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公元324年,冉瞻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此时他二十六岁,已经凭籍战功成为石勒军中的高级军官,而且还娶妻生子,有了一个两岁的儿子,取名为冉闵。

此时盛极一时的匈奴汉国已因内乱崩溃,天下呈现三分格局:东晋保有江南,匈奴刘曜的前赵国占据关中,羯族石勒的后赵国势力最大,囊括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关东大地。三者交界的中原地区就成为激烈角逐的战场。公元324年,石瞻率军攻占进攻了东晋的下邳、彭城、东海等城,两年后又打败东晋河南太守王瞻、彭城内史刘续等将。石勒在逐渐清除了东晋在中原的势力后,转而集中力量进攻匈奴前赵国。

公元328年七月,趁着东晋发生苏峻叛乱的时机,石勒派侄子石虎为主帅,率四万军进攻前赵的河东(今山西运城,关二爷的老家)。刘曜大怒,亲率数万精锐大军渡过黄河迎战。石虎畏战奔逃,被匈奴军追上击败,遗尸两百里。匈奴军一直追杀到河南境内,攻占洛阳。羯赵只能掘开黄河大堤,好不容易才止住了追军。

这是两赵交锋以来,羯赵遭遇的最大败绩。作为石虎的养子,冉瞻也死于此役。真是天意弄人,冉瞻其实是倒在了胜利的曙光前。很快石勒就亲率倾国大军来援,两雄对决,生擒刘曜。次年,羯赵军又攻占关中,匈奴自太子到贵族百官三千多人全部被杀,终于灭亡。

冉瞻身后留下六岁的遗孤冉闵。

冉瞻十一岁丧父,冉闵六岁成孤,父子两人的身世都殊为可怜,但同样也都是少年英才。史书记载,时年六岁的冉闵已经“聪慧异常”,而且继承了父亲的武勇之气。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郎,自然招人关切。但少年冉闵是如何长大的,却是一个历史谜团。

根据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所修《十六国春秋》记载,冉瞻死后,石虎又认了冉闵作养孙,还从姓改名为“石闵”。唐朝房玄龄主编《晋书》、宋朝司马迁编修《资治通鉴》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但与北魏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诸代编修的相关史书,比如《魏氏春秋》、《汉晋春秋》、《赵书》等都没有这样的记载。实际上,由于南北朝的尖锐对立,两边的史书也存在许多矛盾甚至对立的纪录,特别是冉闵这样发过杀胡令的人物,更是争议颇多。

对于这个问题,冉闵的大臣常炜有一段话颇有意思。冉闵灭赵建魏后,派常炜出使燕国。燕主慕容俊上来就骂:“冉闵是石氏养大的,怎么能负恩作乱!”常炜回答道:“曹操的老爸也是宦官的养子,曹操却亲身参与何进铲除宦官的谋议,这又该怎么说呢!”言外之意,英雄不论出处,你怎能要求六岁的冉闵去选择自己的命运?

六岁,上小学的年龄都还没到呢。嗷嗷待哺、就食于人,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试问茫茫尘世,又有谁能够选择人生的开始?

但无力选择人生的开始,却可以改变自己的结局。至少这一点,冉闵做到了。

5、疯狂与灭亡

公元333年,石勒去世,侄子石虎篡位登基,杀光了石勒的直系后裔。此时羯赵基本统一了北中国,只有西北的凉州张氏和辽东的慕容鲜卑还在坚持抵抗。公元338年,石虎出动二十万大军进攻慕容鲜卑。十六岁的少年冉闵首次出阵,带着三千汉军参战。

鲜卑军坚守棘城(今辽宁义县)、坚壁清野,羯赵粮尽撤军。年仅十四岁的慕容恪立即率精骑追击,斩杀三万赵军首级。诸军皆溃,独有冉闵所部岿然不乱、结阵回归,尽显大将风度。这次战役是冉闵、慕容恪这对少年郎的初次亮相,可谓瑜亮相争、各放异彩。从此,他俩开始了一生宿命的对决。

战后,慕容鲜卑气势大盛,相继吞并东北鲜卑的其它两部段氏、宇文氏,又击溃高句丽、扶余各国,成为东北霸主。慕容鲜卑和羯赵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战绩出色的冉闵担任北中郎将,负责北方边境守备,与鲜卑军连年厮杀,逐渐成为名震四方的名将。

公元349年春,羯赵发生宫廷内乱,太子石宣谋反被诛,手下卫队“东宫高力”万人全部流放到西北边境戍军。走到雍城(今陕西风翔)时,戍卒不堪折磨,推举匈奴人梁犊为帅造反。这些东宫卫士都是百里挑一的壮汉,手持从百姓家抢来的伐木大斧,攻战若神,所向披靡,一路从长安杀到洛阳。羯赵大惊,连派两支大军讨伐都被击溃。一时无人敢缨其锋。冉闵被紧急抽调南下,加入讨伐。此战石虎调集了羯、羌、氐、汉等各族将领,几经鏖战斩杀梁犊。其中冉闵战功至大,史载“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终于成为军中巨头。

查查字典,“惮”字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畏惧”,说明将领们都被冉闵的武勇吓住了;二是“忌恨”,说明大家心里对他有警惕甚至仇恨之心。一个“惮”字,传神地写出了羯赵军头们的微妙心理:

我们应该服你,因为在这乱世,硬拳头就是硬道理;

我们又不能服你,因为——你终究是个汉人将军。

从技术面上来讲,冉闵的脱颖而出,之所以在羯赵的势力格局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他触及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军队的山头问题。

毛太祖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套用到军队里,就是“军内无派,千奇百怪”。军队是拼命的地方,说白了和蛊惑仔的江湖世界是一回事,真刀真枪、刀头舔血的生活更容易结下极端的恩怨情仇,所以也更容易形成各种山头派系。一般来说,战斗经历、家乡籍贯、志趣脾气、利益纠葛是古代军队划分山头的依据,但五胡乱华的时代比较另类,借用一句套话叫做“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所以,民族成分就成为当时军队山头的基石。

就羯赵而言,军队里主要有五大山头:石氏王族的羯族军、原匈奴汉国残留的匈奴军、姚氏的羌族军、苻氏的氐族军、聚居广宗的汉族乞活军。

羯族军是羯赵的亲儿子,分由石氏诸王统帅,相当于清朝的满洲八旗军。占据统治地位的羯族人实行全民皆兵,不到五十万的总人口供应了十五万精兵,就连未到军役年龄的儿童也由司兵勋负责集中军训,随时准备补充入伍。作为统治支柱,羯族军主要屯驻在老窝河北的襄国、邺城、邯郸等重镇,另外,出镇四方的石氏诸侯王也都会配置一支精锐羯军。

为了弥补本族人口有限的缺点,羯赵还推行类似部落联盟性质的制度,把降服的匈奴人、羌人、氐人、丁零人、乌桓人、鲜卑人等迁移到中原,集中屯田、编练成军,以维持对汉族人的实力优势,和蒙元把西亚人迁到中国建立探马赤军、满清建立蒙古八旗一个道理。

各族仆从军中,又以匈奴、羌、氐实力最强。刘渊建立匈奴汉国后,以并州的南匈奴五部为骨干,招引兼并塞北、秦陇、幽州的匈奴部落,鼎盛时有大军二十万。后来经过靳准之乱和石勒征服两次打击,羯赵接管的匈奴残军也还有七、八万之众。但匈奴长期是羯人的主子,又和石勒打过残酷的争霸战争,所以羯赵对匈奴军颇有忌惮戒心,一直分散配置。

与之不同的是聚居屯戍的羌氐军。羯赵吞并秦陇后,把西北的大量羌、氐部落东迁到河北、河南一带。姚氏率领羌人聚居在滠头(今河北枣强县),苻氏率领氐人聚居在枋头(今河南浚县),各有部众几万家,胜兵数万人。其他集中屯居的杂胡武装,还有盘踞在河南北部的翟氏丁零、山西南部的乌桓、陕北的铁弗匈奴等,各有两三万人马,也听从羯赵指挥。

统而计之,羯赵政府的各类胡人军队共有三十多万。相对于人口比例而言,汉人武装就少得可怜了。石勒起家时,曾在山东、河北一带搜罗世家大族,单独设置一军,号称“君子营”,但只是参谋团,没有实际战斗力。真正有战斗力的汉人武装只有聚居在广宗的乞活军后裔,也就是当年石勒赦免的李诨余部。此时繁衍生息,已经有五万余家了。

除此以外,广大的汉人百姓是不能当兵的,最多临时征集一些民兵负责后勤辎重之类。这种“胡人当兵、汉人种田”的胡汉分治模式,有效地保证了羯赵和各族胡人盟友享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堪称羯赵的立国之本。其实不光是羯赵,从刘渊起兵反晋到西魏府兵制形成以前,除了汉人建立的冉魏、前凉、西凉、北燕、西凉,以及基本上汉化的氐族前秦外,北方胡族之国都是这种体制。

有人可能会说:胡人当兵、汉人种田?那敢情好啊!汉人不用拼命,岂不是很幸福?

可惜的是,这种幸福只是当奴隶的幸福。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