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英雄时代:两汉对西域地区的征服

1、向西去,有风和沙的地方

向西去,有风和沙的地方;

向西去,落日染红的地方;

矗立着亘古的沉默。

追寻着一个遥远而真切的梦

很喜欢雷光夏的这首歌。歌中所唱,即是西域。

所谓西域,一般是指亚洲中部地区,即包括今天的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部分地区,狭义上则以帕米尔高原为西界,专指新疆地区。其实,“新疆”这个名字是清末才启用的,据说是取“故土新归”之意。当时沙俄和中亚布哈拉汗国趁着太平天国之乱,出兵侵华。六十多岁的左宗棠亲率湘军西征,收复西域,上奏建言“他族逼迫,故土新归”,应该“设行省、改郡县,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于是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好一个“故土新归”,一语道尽沧桑事,光阴回溯看历史!

在这片神秘而辽阔的大地上,中国人已挺立了两千年,以后还将延续许多个千年。

这里的每一处河山,都镌刻着我们祖先的足迹;

这里的每一粒风沙,都裹含着我们祖先的呼吸;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我们祖先的血气!

我们不是候鸟,冬去春归;我们是胡杨,扎根于此。

扎根西域的中华之树,播种始于两千年前的汉朝。

两汉是中国的青春期,精力旺盛、率直勇敢,大胆宣告惊人的梦想,纵情挥洒旺盛的活力。史学界有云:“强汉盛唐”,王夫之《读通鉴论》评价:“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就好比,饿死的人很多,但撑死的就这一个。

所谓秦朝与隋朝,两世而亡,英年早逝,让人无话可说;所谓盛唐,京城也曾被吐蕃军队占领;宋朝更不用提了,一败再败直到亡天下;明朝表现还算合格,三百年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硬气得很,但收官之战败于数十万满洲部落,着实难堪;清朝前期扩张猛烈,后期却来了个自由落体,百年国难羞于重提。两千年专制王朝历史,有且只有汉朝,四百年一强到底,直到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三国鼎立,周边各国各族还是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两汉四百年,多少英雄豪杰!

下面就聊聊人生轨迹和主要成就都与西域地区密切相关的英雄人物。这些两汉人物,秉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彪悍风气,把文才与武略、官身与侠气、理想与欲望、农耕与冒险、事功与奇迹,这些后世看来是迥别甚至对立的元素,都完美地融合于一人之身。

那是属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时代,那是属于中国男人的英雄时代。

我们缺的不是英雄,缺的是对英雄的怀念。

他们,在那天山的高处,在那西域的深处。

早在先秦时代,西域和中原就有往来。《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楚辞》等古老典籍都有对西域人情地理的描述,《穆天子传》还记载了周穆王西行万里,与西王母相会的美妙故事。繁荣的商业贸易把西域和中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来自新疆和田的“昆山之玉”是华夏王公贵族的挚爱,周穆王就曾“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满载而归,久而久之,西域美玉就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的丝绸等特产也传向西域各地,撒播着文明古国的美好声名。据近代学者苏曼殊先生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印度史诗就以梵文Cina称呼中国,而这个词的原义是“智巧”。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崛起于西方,西征戎狄、扩地千里,威名随着战败的戎狄西迁而传播于西域,“秦”之国名就逐渐成为华夏的代名词,逐渐变成阿拉伯语Sin、希腊语Sinai、拉丁语Sinae以及后世法语Chine、英语China等单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蒙恬北征河套、驱逐匈奴,向西北方逃亡的匈奴人又给秦朝做了免费宣传员,秦的威名更是响亮。当时,秦朝西部边境外生活着月氏等白种人部落,不少人在战争中被秦军俘获,秦始皇兵马俑葬坑就曾发现过具有白种人特征的骸骨,据推测就是从西部抓来的“洋劳工”。

秦末汉初,中国衰弱,匈奴则出了冒顿单于这样的大牛人,向西驱逐月氏、控制了河西走廊,彻底断绝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路线。然后,匈奴人又挥军西征,靠暴力成为西域各国的宗主,还扶植乌孙作为西域地区的金牌打手。到汉武帝登基之初,西域地区的形势大致可以形容为“四三二一”:四种文明(人和)、三个地区(地利)、两种体制(天时)、一个霸主。

所谓四种文明,是说西域处于亚洲大陆的中心位置,是华夏文明、波斯文明、北亚游牧文明和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区,历来是经济文化之往来枢纽、政治军事的竞争要地。 在西边,代表波斯文明的帕提亚帝国蓬勃复兴(中国史书称“安息”),不但扫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的中亚希腊化国家,还在公元前115年把势力范围向东推进到木鹿绿洲(今土库曼斯坦马里市);在南边,印度刚经历了其古代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孔雀王朝,刚刚分裂为几个地方政权,其影响力逐渐让位于从中国西北迁移来的大月氏(到西汉末年终于发展为强大的贵霜帝国);在东边,大汉帝国经过长达百年的卧薪尝胆,正如黎明晨雾中的磅礴朝日,即将绽放万丈光芒;在北边,匈奴人领导下的游牧帝国已经历了三代单于、八十余年的鼎盛期。

所谓三个地区,是从地形来看,广袤的西域以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为天然界线,大致分为三部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山地和沙漠绿洲,历史上属于波斯文明的影响范围,商业贸易和灌溉农业都较繁荣;天山以北的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广袤无垠、牧草丰盛,传统上是历代游牧霸权的领地,譬如从汉代的匈奴到清代的准格尔;天山以南、帕米尔高原以东是“铁锅”状的塔里木盆地,锅底是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锅的边缘是一系列高耸山脉,在这大漠边缘、高山脚下,靠着融化的雪水滋润出一系列的绿洲城邦,散布在大漠的南北两边,在一些中国史书中又称为“西域南北两道”。

所谓两种体制,是说西域气候南北相异,北部是温带草原气候,南部是温带沙漠和高原高寒气候,所以自古以来,北方人就是游牧人(譬如汉代的匈奴、塞种人、大月氏人、乌孙人),南方人则是定居的农人与商贾(譬如汉代西域都护府管辖的三十六国吐火罗人以及李广利远征的大宛国),无论国情政体、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等,都存在南北鸿沟。对于这种“一区两制”的情势,中国史书概括为北方草原游牧人的“行国”与南部绿洲城镇的“城郭诸国”。

所谓一个霸主,特指从冒顿崛起到汉武开边,数十年间,匈奴汗国是西域最强大的势力,堪称霸主。在那个时代,波斯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在西线反复拉锯,无力东进深入;南边的大月氏贵霜国本就是被匈奴人撵跑的手下败将,而印度人从来只是霸权争夺战的看客;至于东边的汉帝国还远在万里之外呢。所以,无论是北边的游牧部落,还是南面的绿洲邦国,无不对匈奴单于俯首称臣。

那么,远在万里之外的汉武帝,为什么会对西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配合对匈战争。所谓“合纵联横”、“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外交策略,早已被中国人玩得滚瓜烂熟。汉武帝气魄够大,“远交”远到了西域:一个一直在古老传说里游荡、在异国珍宝上证明,却从来不曾亲眼目睹的地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万里路缥缈,千年未相识。欲通西域,路在何方?

在汉武帝构筑通往西域之路的事业中,张骞和霍去病是两位最重要的奠基人。从公元前138年到公元119前,二十年间,这两个男人奇迹般地凿通了西行之路:张骞两次西行出使,开辟了联通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和外交关系;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

有意思的是,在这两个男人以血汗所建的西行之路上,最早的旅人却是两个女人: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