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洛阳暂时保住了,朝廷任命西中郎将袁真出任豫州刺史、监豫司并冀四州诸军事,负责北到洛阳、南到淮南的防务。袁真和桓温同是庾氏的老部下、辈分相当,又长期在淮河前线作战、战功卓著,桓温虽然不满却无话可说。为了安抚他,公元363年五月,东晋加封桓温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名义上成为全国军事统帅。

公元364年四月,前燕卷土重来,出动十万铁骑南下。袁真不能抵抗,在许昌、汝南等地连吃败仗,再次退缩到淮河一线。桓温亲统荆州大军沿江东上,进屯于淮河南边的重镇合肥,迫使前燕军放弃渡淮计划,再次保住了洛阳。

前燕军四月退兵,五月份东晋朝廷就征召桓温担任扬州牧、录尚书事,入朝参政。想用虚职换兵权?桓温当然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坚决推辞。朝廷又说桓温管辖的交州、广州太偏僻,想改授其都督并、司、冀三州。交广太偏僻,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地盘,并司冀等可是前秦、前燕的地方,空手套白狼也不带这么套的!桓温又拒绝了。这两番折腾下来,朝廷和桓温彼此的信任感再度降到冰点。

公元365年二月,趁着东晋朝廷和桓温闹别扭,前燕的两大战神太宰慕容恪、吴王慕容垂亲率大军,合力三征洛阳。慕容恪鼓励诸将道:“过去,你们常埋怨我不热心于南征。如今东晋君臣不和,洛阳虽城高垒固却军队薄弱、难有外援,你们就好好大干一场吧!”

连经战乱的洛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居民尽数迁到了南方,东晋守军也不到两千。围城的前燕军队声势浩大,东晋前线藩镇诸将都不敢轻言救洛。朝廷只得向桓温妥协,任命他的弟弟桓豁为荆州刺史、桓冲为江州(主要位于今江西省)刺史,桓温率荆州大军出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捍御建康。摄政王司马昱还亲自去洌洲(今安徽和县)军营面见桓温,共商救援洛阳。恰在此时,晋哀帝驾崩了,东晋忙于新君登基之事,于是暂缓援洛。这一缓,洛阳就完了。

慕容恪和慕容垂堪称慕容家族的绝代双骄,再加上十几万的前燕大军,绝非两千晋军所能抗衡。一月不到,孤立无援的洛阳陷入箭尽粮绝的绝境,破城只在旦夕。

洛阳孤立无援,唯独有一个叫沈劲的吴人平民主动上表,自散家财招募了千余民兵,从吴兴老家跋涉数千里赶赴洛阳。一般来说,东晋只有北方流民后裔才热心于北伐,本地吴人通常觉得事不关己。所以沈劲孤军赴难的举动才显得石破天惊。其实另有隐衷。

吴兴沈氏是江南地方豪族,沈劲之父沈充曾担任王敦的参军,交情深厚。公元320年,王敦邀请沈充一同举事篡位,晋明帝也派使者劝沈充反击王敦,还许以为司空高位。两难之间,沈充弃忠取义,作了一个决绝的选择:“大丈夫共事,始终当同,岂可中道改易!”于是决定帮助王敦。王敦之乱平定后,沈充也被处死,吴兴沈氏一族被打入罪人另册。所以,沈劲明知洛阳是死地而赴之,就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洗刷父亲的耻辱,以自己的毁灭换取家族的重生。

为国舍身,为家弃命,正所谓“保家卫国”也。沈劲不愧是男儿好汉!

打到三月中旬,洛阳守将弃城逃逸,沈劲却誓言与城共存亡,只率五百壮士坚守洛阳。沈劲笑道:“我一直期待着临危受命,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于是殊死搏击,又激战数日才失守。沈劲被俘后神气自若、宁死不屈,只求慷慨赴死,让慕容恪大为佩服。他感叹道:“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

沈劲的确得偿所愿,以生命换得了东晋朝廷的大力褒奖,吴兴沈氏从此高官辈出,重新成为本地豪族中的佼佼者,人称江东之豪“莫过周、沈”。几十年后吴兴沈氏的沈田子、沈林子兄弟又演出了几乎一样的传奇剧目,从逆臣之子华丽变成刘裕北伐的功臣,留待后文细细道来。

慕容恪夺取洛阳后,控制了秦、晋、燕三国毗邻交争的敏感地区,成为众矢之的。秦王苻坚亲率倾国之军东出潼关防备,桓温也率大军北上抗击,共同迫使前燕停止了进一步的动作。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把洛阳丢给了前燕,巴蜀又后院失火。桓温消灭成汉后,留守益州的周抚恩威并用,保得巴蜀多年安宁。当年六月周抚去世,梁州刺史司马勋迫不及待地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挥军入蜀、包围成都。作为东晋宗室中少有的将才,司马勋深受皇室重视,还曾多次北伐关中。为何突然搞起了反叛呢?

除了个人野心,恐怕也和朝廷与桓温的政治斗争有关。众所周知,朝廷让司马勋镇守位于荆州、益州上游之地的梁州,一是捍御北胡,二就是监控桓温。随着年初晋哀帝的驾崩,桓温拥立了新皇司马弈,借着拥立之功势力更加膨胀,被朝野议为当代曹操。面临重大危机的东晋皇室,很可能暗中唆使司马勋挑战桓温的权威吧。

若巴蜀一失,司马勋再与扬州朝廷联手夹击,则荆州危矣。桓温急派鹰扬将军朱序、督护桓罴等将入蜀反攻,一直打到次年五月,终于擒获司马勋一党。桓温深知司马勋和朝廷之间的猫腻,于是不报朝廷、当即全数斩首。

铲除西边梁州的威胁不久,东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多年来的军事竞争者京口北府军终于低头降服了!

当年受窝囊废谢万的连累,参与北伐的徐州刺史郗昙也被降职。但郗家是京口北府军的创始者,在东晋军界根基深厚,也是制衡桓温的强大力量,所以朝廷就让他的哥哥郗愔接任。对此,桓温不满地念叨:“京口是个穷乡僻壤,只有酒可饮、兵可用罢了!” 郗愔对桓温也不买帐,但他哪里知道:自己的儿子郗超早成了桓温的卧底啦!

郗超是少年英才,很小时就有歌谣唱道:“扬州独步王文度(即王坦之),后来出人郗嘉宾(即郗超)”,不到二十岁就进入桓温幕府当参谋,深得桓温器重。同僚们称赞为:“长胡子参军(即郗超),矮个子主簿(即王徇),能令桓公喜,能令桓公怒”。桓温自己也感叹郗超“深不可测”。这么个聪明人,当然懂得“西瓜偎大边”的道理。郗超便以郗愔的名义编造了一封信给桓温,主动请求卸职养老,然后又力劝老父听从桓温的安排调任会稽内史。桓温随即兼任徐州刺史,兼并了京口北府。

长江上下、东西强兵,至此皆归于桓温之手。

司马勋的死亡和郗愔的让贤让桓温长出了一口气,很快更大的喜讯又传来了!

公元367年夏天,前燕太宰慕容恪去世。

我们都知道,三边结构最为稳定。出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顾虑,这十余年来,苻坚、慕容恪、桓温三雄鼎立,三国之间小战无数、大战全无,让局势总是处于“千钧一发却又不敢先发”的平衡状态。

十年之痒,真是痒死人了!

如今慕容恪死了,一边崩塌,局势突变。苻坚和桓温都油然而生“时不我待”之感。一场空前的大决战,即将展开。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