杀之祭旗。这种倒霉鬼每次多者百人,少也有十几人,史书记载“流血盈前,(杨素)言笑自若”。开战之后,杨素又会组织敢死队冲锋,若其不胜逃回,无论多少全部斩首。然后再组织新的敢死队出击,不胜照杀不误。在如此严酷的战场纪律下,杨素部队被锤炼成了一部不惧生死、无往不胜的钢铁机器。但杨素并非一味高压,他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功必赏,无论将士的功劳多么微小,都必定据实记录、公正赏赐。所以将士也心甘情愿为其效命。

除了钢铁一般的纪律,隋军的第二件法宝是钢铁一般的重骑兵。秦汉时代的骑兵一般是轻骑兵,到了两晋发明了马镫,才逐渐出现可以披挂重甲、手持长枪的重骑兵。五胡乱华直至隋朝,在鲜卑等胡族的影响下,中国率先进入了人马皆披重甲的重骑兵主导的时代,比所谓的欧洲骑士早了几百年,专业名称是“甲骑具装”。根据考古发现,一套完整的中国重骑兵铠甲,重达四十至五十公斤,某些猛将的特制重铠甚至重达一百公斤!隋朝又是中国重骑兵的巅峰期,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可以一次性出动近十万重骑兵。

与之相反,突厥人却几乎都是轻骑兵,根据《阙特勤碑》记载,就连突厥亲王兼宰相的阙特勤的四匹战马,也只有一匹配备了马甲。所以,突厥骑兵具有极高的机动能力,唐高祖李渊评价为“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古往今来,重骑兵和轻骑兵孰优孰劣,一直是职业军事家和民间军事发烧友争论不休的话题。轻骑兵粉丝一贯认为,骑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动性,所以轻骑兵玩也可以玩死笨重的重骑兵了。在战争实践中,公元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塞尔柱王朝的突厥轻骑兵全歼拜占庭重骑兵,被视为轻骑兵胜过重骑兵的力证。不久后,蒙古人的草原轻骑兵也征服了以重甲骑兵闻名天下的党项族西夏国和女真族金国,并在西征波斯、欧洲的战争中取得同样的胜利。

但请切记:战争之事,绝无绝对。你找得出多少轻骑兵击败重骑兵的案例,别人可能也找得出多少与之相反的例子。比如杨素打的这一仗。

那么,如何用重骑兵击败轻骑兵呢?

问题还可以提得更严峻一些:如何用有限的重骑兵击败海量的轻骑兵呢?

杨素的答案是:正如毛主席所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武器”,部队用什么样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部队统帅制定什么样的战术策略。

轻骑兵的优势是机动力和耐力,重骑兵的优势是冲击力和防护力。如果达头可汗在广袤无垠、缺水少粮的大漠草原迎战杨素,突厥轻骑兵完全可以做到“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再不济拖也能拖死隋军重骑。正如十字军东征时期,一位阿拉伯史学家曾评价的那样:“如果正面战斗,阿拉伯轻骑兵打不过欧洲重装骑士,但要是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和时间,轻骑兵就可以获胜。”

但风头正劲的达头显然轻敌了,竟然主动南进,选择了灵州作战场。

前面说过了,灵州之地西有贺兰山,东有大黄河,东西狭窄、南北悠长,像极了一条细长口袋。在这种逼仄地形(当然是相对于大漠草原而言)打一场几十万人规模的大战,突厥轻骑兵其实发挥不了多大的机动优势,杨素的重骑兵反而可以淋漓尽致地列阵冲锋。更何况,杨素还有大量纪律严明的步兵,一旦隋军重骑兵和敌方轻骑兵形成缠斗局面,就可以加入战局左右胜负了。

当然,再好的战术策略,也得有有力的执行者才行。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猛虎不斗群狼”,面对海量突厥骑兵的惊涛骇浪,哪位隋将敢缨其锋,率领有限的重骑兵作决死一击呢?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勇将竟然是一员陈朝降将:周罗喉。

周罗喉,江西九江人,原来在南朝是和萧摩诃并称的勇将,更是一位忠勇兼备的义士。十年前隋军攻陈,周罗喉负责防守长江上游的湖北一带,和杨素大军激烈对阵,竟然难分胜负。直到建康城破,被俘的陈后主下令周罗喉投降,他才聚众大哭三天,只身入隋。隋军灭陈的大功臣贺若弼很敬重他,对他说:“我听说您被派到上游的荆州统军,就断定下游的扬州唾手可得了。果然如此啊!”周罗喉自信地答道:“是啊,如果我能率军和您对阵,还说不定鹿死谁手呢。”

另一位灭陈功臣韩擒虎就比较嚣张了,他在朝堂上公然嘲笑周罗喉,笑他不愿早降,所以在隋朝得不到高官厚禄。周罗喉义正言辞地答道:“我在南朝时就久闻您的美名,一直以为您是一位有气节的名士。可惜您今日所言,却令我大失所望啊。”一番话,说得不怕天、不怕地、传说死后还成了阎罗王的韩擒虎羞愧难当、俯首道歉。当皇帝的当然喜欢忠臣义士,于是隋文帝马上要给周罗喉富贵荣华,他却流泪拒绝道:“我受陈朝君主大恩,如今陈国灭亡,我不能以死报国,岂敢妄称忠臣!”

儒家经典《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周罗喉,真勇者也!

真正的勇者,一定会得到对手的敬重和欣赏。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公元599年的周罗喉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但西征突厥的杨素,还是特地请周罗喉随军参战。

话说达头可汗见隋军摆出骑兵对攻的阵势,心想这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嘛!敢和我打骑兵野战,杨素真是自取灭亡!史书记载,达头欣喜若狂道:“此乃天赐良机!”激动得下马跪拜,感谢上苍。他还生怕杨素开窍变阵,赶紧挥动狼头战旗,率领十五万大军一窝蜂地冲向隋军。

周罗喉深知杨素心中谋略,慷慨请战道:“敌军虽多,却阵形散乱,请让我率军出击!”

昔日南北争雄,你我各为其主;今日共御外敌,你我便是生死兄弟。

杨素啊,你若信任我,便把命运的一决,托付给我吧!

杨素颔首而拜,毅然颁下将令,将八千重骑兵交与了周罗喉。他和无数将士一起,目送着老将军怒发冲冠,身率八千儿郎绝尘而去。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