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杨坚放心了。刘、郑就假传遗诏,让杨坚担任丞相兼军队总司令,哥俩自己分任第二、第三把手。汉王宇文赞一开始也野心勃勃,甚至厚着脸皮搬到宫里住,上朝时故意和杨坚并列而坐,大有分庭抗礼之势。杨坚就派刘昉去忽悠宇文赞:“您是先帝的弟弟,继承帝位是众望所归。但先别急嘛,您先回王府享福,时机一到我们就八抬大轿把您抬上皇位!”,又给了宇文赞一个右大丞相的虚名。宇文赞还真就回家了,从此被杨坚送的美女黏住身,淡出朝堂。
宇文赞只是个十六岁的花花公子,容易糊弄,外地的年长藩王就麻烦了。他们有兵有地,特别是赵王宇文招还得到了颜之仪的支持,扬言说遗诏有假,要推宇文招辅政。杨坚和刘、郑想出一计,就说先帝有遗命让诸侯王回京议政,顺便商量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的国际大事。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代王义乌恩达、滕王宇文逌等王爷正想进京夺权呢,于是纷纷赶到长安,结果成了瓮中之鳖。只有陈王宇文纯犹豫不来,杨坚派亲信崔彭直奔其地,以违诏之名直接绑了押回长安。
短短一个月,内外政敌束手就擒,杨坚一举夯实专权摄政大位,遂有篡位代周之势。
看到这儿,很多人都会生出一个疑问:主幼臣强,挟持藩王,这不明摆着是当代王莽嘛!杨坚之心,路人皆知矣!但杨坚虽是勋贵之后,自己却既没有不可一世的政绩战功,也没有可以镇服天下的武力军权,而宇文家秉掌西魏、北周两代数十年,根深叶茂,又刚刚吞灭北齐、风头无双,怎么就被杨坚轻轻松松搞定了呢?再说了,那些骄兵悍将、各方豪强就这么服气?
不光咱们看不懂,就连清代考据大家赵翼也不禁惊叹道:“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其实,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水到渠成。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有一段有意思的记载,说是杨坚自己也心中不安,询问国子监的老同学元谐,元谐叹口气:“您孤立无援,犹如激流中的一堵墙,极其危险啊。只能努力一搏了。”沮丧的杨坚又连夜召见亲信庚季才,问道:“我平庸无能,却担负重任,你看结果会怎么样呢?”庚季才镇定地答道:“天道奥妙难测,我只能从人事来分析,觉得您夺取天下的符命已定。”杨坚沉默半晌,点头道:“你说得很对啊。”
这段对话就是谜底:人事关系。
老外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人说冰冻非一日之寒。杨坚的成功也绝非偶然,而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时势造英雄也。具体而言,主要是三方面的人事支持:
一曰军权:汉人军头的支持。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新人出。杨坚夺权的时候,参加过宇文泰时期东西大战的武将诸贵,只剩下尉迟迥、李穆、韦孝宽、阎庆、窦毅等寥寥数人,除了尉迟迥以外,这几位军方大佬都是汉人出身。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府兵制之锤炼,北周伐齐战争涌现出的新生代名将,如梁士彦、韩擒虎等也多是汉人。更不用说汉人在基层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中也是压倒多数。对此,宇文家是有人深为不满的。公元580年三月,就在周宣帝宇文赟暴亡前夕,宗室大将宇文亮就预感到“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不忍坐见倾覆”,于是发动兵变袭击韦孝宽军营,结果兵败被杀。可见华强于胡,已成定势。宇文亮确有先见之明,在杨坚的夺权过程中,强大的汉人军方势力确实选择了支持同一民族的杨坚。后来尉迟迥等举兵反杨,正是被韦孝宽为首的汉军荡平。
二曰政权:关陇世族的支持。宇文氏虽然声称“恢复周礼”,甚至以周为国名,但实际上处处抑制汉家大族势力,宇文泰给汉人官宦改鲜卑名、行部落制可谓明证。特别是宇文护、周武帝时代以来,为抵消府兵制和汉化改革的副作用,汉人世族普遍受到压制,高级政府官员多由宇文宗室子弟和武川勋贵后裔出任。例如京兆武功苏氏曾深受宇文泰倚重,苏亮、苏绰并称二苏,皆任宰辅。但宇文护上台后,其后代就再无显要。又比如弘农杨氏,北周一代几乎没人当过高官,大名鼎鼎的杨素也不过是低级军官。就算混得最好的京兆杜陵韦氏,代表人物韦孝宽在北魏末年就与独孤信在荆州共事,被时人并列誉为“联璧”,但当独孤信等北镇贵族已高居柱国(相当于军长)时,韦孝宽还只是一个仪同将军(相当于团长)。所以,当东西对峙时,关陇豪族两害相权取其轻,会帮助宇文氏抗衡更加胡化的东军;但外敌消失后,他们就热切期盼打破宇文氏的桎梏。杨坚无疑就是最好的代言人。自从杨忠认祖归宗于弘农杨氏后,其关陇世族的身份已获得各汉家大族认可,杨忠的妹妹得以嫁给了同一等级的陇西李氏。经过杨氏父子的倾力笼络,汉家世族自然就跟定亲戚杨坚了。
三曰党权:孝武帝派系的支持。当年东西分裂,西魏孝武帝入关投奔宇文泰,结果反被毒杀。追随孝武帝入关的洛阳人士有一万多人,后来荆州的贺拔胜被高欢击败,也率部辗转进入关中。根据现代学者甘怀真的考证,这些人多是关东汉人世族和汉化鲜卑贵族,和宇文泰代表的北镇武夫格格不入。即使是贺拔胜、独孤信这样的武川人,也是忠于西魏孝武帝的保皇派。这一派系对宇文氏毒杀孝武帝、篡位建周的行为很有意见,也因此遭到猜疑和打压。连独孤信这样的派系领袖也死于非命。作为独孤信的女婿,杨坚自然成了该派系的继任领袖,他们也成为杨坚夺权的急先锋。头号功臣刘昉、郑译、救驾功臣元胄的父辈都是追随孝武帝入关的洛阳官僚。
有了党政军三大支持,杨坚夺权之易也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