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3、北伐旗手之争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平定蜀地后,曾在成汉的王宫里大搞军民联欢,巴蜀当地的士大夫都到齐了。桓温一向英雄豪迈,加上那天兴奋,于是慷慨激昂地阐述了一番英雄造时势的道理,赢得巴蜀士民的无限崇拜。周馥却悄悄对大伙说:“可惜啊,你们没见过王大将军!”意思是桓温这样子挺像王敦的。

王敦何许人也?一开始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一族的代表,最后却变成割据荆州进而起兵篡逆的权臣。不但周馥把桓温比做王敦,就连桓温自己也不避讳,他路过王敦的坟墓时,曾连声感叹道:“真是好样的,真是好样的!”

但对东晋朝廷来说,王敦可是个敏感词,连带着对桓温也大加警惕,采取了明褒暗抑的手法。公元349年四月,石虎病死,数子争位,羯赵大乱。在桓温眼里,羯赵只不过是一个放大版的成汉罢了。当年六月,桓温兴奋地请奏北伐,并派先锋将领出镇安陆前线,为大军出征做准备。他满心以为:环顾满朝文武,只有他桓温有平蜀的功劳和经验,北伐重任舍我其谁?

然而,北伐的大旗没有给桓温,而给了褚裒。

桓温很生气,但不得不装作服气,因为褚裒的综合实力在那里摆着。他是老资格的名士,桓温的老爸桓彝就称赞他有“皮里春秋”;他又是外戚领袖,当朝小皇帝的外公;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掌握着一支可以与桓温匹敌的武力:京口北府军!

所谓“北府军”,是在东晋都城建康以北的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历来是山东、徐州、河南等地北方流民的汇聚之处,朝廷就把这些流民就地组织为边防军,号为“北府军”。祖狄、刘裕北伐以及淝水之战的奇迹,都是这支军队创造的。

与“北府军”相对应,处于建康西面的荆州部队被称为“西府军”。这两支军队既是东晋国防的双保险,也是互相制衡的竞争者。褚裒年轻时就担任北府军首领郗鉴的参军,在平定苏峻之乱中立功封侯,与北府军结下不解之缘。有意思的是,他的性格与桓温截然相反,虽然身为外戚之首,为了避嫌而主动放弃朝廷首辅的大权,要求外放藩镇。从公元344年开始,褚裒出任徐兖诸州刺史,镇守京口,成为北府军统帅。

在朝廷眼里,老实人褚裒可比王敦二代的桓温靠谱多了。一个大臣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如果让桓温北伐,一旦他收复洛阳、饮马黄河,又该拿什么赏赐他呢?”所以,摄政王司马昱决定压下桓温北伐的请求,转而依仗北府。当年七月,朝廷任命褚裒为都督北方五州军事,也就是北伐军总司令。

当时羯赵乱象日甚一日,朝廷上下都以为北伐是轻轻松松摘桃子,成功指日可待,这也是敢于弃名将桓温不用的原因之一。只有司徒蔡谟也曾经领军北府,深知褚裒等人虽为名士、却非名将,对亲信叹息道:“夫能顺天而奉时,济六合于草昧者,若非上哲,必由英豪。度德量力,决非时贤所及……才不副任,略不称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屈也!”

放眼朝堂之上,哪来的上哲,有的只是摇唇鼓舌之徒;

环顾四海之内,倒有些英豪,可惜无法尽情施展。

蔡谟心底里把桓温视为这种“英豪”,但迫于政治气候,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褚裒出征了。褚裒为人宽厚仁爱,对来投的士民厚加抚慰,一时间也颇有声威气象,所以三万晋军北上彭城(今江苏徐州)后,北方的羯赵百姓都乘势而起,响应北伐军。当时南渡黄河、准备投靠褚裒的百姓就有二十多万。然而,不久后晋军先锋三千人遭到羯赵两万骑兵的狙击,于代陂战败覆灭。仅此小战一败,褚裒竟然大为惊惶,连撤数百里退至广陵(今江苏扬州),草草结束了不到二十天的所谓北伐。褚裒这一退,害得在淮西侧翼攻击的西中郎将陈逵也只能放弃到手的重镇寿春。更可怜那二十多万难民追不上晋军退兵的步伐,后来在中原混战中全数遇害。

褚裒倒还是个老实人,主动到建康请求处分(当然,外孙晋穆帝没有同意)。十一月,褚裒回到京口,听见哭声满城,旁人对他说:“哭泣之人都是是代陂阵亡者的亲属啊”,老实人褚裒又羞又气,随即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朝廷派褚裒在东线北伐的同时,西线也派了宗室亲王司马勋北伐关中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10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