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在平原地区以步制骑,全歼两万鲜卑铁骑,桓温不愧为名将也!前燕也大惊失色,派名将傅颜出击。傅颜是慕容恪生前亲信猛将,曾平定前燕太师慕舆根之乱,还曾北伐漠北的敕勒不落,史载“大获而还”。他率大军从河北疾行,刚刚南渡黄河,就迎面碰上了正在北上的晋军前锋朱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场没有奇谋妙计的遭遇战,两军展开殊死搏杀,最后傅颜大败,逃回河北。

其实,傅颜败给朱序并不丢脸,因为朱序是个大大的传奇人物。他是桓温麾下名将,曾为平定司马勋之乱立下头功,后来孤军镇守襄阳被前秦俘虏。淝水之战时,正是朱序暗中向晋军献出奇计,随后又在前秦大军后方散播败仗谣言,才成就了谢安的不世功业。前秦覆亡后,朱序得以回归东晋,长期镇守从襄阳到洛阳的北方前线,功勋卓著。

晋军兵锋逼近黄河,前燕君主慕容暐慌忙任命哥哥乐安王慕容臧为统帅,率十万大军继续反击。但两战两捷的晋军已经打出了气势,屡屡以寡胜众、以步制骑,打得慕容臧无力招架,不断北退。战至八月,桓温的主力部队北渡黄河,抵达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淇门渡),距离燕都邺城只有百里之遥。

枋头是北方的战略要地。当年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北上扫灭袁绍残部,下令“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在淇水流入黄河之处筑成堤坝、填出平地,遂名为“枋头”,后来逐渐发展为河南与河北之间的交通要津、镇戍重镇。羯赵时期,氐族苻氏就是在这里镇守,养精蓄锐,然后挥师西进关中建国的。

听闻晋军进抵枋头,前燕君臣大乱,甚至准备逃回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避难。危亡之际,吴王慕容垂挺身请战,率领最后的生力军五万铁骑迎战桓温。两军兵力势均力敌,便各自在枋头扎营筑垒,隔着淇河对峙。

淇河是发源于太行山麓的一条美丽河流,沿岸千山竞秀、桑田密布。桓温登上高处,眺望着淇河美景,不由吟咏起《诗经.卫风》里描写淇河的诗句来: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岸就是千万敌军,“桧楫松舟,驾言出游”是不可能了,和“君子”一起“切磋”“琢磨”战事倒是有必要。郗超进言道:“正如我在金城论战之言,敌军必会坚守不战,拖到秋冬时节,我军水道枯竭无粮可食,将士又缺乏冬装御寒。如此危矣!”

晋军的弱点,不仅郗超看到了,前燕也看到了。枋头对峙的同时,慕容垂派镇南将军慕容德领一万骑兵袭占了石门要塞,阻绝了桓温的水运通道。桓温派豫州刺史袁真夺取石门,却屡战不克。晋军后勤水道于是断绝。

与此同时,前燕豫州刺史李邦率兵五千筑垒据守,阻挠晋军从陆路北上运粮。其实,李邦的五千人马岂能阻隔中原大地?全因东晋朝廷不愿全力支援桓温罢了。对于这一点,前燕大臣申胤分析得很清楚:“桓温势如破竹,看起来大有可为。但在我看来,他必定失败!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最担心的就是桓温北伐获胜,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挠的;桓温有此后顾之忧,为了保全实力,也必会持重观望,奢求不战而胜。如此一来等到晋军缺粮,定会不战而败。”

双方对峙到九月,晋军终于粮草不支,被迫出战。但缺衣少粮的晋军已是强弩之末,几次出击都不能攻破慕容垂的军营,后方又传来前秦军队救援前燕的消息,桓温只得长叹奈何,下令南撤。晋军一路疾行七百里,因为担心燕军投毒,连河水也不敢饮用,都是派士兵凿井取水。

老谋深算的慕容垂并不急于攻击晋军,带着八千精骑跟踪南下,又密令慕容德赶到襄邑(今河南睢县)设伏。等到晋军精疲力尽之际,两支骑兵前后夹击,一战获胜,史称“枋头之败”。晋军突围后走到谯郡(今安徽亳州),又被以逸待劳的前秦军队袭击。两战两败,晋军伤亡三万多人,桓温多年栽培的精兵损失殆尽。

桓温以毕生心血发动的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黯然收场。

一切皆如王猛所料:经此大战,东晋再无余力北伐,前燕也元气大伤,唯有前秦不劳而获,从三国中的最弱者一跃而为最强者。在他的紧密筹划下,历史继续掀起令人眼晕目眩的激荡画卷:当年十月,桓温败退回国;十一月,功高震主的慕容垂被政敌陷害,只得投奔前秦;次年初,王猛即率前秦大军进攻残破不堪的前燕,经过一年攻战就攻陷邺城,灭亡前燕。

桓温败了,慕容垂也败了,胜利者只有王猛。

当落寞的桓温听闻王猛灭燕的消息时,定会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次通宵畅谈,那是多么令人欣赏的年轻人哪!

呜呼,我果然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的天下大事,是属于慕容垂、王猛这样的后辈的了。

但他还是不甘心。抑郁卧床的他,自言自语道:“这样寂寞地活着,将被文景(指篡魏建晋的司马昭和司马师)嘲笑吧!”,然后就坐立起来,奋然高呼:“身为男儿,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也得遗臭万年才行!”

是的,虽然北伐大业成空,也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烙印才行!这个烙印,就是改朝换代!

公元371年,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改立年迈多病的司马昱为帝,并族诛陈郡殷氏、颍川庾氏两大反对派士族。废君杀臣之举,使得桓温之心、路人皆知,当时天下人都以为必将改朝换代了。

只有一个人挺身直面桓温,用勇气和智慧扭转了命运的轮盘。这个人就是谢安。

公元372年七月,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重弥留。从当摄政王到登基为帝,他多年来全力斗争,却还是没能阻止桓温的崛起。心灰意冷的他放弃了抵抗,打算死后禅让帝位给桓温。当时在朝执政的谢安极力劝阻,迫使司马昱收回了成命。

怎么,当年一手扶植起来的谢安也要背叛自己了?桓温闻讯大怒,立即起兵入京,要“诛王谢,移晋鼎”。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兵至建康。当时其他高门显贵都慌乱失措,以至于汗湿重衣。只有谢安慷慨道“晋祚存亡,在此一行”,从容地拜见桓温,以机智善言打消了桓温的杀机。

公元373年,桓温病重,要求朝廷给自己“加九锡”。按照东汉魏晋以来的惯例,“加九锡”之后就是改朝换代了。临死之际的桓温显然想要最后一搏。又是谢安以四两拨千斤之计,以修改表文的理由百般拖延,终于托死了桓温。 公元373年七月十四日,一代枭雄桓温病终。

慕容垂、王猛和谢安,这三个后辈用不同的方式,终于埋葬了桓温的梦想。

桓温死后,护卫了东晋国脉的谢安接掌大权。他苦心积虑地处置危局,首先怀柔安抚,委任桓温的弟弟桓冲继承荆州根据地;随后徐徐削藩,从桓氏族人手中陆续收回了徐州、扬州等地,重新实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势力平衡局面;最后,为了内制荆州、外御前秦,他亲手改组重建了京口北府军,终于打造出一支天下第一强兵。

十年之后,正是靠着朝廷与桓冲的携手合力,正是靠着京口北府军的决死一击,谢安才赢得了名垂千古的淝水之战。

而在谢安手上获得新生的京口北府军,也将取代桓温留下的荆州西府军,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全新时代的主人,就是下一节故事的主角:刘裕!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