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央帝国:隋唐的大征服时代
第一节 龙与狼:隋唐是如何摧毁突厥汗国的
1、苍狼之眼
薄雾缭绕的草原,
牛羊如云,
骏马如电。
云电之间哟,
闪耀着苍狼之眼。
那是神圣的祖先,
那是生命的源泉,
保佑着突厥人哟,
穿越世界……
这是几年前,我在另一部作品中为突厥人写的一首歌。
所谓“苍狼之眼”,古突厥语读作“阿史那”,即是突厥王族之姓氏。
突厥,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一个来历不明、扑朔迷离的民族。
根据突厥人的传说,古时西方有一部落被邻国击败,举族屠灭。仅剩一名十岁男童,被敌军挖掉膝盖、弃之荒野。第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头苍色的母狼竟然主动喂养这个残疾少年,但他长大后还是被仇人所杀。第二个奇迹又发生了,母狼竟然被那残疾青年搞大了肚子,一路东逃到高昌国西北的山洞,生下了十个男孩,长子即是阿史那。从此,狼子狼孙繁衍昌盛,终于走出山洞、奔向草原,成就了一个大大的突厥民族。为了不忘本,阿史那氏遂以狼头大纛为旗帜,以苍狼为至高神圣的图腾”
古罗马人也说祖先被母狼哺育长大,但突厥人生猛多了,还和养母搞兽交,真是耸人听闻。这个传说显然不科学,但也透露出有关突厥人来历的宝贵信息:他们的主导者可能是来自西域的流亡者。
唐朝汇编的《北史》可为佐证:“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所谓“西海之右”就是新疆玛纳斯县以西的西域地区,秦汉时属于白种人的塞种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反复争夺的地盘;所谓“索国”就是敕勒人,长期游牧于贝加尔湖和南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域。匈奴强大时,这些民族都是臣属部落,但相隔悬远,又是如何成为突厥人共同的族源呢?
历史真相也许是这样的:经过秦汉帝国的长期打击,匈奴帝国在东汉中期崩溃,随即东汉也陷入百年羌乱,西域地区顿成势力真空,各部落竞相角逐。战败的阿史那部落(有可能是乌孙人及其征服的塞种部落,因为乌孙也以狼为图腾)一路向东奔逃,进入漠北敕勒人的地盘,并与一些敕勒部落建立联盟。根据历史大家傅斯年先生的考据,突厥的王后家族阿史德氏,正是“阿史那—铁勒(敕勒的别称)”的简称。两家混血共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族群:突厥人。
和中国史料相印证的,是另一个亚洲文明古国伊朗(即波斯帝国)的史书。他们记录道,波斯帝国的北方低地自古生活着游牧民族图尔人(Tur),这一名称和突厥人(Turk)何其相似!古代波斯最伟大的史书《列王记》主要就是讲述波斯人和图尔人之间的战争。从地理、历史和语言几方面分析,所谓的图尔人就是生活在中亚草原的塞种游牧民,也包括西迁融入的乌孙、大月氏等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战败东迁,遂成突厥人的族源之一。
讲完中国人和波斯人的看法,再看自诩为“突厥嫡裔”的土耳其人。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宣称祖先就是北匈奴人。这就太高攀了,他们的祖先至多不过是匈奴人的附庸罢了。
悲催的是,给匈奴人当完附庸,突厥还要接着给很多人当奴才。
西晋末年五胡乱起,诸胡南迁。突厥部落也浑水摸鱼,进入河西走廊,先后投靠铁弗匈奴的夏国、沮渠鲜卑的北凉国。拓跋鲜卑兴起后一统北方,突厥部落被迫北归,结果倒霉催地碰上了更狠的柔然人。这个新生的族群被柔然人征服,并被强迁到阿尔泰山(古称“金山”)南麓。因为阿尔泰山形似头盔(头盔的胡语发音为“tulga”,音译为突厥),他们就正式自称为“突厥人”。
突厥人不禁仰天长叹:该死的柔然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这还得从鲜卑说起。
东汉后期,随着匈奴帝国的消亡,源出东胡的鲜卑人取而代之,并趁着汉末三国时代的混乱迅速坐大。东汉末年,檀石槐在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正式建立汗国,组成鲜卑部落联盟。史载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囊括了匈奴故地。甚至远在贝加尔湖的极北之地也成了鲜卑属地,后世称之为“鲜卑利亚”(我国音译为“西伯利亚”),也就是“鲜卑人的地方”之意。
檀石槐死后,鲜卑大联盟盛极而衰,一分为三,臣服于一代枭雄曹操。后来,轲比能统一诸部,又被魏国幽州刺史王雄(他的儿子是竹林七贤之一,孙子就是“清谈亡国”的西晋宰相王衍)派刺客刺杀。自此鲜卑联盟彻底瓦解,要等到数十年后五胡乱华,才有宇文、段、慕容、拓跋、吐谷浑、乞伏、秃发等诸鲜卑部落的趁势复兴,南下中原争霸。
与这些南下华夏的鲜卑部落不同,柔然人留在了塞北。他们本是鲜卑部落联盟的一支,先后从属于早期的拓跋鲜卑代国、赫连勃勃的铁弗匈奴等。拓跋鲜卑南下争雄中原时,摆脱了羁绊的柔然人建立了汗国,趁势在塞外扩张,“尽有匈奴故庭”。
碰上匈奴第二的柔然汗国,突厥人只能自认倒霉。也许是在汉区偷师学艺来的,据说突厥人善于炼铁,所以被柔然人发配到阿尔泰山南麓当“锻奴”,也就是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