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秦汉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1、流民之国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这首古诗是商朝末年贵族箕子所作。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屡次劝谏不成,于是东去朝鲜建国。商朝灭亡后,他去朝见周武王,看到商朝旧都的王宫废弃,已成了麦黍青青的田地,不由感伤吟唱道:“麦苗青青哟野草丛生,那个调皮的孩子啊(指商纣王),你为何不听我的话啊!”箕子吟完,商朝遗民无不动容流涕。
史载箕子念完这首诗,获得周武王的侯爵之封后,就带着一些商朝流民返回了朝鲜,是为朝鲜建国之祖。
对每一个民族来说,认祖归宗都是件顶重要的事,谁都不想成为来历不明的物体。比如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犹太人把亚伯拉罕当作祖先,罗马人说祖上是从特洛伊逃来的王子,印度人说自己是“高贵的”雅利安人……无论如何,总归是要找出有据可考的人类祖宗来。只有像日本人这样来历不明的民族,因为实在搞不清自己的祖宗,就只能玩神话故事,干脆瞎说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朝鲜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十三世纪的一个朝鲜和尚编了本《三国遗事》,宣扬朝鲜人的祖先是天神桓雄之子檀君,现在南、北朝鲜的历史教科书都采用此说法,韩国人甚至把檀君大神的建国时间精确地“设计”为公元前2333年,还说檀君在位长达1500 年,活了1908 岁……很明显,这走的是类似日本的玄幻路线。反正是神仙的事情,只要脸皮够厚,就往死命吹吧!
但杯具的是,在海里离群索居的日本人可以自欺欺人,朝鲜连自欺欺人也做不到:因为身边就有个历史记录狂——中国。
中国古籍《山海经》最早记录了朝鲜之名:“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这还不够,《尚书大传》明确记载周武王封商朝遗族箕子为侯爵,迁于朝鲜之地。也就是说,商朝末年的中国贵族箕子才是朝鲜的开国之君,史称“箕子朝鲜”。在正史和神话之间,连《三国遗事》的作者自己也颇觉尴尬,于是自圆其说道,檀君的后人不愿与箕子冲突,所以主动搬家南迁,演化成南方的三韩部落。
由于上述虚妄之词,即使在古代朝鲜社会中,《三国遗事》也被视为类似《封神榜》的志怪小说,不足为史。直到二战后,独立了的半岛被虚火冲昏头脑,大肆喧嚷什么“朝鲜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为了“证明”这个奇谈怪论,1993年,北朝鲜政府还宣称在平壤发现了檀君墓,甚至发掘出了檀君和他老婆的遗骨!真是耸人听闻。一山不容二虎,既然要立檀君的牌坊,就容不下箕子的坟墓了。1958年10月,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第二年金日成就下令摧毁了有千年历史的箕子衣冠陵,还叫嚣:“中国为了侵略古朝鲜就凭空捏造出箕子建国的谣传……把朝鲜民族看成箕子的后裔是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我们民族的侮辱”……此等做派,真是把《三国遗事》的无知无耻之精神发扬光大了。
实际上,既能尊重历史,又能照顾邻居面子的说法应该是:商朝末年,箕子率领五千中国移民占据了半岛北部,以朝鲜土著作为臣民,另有部分土著逃出向南迁移,于是南北各自发展。其中,北部的箕子朝鲜显然处于文明上的优越地位,制定了朝鲜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朝鲜民犯禁八条》,还广泛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礼乐教育等,统治搞得有声有色。
作为周朝的名义诸侯,箕子朝鲜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与东北诸侯燕国。到了战国后期,箕子朝鲜曾遣使劝告燕国要尊重周天子,不要僭越称王。燕国变法崛起后,就派大将秦开进军朝鲜,把燕国国界推进到鸭绿江边。再后来秦朝灭燕,燕国末代君主逃亡到辽东边地,还是被秦军擒杀。隔壁的朝鲜王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幸好秦军懒得搭理他,转而南下打齐国去了(就这个事,还曾被韩国人拿去YY,说是复仇的朝鲜灭亡了燕国云云)。
箕子朝鲜王忙不迭地向秦称臣,但不敢入京拜觐,不过秦始皇正忙着“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遥远偏僻的朝鲜人也不感兴趣——要说有兴趣的话,也只是对那里的神仙有兴趣。他曾派出大批使者入海东去,寻求海中仙山神人,日本、韩国都有其踪迹,比如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东去日本的故事。其实,除了求仙使者,更多的入海者是逃避秦朝暴政的流民,《古事记》、《日本书纪》、《三国史记》等邻国史籍都多有记载。根据现代学者考证,从山东、辽东各地或乘船或步行,抵达朝鲜半岛的秦朝民众就有数万人之多。这段血泪斑斑而又波澜壮阔的东迁移民史,史称“秦民东渡”。
由于地理和风向关系,从海路东渡的秦人大多飘到了朝鲜半岛南部。他们进入三韩部落的领地,几经辗转,在半岛东南部建立起一个新的移民国家:辰韩。对此,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道:“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当然,这些中国流民与三韩土著渐渐融合,但他们传播而来的先进文化技术,对半岛南部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几百年后,正是辰韩的后裔新罗国,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
到了秦末汉初的乱世,流民东迁的浪潮更为迅猛,还出了一个猛人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