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军西征
自从公元前115年张骞来访之后,西域乌孙国开国之君猎骄糜就开始密切关注汉朝动向。到了公元前108年,眼见着汉军相继击破匈奴、南征南越、东平朝鲜,俨然有龙腾独霸之气象,政治嗅觉敏锐的猎骄糜立即遣使向汉朝求亲,以图摆脱匈奴。
和乌孙和亲就能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当然满口答应。但他的烦恼是:汉朝离乌孙有上万里,要穿越新疆南北数十国,遇上劫道抢亲的咋办呢?
啥?还有人不识相,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确实如此,至少在汉匈之争的前期,多数西域邦国依然看好匈奴。
当时匈奴势力虽然被赶出了漠南,但还是北方大国。尤其是西域地区,在地理上和匈奴老巢蒙古高原山水相连,所以仍然匍伏在匈奴的马鞭之下。而汉朝虽然占领了河西走廊,但与新疆地区还是隔着大片戈壁荒漠,即使从最西头的酒泉郡敦煌县出发,离西域的东方门户楼兰国(今新疆罗布泊)也有上千里路程。如此遥远的距离和恶劣的地理,让西域各国都断定汉朝鞭长莫及。
鞭长莫及?那拿鞭子的人就站近一点呗。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就决定把阵地前移。将敦煌县从酒泉郡中独立出来,升格为郡。从此,敦煌郡就成为华夏王朝进军西域的前沿基地。匈奴人也加紧了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在控制着西域交通要道的楼兰、车师两国,培植起极端敌视汉朝的亲匈王族,经常劫杀汉朝使者。
大致说来,新疆的版图是个“三”字形。最上面一横是阿尔泰山脉(西伯利亚森林荒原和北疆游牧草原的分界线),中间一横是天山山脉(北疆游牧民和南疆定居民的分界线),最下面一横是阿尔金山脉(南疆塔里木盆地白种人定居民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羌人牧民的分界线)。其中,楼兰国扼守在阿尔金山脉的最东端,是汉朝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的第一站;从楼兰北上穿越罗布泊就是车师国(今吐鲁番),它位于天山山脉的缺口处,控制着南疆和北疆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所以,两地堪称兵家必争之地:汉军若能控制楼兰,就能进入南疆,进而西进直通中亚、西亚各国;若能进一步控制车师,就能进入北疆草原,沟通乌孙夹击匈奴老巢之蒙古高原。
因此,汉武帝决定拔掉楼兰、车师这两个钉子户。公元前108年冬天,从骠侯赵破奴领军从敦煌郡出发西征。
所谓从骠侯,顾名思义就是“跟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建功立业的侯爵”,赵破奴是霍去病的山西老乡,出生于普通边民之家,年少时被匈奴骑兵搞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掠去草原为奴。后来,他几经磨难逃回祖国,投入霍去病军中效力,以“报家仇、雪国耻”为己任,成为西征河西、北伐漠北的功臣。
考虑到西域艰险和匈奴援军,谨慎持重的朝廷给了赵破奴数万大军。但赵破奴不乐意了:这不小瞧我么?杀鸡焉用牛刀!我的偶像、我的老师可是一骑当十、千里奔袭的霍去病将军呢!他决定只领七百精骑出击。
那边楼兰、车师王也不乐意了:被小瞧的是俺们吧!俺们虽然只是人口上万的城邦小国,但先不说背后有随时待援的匈奴大军,光自己就各有两三千兵力,难道还对付不了远道而来、饥渴交迫的七百汉军?
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对付不了这七百汉军:因为赵破奴选了汉使王恢做向导。
王恢曾多次出使西域,屡遭楼兰王劫杀,这次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只恨马儿没长翅膀。他领着汉军循踪水草、昼夜急进,经过长达一千六百里的艰难行军,突然包围了楼兰城。楼兰以牧业为主,军队也多是骑兵。他们欺负汉军人少,当即狂呼着纵马出战。但他们忘了:面前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和平使团,而是久经百战的战争机器。汉军骑兵先以强弓硬弩齐射,继以铁剑钢矛纵击,打得楼兰军人仰马翻,连国王也作了俘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军攻占楼兰后,迅即北攻车师国。车师国和楼兰隔着咸水湖罗布泊(今已干涸),一路上盐碱干旱,道路难行。史书记载,行人只能把倒毙的人畜白骨和动物粪便当路标,还常听见亡魂哭泣哀叹之声。如此看来,赵破奴倒不是意气轻敌,而是有先见之明:如果真带来那数万大军,找鬼去筹集粮草啊!恐怕未见敌军,就因后勤不济而撤兵了。
闯过地狱之路,几百汉军到了车师王城。车师国本是西域大国,据有富庶的吐鲁番盆地,城坚兵足,又靠近匈奴统治的北疆草原。但没料到汉军如此神速,来不及向匈奴求援了。车师王听说一起打劫的楼兰王已被汉军逮捕归案,汉军又架起高音喇叭高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车师王吓得尿了裤子,立马认罪请降。
赵破奴带几百人就纵横南北,拔除两大钉子户,堪称“史上最牛拆迁队”。战后,汉朝就下令敦煌郡修筑了直达楼兰的道路和烽火台,又建起阳关、玉门关,掌握了进出西域的大门钥匙。
车匪路霸归案了,西行之路畅通了,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也就安全抵达了乌孙国。就在这一年,心情不错的汉武帝看了场音乐会。会上,宫廷歌手李延年献上了自创自唱的《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史载歌毕,观众“莫不感动”,汉武帝更是大发感慨:“天哪,世上真有这样的佳人么?”他姐姐平阳公主特别喜欢当媒婆,以前就引荐了卫子夫,如今又插嘴道:“李延年的妹妹就是啊!”于是汉武帝召而见之,一见钟情,是为历史上有名的“李夫人”,成语里的“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等都源出于她。
史载,李家是祖传的“倡家”,也就是演艺界人士。但在古代,演艺界人士一点都不风光,而是与乞丐、妓女相提并论的法定贱民。李延年更是不幸,年轻时因为犯法被施了“腐刑”,和司马迁一样成了阉人。他俩都把生命的激情转移到文化创作上,司马迁成了史学泰斗,李延年则是音乐大师,妹妹得宠后官至“协律都尉”(中央文工团团长)。他借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民歌《摩诃兜勒》(中文译名是《大吐火罗》,吐火罗人即是居住在新疆和中亚绿洲的白种人)的曲调,创作了二十八首“鼓吹新声”,是西汉法定的军歌。
有意思的是,李延年创作的这些军歌,助威的对象正是他的亲哥哥李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