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虽然没能取代殷浩,却成功地把他逼上了北伐战场,也算实现了“兵谏”的目的。公元352年正月,桓温退军后不久,殷浩终于开始领军北伐。
让殷浩主持北伐,本来是东晋朝廷抑制桓温的政治策略,如今被赶鸭子上架,真要上战场了,殷浩心里真是百味杂陈。
这一刻,殷浩的心情是激动的: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复中原的壮举,不由得令人心潮澎湃:
但这一刻,殷浩的心情也是忐忑的:天下皆以我为孔明再世,孰不知孔明北伐功败垂成,到底回天无力;我难道还能超越他么?
恍惚间,殷浩差点在誓师仪式上摔落马下。
桓温听说北伐开始后,对亲信评价道:“殷浩品德高尚、能说会道,足以担任文官之首!但军事不是他擅长的事情,朝廷真把他用错地方了。”
事实证明,这不是酸葡萄心理产生的风凉话,而是句大实话。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名士殷浩任命的前敌总指挥是大艺术家谢尚。谢尚是高门谢氏的奠基人,作为一个大男人却被时人形容为“妖冶”,其人特点可见一斑。桓温看到他在窗下弹琵琶的景象,也盛赞“好像天边的仙人一般”。然而,作为东晋伟大的音乐家、舞蹈家、评论家,谢尚偏偏不是军事家,终致大败。
本来这次北伐的基础不错,因为冉闵与诸胡势力都缠斗于河北,河南的地方势力便纷纷遣使归顺东晋,例如羯赵的兖州刺史刘启、冉魏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刺史张遇、洛阳守将高崇等等。如能笼络好这些降将,殷浩满可以不战而定中原。不料谢尚摆出一副名士派头,和那些粗人武将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张遇、乐弘等都是性烈如火的汉子,和谢尚话不投机就开打,反水投靠了前秦苻健。
到嘴的鸭子飞了!谢尚好不羞恼。但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筹莫展之际,谢尚撞到个大惊喜:姚襄来投靠了!
姚襄,羌族酋长姚弋仲之子,文武双全,舆论比作三国之孙策。他曾率军参加襄国战役,与羯赵、慕容鲜卑联手大败冉闵,一时间名震南北。公元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襄国、彻底消灭羯赵政权,姚弋仲领着数万羌人南逃,病死于路,临终前要姚襄找东晋做靠山。姚襄率众继续南下,一路攻略河北、山东各地,直到荥阳与洛阳之间的麻田,遭遇前秦军强力狙击。激战之后,羌军大败,连姚襄的战马也中箭而死,他这才联系上谢尚的北伐先锋军。
对于姚襄和谢尚两人来说,彼此互为救命稻草,自然要一派和气、抱团取暖。姚襄单人匹马渡过淮河,去寿春(今安徽寿县)拜见谢尚,谢尚也不穿铠甲、撤去卫兵,穿上文人服装接见。两人随即联军进攻据守许昌的张遇,前秦派丞相苻雄援助张遇。两军大战,谢姚联军再次战败,一对难兄难弟南逃到淮河才立足脚跟。此后。谢尚被贬回建康,姚襄留驻历阳(今安徽和县)负责淮河防线。
对于殷浩的北伐,桓温抱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埋头处理自己的事:他优哉游哉地派兵南下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抢珠宝,又派司马勋与周抚平定了蜀地萧敬文的叛乱。殷浩失利的消息传来时,桓温简直有点幸灾乐祸:小样,玩砸了吧?
确实,大张旗鼓的北伐遭遇惨败,按理说殷浩的政治生命该到头了。但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当年五月,独战群胡的冉闵领数千军队北巡,突遭慕容鲜卑十万骑兵围攻,力战之后被俘杀,昙花一现的冉魏帝国旋即覆灭。冉魏都城被围攻时,向东晋北伐军求援,晋军勇将戴施率百人敢死队千里助战,在破城前一刻忽悠冉魏交出传国玉玺,紧急送到建康。要知道,这传国玉玺是秦朝以来天下皇权的标志,夺回玉玺不仅有“洗雪国耻”的YY意味,更有强化东晋皇室正统地位的政治意义。这一来,北伐可谓“丢了里子,却得了面子”。
他的运气还不止于此。当年七月,面临慕容燕国和东晋的双重压力,前秦实施战略收缩,把张遇及河南地区居民五万余户西迁关中。殷浩一看占便宜的机会来了,赶紧占据了空城许昌。
骗回玉玺、进占许昌,殷浩总算靠着运气保住了北伐军总司令的位子。这胜利果实来得多不容易啊!殷浩马上祭出按兵不动的老法宝,不再出兵交战,而是寄希望于低成本的谍报工作,招诱前秦大将雷弱儿等人叛乱。雷弱儿这等老江湖都是收钱不办事的主,一面收了殷浩的财礼,一面又忽悠殷浩等待时机。
这一等又是整整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慕容鲜卑镇压下李犊等起义势力,完全扫平冉魏旧地,稳固了前燕帝国的统治;前秦在龙黎之战击败汉人政权前凉的进攻,然后又平定了西域胡人刘康(自称是匈奴国末代君王刘曜的儿子)的平阳之乱,正式确立了在西北地区的霸权;姚襄打着东晋的旗号盘踞在淮河沿岸地区,屯田开荒、招兵买马,渐有国中之国、尾大不掉之势。
等啊等,等得敌人强大了、等得花儿都谢了,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前秦终于爆发内乱啦!
真是阴差阳错,作乱的不是雷弱儿,而是张遇。话说张遇率众迁入关中后,深受厚待,不但自己进位司空,继母韩氏也被苻健纳为后宫。坏就坏在苻健那张臭嘴,经常当众对张遇说:“我娶了你的后妈,你就是我的乖儿子啦!”
太伤自尊啦!
张遇当年就是不想受谢尚的轻视才投奔前秦的,又怎愿受苻健的鸟气?于是暗中串联关中豪杰,欲灭苻氏。公元353年七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张遇率亲信夜袭苻健王宫,谁料买通的看门宦官临时出差去了,进不了宫的张遇被卫兵杀死。这一来,各地豪杰为了自保同时举兵。苻健急忙把洛阳守军调回关中平叛。
一看前秦连洛阳都不要了,殷浩那个乐啊:苻健一定被我的卧底杀了,俺果然是妙计安天下啊!他当即奏请朝廷进军洛阳,集结七万大军大举北伐。
七万大军,这可是东晋朝廷的全部家底了,可见殷浩的信心爆棚。
但糟糕的是,先锋主将姚襄并不这么认为。他在淮河一带当土霸王当得好好的,压根不想与前燕或前秦死磕。殷浩也很怀疑姚襄的忠诚度,暗中唆使流民军魏憬率部袭击姚襄,却反被姚襄兼并。殷浩一怒之下,请求朝廷把姚襄调到后方去。姚襄针锋相对,派兵抢掠了殷浩放养的战马,还派使者权翼和殷浩大吵一顿。
将帅不和,军之大忌。殷浩本想趁着前秦内乱占个大便宜,自家却也内乱起来。姚襄认定殷浩的北伐大军是冲着自己来的,终于决心反叛。当年十月,姚襄诈称部下出现逃兵,请殷浩追击。晋军追到山桑(今安徽蒙城以北),姚襄伏兵大起,阵斩万人,尽夺辎重。十一月,愤怒的殷浩命部将刘启、王彬之反攻,又被姚襄击败,刘、王两将战死沙场。姚襄一带头,各地降将纷纷反水。公元354年正月,南下降服东晋的冉魏故将周成,也从宛城反叛,北上袭占了洛阳。
殷浩和姚襄打得你死我活时,前秦趁机从容调兵,扑灭了各地反秦势力。这次北伐良机,又白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