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神之战:以一敌千的奇迹
公元399年十月,刚刚从藩镇叛乱中逃过一劫的东晋,再次面临亡国危机,江浙腹心之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师道叛乱,史称“孙恩之乱”。十多万教徒在教主孙恩的率领下,从海岛登陆江浙沿海,短短数月席卷会稽郡、吴兴郡、义兴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新安郡等,兵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直逼京都健康。这一幕,让朝廷上下大为惶恐,皆以为亡国之兆。因为他们想起了两百年前的黄巾之乱:一场同样由道教徒发起、导致军阀割据、最终促使皇朝覆灭的宗教战争。
神圣的典籍《礼记》有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难道,东晋也要重蹈东汉的覆辙了?
要讲清楚这场天师道叛乱,就必须先把道教的来龙去脉、源流所向交待一番。
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源起于周文王的周易之学,集大成于春秋之世的老子,继而为庄子发扬光大,终成与儒家、法家三足鼎立的思想流派。独尊法家的秦朝灭亡后,法家思想避嫌隐退,偌大的华夏成了儒、道两家竞逐角力的斗场。西汉开国后的半个世纪,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契合了休养生息的国策,取得官方正统地位。直到恢宏远略的汉武帝时代,为了强化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资源,遂舍弃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改弦更张“独尊儒术”。
失去了官方话语权的道家,从“庙堂之上”退至“江湖之远”,转而寻求民间力量的支持。道家对“天地自然”的尊崇与民间“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逐渐从哲学流派蜕变为民间宗教。经过两百年的耕耘传播,东汉顺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道教组织天师道,传说是张良后裔的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因为首领以天师之名世袭,号为“天师道”;又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作为宗教捐献,别称“五斗米道”。东汉三国之世,天师道在巴蜀一带发展成主流宗教,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更在汉中自立为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之国。
在巴山蜀水间孕育成型的道教,从此蔓延于大江南北。到了东汉末年,北方也出现了道家的宗教化组织:太平道。创始人张角以创立“太平天下”的乌托邦思想为号召,用医术和巫术为道具,很快拥有数十万信徒,最后发动了颠倒天地的黄巾之乱。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宗教起义是太平道,最后一场宗教起义是太平天国,“太平”之名导致战争横祸,实在值得深思。黄巾起事虽然平息,北方道教却很快复兴。曹操攻占汉中后,张鲁和数万户天师道教徒被迁移到陕西、河北,重新开始传教活动。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像罗马灭亡而基督教兴起、吐蕃崩溃而佛教广播一样,汉中道教政权的终结,却给了道教思想复兴于北中国的机遇。直到两百年后的北魏年间,北魏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的鼓动下灭佛兴道,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以道教为国教。此后北朝历代都礼遇道教,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道家的官方地位。源自北朝的大唐王朝,更把道教视为“本朝家教”,建立了主导性宗教的地位。
和巴蜀、北方道教的波折命运不同,江南地区的天师道一直兴旺,几乎到了全民信教的地步。三国时,孙策杀道士于吉,百官万民无不为之请命。到了两晋,上层社会盛行的玄学清谈本就是以道家哲学作为思想依托,所以包括琅邪王氏等很多高门士族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道教信徒,甚至曾指使道教领袖卢悚起事抗拒桓温。
朝野共奉、上下合流使得江南道教发展到了巅峰,逐渐有了“取而代之”之心。公元398年,浙江地区的天师道领袖孙泰趁着朝廷与藩镇对战之机,图谋复制张角的事业,被摄政王司马道子派兵诛杀。他的侄子孙恩带着一百多号死忠信徒逃到舟山群岛,发誓复仇。
公元399年,因为立下了策反刘牢之平定藩镇之乱的大功,年仅十八岁的司马元显接替了父亲司马道子的摄政王位置。这少年可说是司马家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一位王爷,假以时日能重振皇威也未可知。他一眼就看穿了本质问题是朝廷无兵,于是决心建立皇室直接掌握的新军。但北方和西方各州郡都在藩镇手中,他只能着眼于东晋腹地的三吴(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八郡,下令当地豪族交出私自收容庇护的官奴,并籍以成军,谓之“乐属”。
司马道子不愧为少年英才,看问题看透本质,解决问题也是一针见效。只可惜他太年轻,而年轻人太容易理想化:其实,这乐属令和王莽改革一样,是两面不讨好。三吴豪族本就和南渡士族建立的东晋朝廷不对付,如今又要没收他们的财产(奴婢是最重要的动产),当然不干了;而托庇于豪族的官奴很多已经升级成了佃客、长工一类,说不定还拖家带口了,自然也不愿去当刀头舔血的大兵,你当人人都是刘裕那样的野心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