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在这样的狠角色面前,迟来的元天穆注定倒霉。他本是北魏并州刺史,也就是尔朱荣老家的父母官,两人一直相互扶持、共平天下,是尔朱荣之后的军界二号人物。他哪里想得到,陈庆之狠起来完全不逊于尔朱大哥啊!

不出陈庆之所料,元天穆亲率的是骑兵精锐,史书明确记载的就包括尔朱家族的头号勇将、骠骑将军尔朱兆(尔朱荣死后的接班人)的契胡五千;鲁安率领的夏州(赫连勃勃的老窝,历来出产彪悍骑兵)精骑九千等等。其兵力远在陈庆之之上。

面对名震天下的北魏精骑,应该据城固守了吧?陈庆之偏不,他要搞骑兵对攻!

他的想法又一次理性地惊世骇俗了:如果据城不出,等到十数万北魏步军赶到,荥阳城恐怕很难保住;不如趁敌骑长途劳顿且轻视南军,直接击败元天穆本尊,那后续的北魏大军也就崩盘了。

于是,陈庆之选拔出三千骑士,大开城门,冲锋逆战。魏军哪里想得到梁人敢骑兵野战?眼见三千白袍骑士汹涌而来,杀气冲天如同白无常,措手不及的魏军全军覆没,元天穆、尔朱兆单骑裸奔,鲁安干脆就在阵前投降。消息传来,拒守虎牢关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堂弟)、西荆州刺史王罴(后来成为宇文泰手下的四大猛将之一),被吓得带着一万骑兵弃关而逃,孝庄帝更是连后宫和百官都来不及携带,仓皇逃出洛阳,北逃并州投奔尔朱荣去了。

话说元天穆虽在荥阳惨败,先锋精骑损失殆尽,但步军大队人马尚在。他不敢直接捋陈庆之的虎须,就派名将费穆对虎牢关发动牵制性进攻,自己率主力南下进攻梁国城,以图断绝洛阳和梁朝的联系。镇守梁国的是元颢新招的魏军,和白袍军的战斗力有云泥之别,很快就被攻陷。陈庆之权衡轻重,大胆地暂弃虎牢关不救而救梁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部迂回到元天穆大军背后。历史再次重演,胆寒的北魏军被打得崩溃逃散,元天穆只带了十余亲骑北渡黄河,也投奔尔朱荣去了。陈庆之随即北上转攻费穆,吓得他立马投降。黄河以南的敌对势力均被肃清。

至此,短短八十多天,陈庆之仅用七千白袍战士就攻占了洛阳,把元颢送上了北魏皇帝的宝座。喜出望外的元颢拜封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全国军队副总司令),而他在梁朝的军职只是个处级干部的杂号将军罢了。

当然,陈庆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辉煌的奇迹是七千白袍的血汗共同铸就。其中一员就是杨忠。

当年父亲杨祯战死后,杨忠逃难到山东泰山脚下,娶了当地的贫家女子吕苦桃为妻。如无意外,他应该会在这里当一辈子农民,或者在邢杲叛乱的烽火中成为炮灰。

但在这个乱世里,没有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小日子刚刚过上,梁朝军队就进攻泰山,把他两口子在内的许多民众带回了江南。自小生长于武川镇的他,显然没能适应江南风情,日夜萦绕于心的都是北国风光。所以陈庆之招募白袍军时,杨忠便欣然从军,加入了护送元颢北归的征程。这一段短暂但精彩纷呈的战斗历程,给杨忠上了一堂无比宝贵的军事启蒙课,为他以后的军功生涯奠定了基础。

进入洛阳后,不光陈庆之,白袍军将士也都获得封赏,杨忠升任直阁将军(禁卫军中级军官)。在他眼里,洛阳的牡丹盛开当然胜过建康的杨风柳絮,禁卫军官的前途也可以告慰一心翻身的诸位父祖。如无意外,他大可扎根于此,徐图升官晋爵、复兴家门。

但意外再次出现了。

意外出在元颢和萧衍两位皇帝身上。

元颢是典型的志大才疏,毫无自知之明。一入洛阳,在皇位上屁股还没坐热呢,他就瞒着陈庆之给萧衍打小报告,请求梁朝不要派援军北上,以免骚扰百姓。他还拍胸脯说,有他和陈庆之,就足以对付敌人的反扑了云云。这当然是骗小孩的鬼话,其实他是怕梁朝把江山据为己有。

有意思的是,萧衍竟然相信他的鬼话,下令十万大军止步于边境。要说萧衍也是一代英主,三十八岁起兵、取代齐朝称帝;四十三岁时打赢钟离大战,与北魏孝文帝分庭抗礼;治国时期更堪称东晋南朝三百年最为繁荣安定的一代。但此时的萧衍年过六旬,颇有英雄气短、老来糊涂的迹象,干了很多自杀式的蠢事,各位读者还可参考唐玄宗、袁世凯的案例。

这一来,陈庆之就成了一支孤军。非但如此,爱猜疑的元颢还千方百计使绊子,拒绝了陈庆之招募流落在北方的南人,以扩充白袍军的要求。气得副将马佛念建议杀了元颢,自个儿占据洛阳。顾全大局的陈庆之没有这样做,因为大敌当前了:

尔朱荣终于来了!

自从河阴之变、葛荣覆灭后,尔朱荣以为内外的大敌都已消灭,就回到山西享清福。没想到眼花缭乱一瞬间,洛阳竟然丢了!

看到灰头土脸的孝庄帝和元天穆,尔朱荣除了震惊,还感到心底里的兴奋:

这个陈庆之,到底是个怎样的家伙呢?希望能配做我的对手啊!

至少在用兵的速度上,两人确实足可匹敌。公元529年六月,洛阳易手不到一个月,尔朱荣已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号称百万之众大举南下,须臾之间连斩元颢任命的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元珍孙、河内太守元袭,直抵黄河北岸。元颢震恐,慌忙御驾亲征,集结兵力布防于孟津。

孟津(位于今河南孟县),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渡口,史书明载的历代统一战争,有十三次渡河大战,其中九次都是从孟津渡河。西晋时开始建设浮桥,世称“河桥”。到了北魏,在河桥两岸又修筑了南北两座防御城堡。每遇南北交战,如果北军势大,南军一般都退据南城凭河据守,甚至纵火烧毁河桥。出乎意料的是,面对尔朱荣的生力大军,陈庆之不退反进,作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决断:亲率白袍军北渡黄河据守北城!

进据北城,必然成为敌军全力攻打的靶心;而且背后的黄河也不再是防御的凭借,反而可能成为撤退的障碍。陈庆之疯了么?

他当然没疯,但在恬淡斯文的外表下,他确实有一颗疯狂的心:

尔朱荣,今日我背水一战,尽管放马过来吧!

除了与尔朱荣一决高下的意气,陈庆之之坚持在北岸据敌,还有更深的考虑:如果完全退据南岸,两军必然沿河对峙,迁延日久,刚收复的河南地区就会人心动摇。与其如此,他宁愿兵行险着,进据北岸吸引敌军围攻,然后以白袍军的超强战力,大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快速击溃敌军士气。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战争史告诉我们,在名将指挥的情况下,不退反进往往是以弱抗强的取胜之道。比如十几年后的玉璧之战,东西魏以黄河为界分立,相对弱小的西魏也是不退反进,在黄河东岸的玉璧(今山西稷山)筑城据守,吸引高欢两次亲率倾国大军围攻,不但消耗了他的十万鲜卑精锐,连他自己也气病交加而死,两国国运也从此反转。

不出陈庆之所料,尔朱荣果然亲率大军围攻北城,战况极其激烈。史载三天里就打了十一仗,尔朱兆、贺拔岳、贺拔胜、元天穆等名将一齐上阵,北城还是岿然不动,攻城的尔朱军死伤惨重。尔朱荣极其沮丧,以至于决定打道回府。眼看陈庆之的策略就要成功,尔朱荣的谋士却想出了另一个法子:我打不过,总躲得过吧?

六月十八日,尔朱军绕过陈庆之据守的北城,转移到另一个小渡口硖石。对岸据守的是元颢的儿子元冠受。这位公子哥儿比陈庆之容易对付多了,尔朱军乘着小木筏子渡河夜袭,轻松生擒了他,然后沿河追击,一举击破宗王元延明的救兵。驻扎在孟津河桥南岸的元颢主力也是一触即溃,纷纷逃散。吓破胆的元颢直接放弃了洛阳,连夜南逃,不久就被北魏县吏捕获,送京斩首。

闻知战报,陈庆之长叹一声: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洛阳失守,河南沦陷,孤悬于黄河北岸的白袍军立即陷入绝境。陈庆之当机立断,率军结阵出城,迅速返回黄河南岸,然后一路冲破阻截,向南方撤退。但尔朱荣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亲率精锐部队追击。

在战争艺术的领域里,撤退是最高难度的项目,甚至比作战还要危险复杂。尤其是被骑兵追击的步兵,基本上九死一生。前有石勒歼灭东晋主力的苦县之战、慕容垂击败桓温的枋头之战,后有北宋对辽国西夏的若干次大败、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都发生在撤退路上。陈庆之的撤退,和那些凌厉的进攻战、坚韧的防守战一样,证明了他的名将风采。从孟津北城一直走到嵩山附近,数百里的敌境行军,白袍军都阵型肃然、无懈可击,尔朱荣空有得胜大军,也不敢发动攻击。

然而天意无情,就在白袍军在嵩山脚下的河流渡河,即将脱离险境时,河上竟然爆发了山洪!数千将士或被洪水吞没,或是混乱离散,旦夕之间竟然全军覆没。历史总会开些吊诡的玩笑,几百年后蒙古军东征日本,也因突遭台风而失败,至今还被日本人敬称为“神风”呢。

陈庆之可谓战神,但不是真的天神,岂有回天之力。他无力挽救白袍军的毁灭,只得潸然而去,后来在河南当地民间义士的帮助下,化装成和尚回到梁朝。梁武帝萧衍也明白失败有自己的责任,所以封赏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县侯。后来陈庆之就担当防御淮河防线的重任,确保了梁朝边境的安全,堪称国之长城,直到十年后去世为止。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