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司马勋身世颇为传奇,十岁时随父逃难到长安,不久晋愍帝于长安投降刘曜,西晋灭亡。司马勋被刘曜部将令狐泥收为养子,习得一身好武艺。匈奴赵国被羯赵吞灭后,司马勋南奔东晋,被视为宗室贵族中不可多得的将才。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自古以来四川、汉中是为一体,但魏晋攻灭蜀汉后,故意分而治之,把汉中地区从益州独立出来,另行设立了梁州。等桓温消灭成汉后,朝廷就派司马勋以梁州刺史职务镇守汉中盆地,一来对抗关中的羯赵军,二来牵制荆州的桓温。公元349年九月,镇守长安的羯赵王爷石苞起兵争位,梁州刺史司马勋趁机翻越秦岭骆谷,进军关中,进抵长安南郊二百里外。关中一带士民奋起响应,占据三十多座城堡,聚兵五万人马。面对晋军压力,羯赵暂缓内斗、枪口对外,关中石苞、陇西麻秋诸部联合,羯赵朝廷又派车骑将军王朗率两万铁骑驰援长安。司马勋挺身力战,虽连斩羯赵京兆太守、南阳太守等,终因众寡不敌而退回汉中。

名士、宗王的两路北伐均告失败,桓温觉得总该轮到自己了,再次上书请战。当年年底,冉闵颁布杀胡令,羯赵大乱,北伐迎来千古良机。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桓温的未来无可限量!

令他气绝的是,朝廷又故技重施,对桓温的奏章置之不理,另派扬州刺史殷浩接替褚裒的职务,主持北伐大业。

桓温依然很生气,但依然不得不装作服气,因为殷浩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在东晋的诸多名士之中,殷浩可谓顶尖人物,深谙老庄之学。他曾与王导通宵谈玄论辩,不分高下,旁听的桓温等人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至于刘惔、谢尚、韩康伯等当世名士都甘拜下风。在讲究“魏晋风度”的当时,风流能侃的殷浩被推崇为诸葛亮、管仲一般的人物,在他隐居的时候,江东士民把殷浩出山与否视为东晋国运兴衰的标志;王导、庾翼等权臣多次恳请他出世为官,甚至感叹道:“您再不出山,天下苍生该怎么办啊!”

公元346年,摄政王司马昱给殷浩写信道:“国家危亡,只能靠您经世救国。如果您继续隐居不出,恐怕天下之事就无可挽回了。正所谓家国一体、命运相连,您的去留决定着时世的兴废,请您三思”。一番深情不逊于刘备三顾茅庐,隐居多年的殷浩终于答应出山。朝野上下这叫一个欢声雷动,殷浩直接当上了位高权重的扬州刺史。桓温势力膨胀后,摄政王司马昱更是把殷浩视为压制桓温的头牌。

公元350年二月,殷浩受命负责北伐。对于这位“现世诸葛亮”,蔡谟还是不看好,反对无效后用辞官来消极抗议,导致被废为平民。另一位反对者是书圣王羲之。作为高门王氏的重要成员,他一向寻求调和殷浩与桓温的矛盾,并反对殷浩独自北伐:“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他的见识确是一针见血:一味压制桓温,北伐就不能调动荆楚的力量,而仅靠扬州之力、北府之军,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这一点,聪明人殷浩也懂。但他的对策不是联合桓温,而是按兵不动。殷浩一边摇着鹅毛扇,一边执行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计”,公元350、351整整两年时间无所作为,本想坐山观虎斗,结果养虎成患:冉闵遣使向东晋请兵求援,东晋不予理睬,坐视冉闵在河北孤军奋战、北方抗胡势力从成功走向失败;苻氏领着氐族流民降附东晋,殷浩不能驾驭羁縻,任其西行进占关中,建立了前秦。就因为东晋朝廷的政治斗争和殷浩的鸵鸟政策,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如指间流沙、黯然消逝。

东线老是不动,西线动了又败。公元351年,长安豪族杜洪起兵,受封为东晋雍州刺史,与另一派军阀张琚互战。司马勋接到杜洪的求援信,就集结了梁州的全部三万军队北上收地。不料苻健也带着氐族大军返回关中,各方随即陷入混战。最后在诸葛亮身死之地的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司马勋被苻健氐军和张琚余部的联军击败,再次饮恨退兵。苻健随即称帝建国。

司马勋屡败屡战,至少态度还值得肯定;殷浩那家伙占着茅坑不拉屎,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公元351年十二月,屡次请战不被批准、在荆州窝得发霉的桓温终于按捺不住,就像当年讨伐成汉一样,送出北伐奏章之后即刻起兵,亲率五万大军沿江东下,进驻武昌。他这一招俗称“兵谏”,和张学良在西安搞的是一回事,朝廷听话就顺势北伐、大展宏图,朝廷不从则东逼建康、驱逐殷浩。

桓温一发飚,朝廷就乱套。情急之下,摄政王司马昱只好送信给桓温,劝慰道:“如今是运筹宏图、收复天下的良机,重任非您莫属啊!然而您做出如此异常之举,一旦有变,不但名位人望遭受损害,北伐的社稷伟业也大事去矣……”,一通忽悠之后,司马昱又为自己和殷浩的不作为作了辩解“当先思守国家而后可以图其外”!

好一个“当先思守国家而后可以图其外”,无非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古代版。但司马昱死保殷浩的态度已很明显,如果因此爆发内战,就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恶劣局面了。和当年张学良放走蒋介石一样,为免内战,桓温放弃了进军建康的打算。他回信自白道:“(永嘉南渡以来)寇雠不灭,国耻未雪……如今有幸遇到可乘之机,可以北伐中原,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晋之遗黎鹄立南望,赴义之众慷慨即路……匹夫有志、犹怀愤慨,臣亦何心,坐观其弊!所以我历年来屡次上表求战……(不料朝廷按兵不动)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眼见得桓温和殷浩的矛盾公开激化,一心调和的王羲之心灰意冷,干脆退隐到浙江僻地去了,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笔墨之上。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