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5、收复洛阳

桓温北伐前秦的时候,淮南的姚襄又不安分了。他深知伏击晋军这笔账迟早要被清算,再加上部众多是陇西、并州一带的羌人,众心希望北归故土,就决定投靠前燕,另谋出路。公元355年五月,姚襄率所部七万人马北渡淮河,正式叛变。

诸将建议追击,桓温笑道:“这小子留下来是个祸患,如今他主动让出淮南之地,求之不得啊!”但姚襄前脚一走,东晋朝廷马上命令谢尚出任豫州刺史,控制淮南地区,摆明了是怕桓温插足。

姚襄进入中原后偷袭东晋冠军将军高季,攻占了许昌,随即四出攻城略地。公元356年初,姚襄继续向西北老家前进,抵达洛阳。洛阳守将周成本是冉魏旧将,降晋后复叛。姚襄被洛阳几朝帝都的光环诱惑,就决定黑吃黑占领洛阳。两军缠斗数月,姚襄的参谋长王亮劝道:“纠缠于此不是上策,万一桓温追来就麻烦了!”,姚襄不以为然道:“桓温算什么,来了也是第二个殷浩!”

姚襄在中原这么一闹腾,东晋脸面上实在挂不住。谢尚又没有胆子干涉,桓温顺势连上十余道奏章,要求北伐罪人姚襄、光复中原,并请事成之后还都洛阳。

先把桓温请求还都洛阳的奏章摘录如下:

“巴蜀既平,逆胡消灭……而人事乖违,屡丧王略,复使二贼双起(指前秦和前燕),海内崩裂,河洛萧条……诚宜远图庙算,大存经略,光复旧京,疆理华夏……(如今朝廷拘泥于江东)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五十余载,臣虽庸劣,愿竭筋骨,宣力先锋,翦除荆棘,驱诸豺狼。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请一切北徙,以实河南……然后陛下朝服济江,则宇宙之内谁不幸甚!”

这道奏章简直要了朝廷和士族高门的老命了。司马家和那些贵族们在江东坐享富贵,哪肯回到饱经战乱、四面临敌的中原去过刀口舔血的生活!但若是明确拒绝,就等于被剥下了“嘴上北伐、心底怕怕”的画皮,东晋王朝就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

其实,桓温此举展现了高超的菜市场技巧:砍价时一砍到底,还价时见好就收。不出桓温所料,朝廷对迁都之议唯恐避之不及,惶然同意了北伐姚襄的要求。公元356年七月,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讨伐姚襄、收复洛阳。

作为东汉、西晋两大王朝的故都,洛阳拥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虽然五胡乱华后因为战乱而败落,依然具有关键的战略地理价值,号称“东西枢纽、四战之地”。洛阳位于中原地区(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西北部的三川河谷(三川是指谷水、洛水、伊水),是西北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联结部。洛阳西面是绵延的豫西山地,沿着谷水开辟出的河谷穿过高峻的崤山和潼关,就进入关中;西南面是熊耳山和伏牛山,沿着山间的洛水南行可以抵达南阳盆地,继而南渡汉水进入荆州,而洛水穿越洛阳城后北上汇入黄河,联结着山西与河北;正南方则耸立着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山脉,此山发源的伊水劈山开路,数十里间山谷连绵,恰如一道幽深的长廊,联系着北方的洛阳城和南方的淮河流域。

所以,桓温从荆州进军洛阳,有洛水、伊水两条路线:一可以从襄阳出发,沿汉水、洛水北上中原,二可以先沿长江水道东下,然后登陆北上抵达淮南,北渡淮河后进入伊水走廊。第二条路线相对遥远,但可以顺路扫清姚襄盘踞过的淮南地区,也有助于把桓温的势力影响扩展到荆州以外,所以成为最后的选择。七月中旬,桓温率军从江陵出发,陆续扫清各地割据势力,很快进入中原,邻近的前秦刚被桓温暴打过,也没敢派兵干扰。八月,桓温军已经逼近洛阳南郊的伊水。

前面说过,伊水流域山谷绵延险峻,俗语说的“龙门”就是这里,东周时是蛮族“伊川之戎”的聚居地,经常出山给周天子添乱。到了两晋南北朝,这里的山谷又成为亡命流民和杂胡南蛮的匿身之所,可谓危机四伏。比无处不在的山贼更麻烦的是,山高林密的伊水河谷也是姚襄伏击晋军的好战场。果不其然,姚襄故计重施,在伊水岸边的密林里埋伏主力精锐,然后派人送信给桓温诈降,准备复制山桑伏击战。桓温哭笑不得:这不是污辱我的智商么!他答道:“我这次要收复故都洛阳,修复先帝陵墓,关姚襄屁事!他要投降就亲自来吧,也就几十里地的事,干嘛派个使者来呢?”

“妙计”被识破,姚襄闹了个满脸通红,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以背水一战的疯狂突击晋军。桓温早有准备,以数千先锋壮勇凭借重甲大盾、硬弓强弩,抵住敌军突击,然后以轻兵锐士主动出击,以攻对攻缠斗起来。他又另遣数支精兵搜索四周山林,击溃了姚襄的伏兵。姚襄军围攻洛阳本已消耗了太多元气,坚持了几个时辰后,又被斩首近万级,终于崩溃,三万多人阵前投降晋军。姚襄虽有匹夫之勇,却无力回天,只好带着几千骑兵残部落荒北逃,一溜烟逃到了黄河北边的山西。打垮了姚襄,桓温乘胜包围洛阳。周成已被姚襄围得苦不堪言,哪经受得住桓温的二次折磨!当即开城投降。自永嘉之乱后,失陷数十年的帝都洛阳终于回到东晋手中!

桓温进入洛阳城后,在旧时西晋皇宫正殿的太极殿前阅兵屯聚,然后亲率诸将祭拜先帝皇陵,亲历者无不感泣于心。经过数十年的战乱,昔日神圣繁华的洛阳城几乎沦为残垣废墟,居民仅余几千家,宫室园陵也成了草木杂生、野兽横行的荒野。桓温目睹此情此景,对诸将僚属叹息道:“神州陆沉,百年丘墟,是王衍(西晋末年宰相)那帮人清谈误国的罪责啊!”

这话说得在理,和石勒当年骂王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东晋的高门士族都是王衍作风的衣钵传人,自然觉得桓温在“以古讽今”。当时在座的有位参军袁宏,出身于陈郡袁氏,《新唐书》记载“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并称东晋南朝四大高门,他就为王衍辩解道:“国运自有废兴,岂是王衍等人的过错?”桓温听了火冒三丈,凛然作色道:“诸君听说过三国刘表吧?他养的一头重达千斤的大牛,要吃掉十头牛的饲料,但拉车运货却不如一头瘦弱的母牛。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宰了这头饭桶牛慰劳将士,大家都拍手称快!”

桓温口中的饭桶牛,即可以指当年的王衍,也可以指当今包括袁宏在内的东晋高门士族。桓温的这种愤恨与杀机让在座众人震惊,史载“四坐既骇,袁亦失色”。桓温随即再次上表,再次请求朝廷还都洛阳。朝廷自然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拖延了事。再加上河南一带荒败无粮,桓温只得见好就收,留下颍川太守毛穆之、河南太守戴施率领两千人马留驻洛阳,然后带着三千余家洛阳居民南返荆州。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一千六百多年后的1988年,古洛阳城旧址(今河南偃师寺里碑村东)发掘出近百座晋代墓地,墓中有朱笔隶书所写铭文,载有“南头第十九西人故在……”、“南头第廿西人故在……”等字。所谓“西人故在”在历史上又称作“义故西人”,特指桓温统帅的荆州西府军人。此处古墓埋葬的就是桓温北伐洛阳的牺牲将士吧。

千年古墓埋忠魂,壮哉!祭哉!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