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南岭:秦汉征服两广、越南
1、南下干部第一人
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向准备奔赴广东工作的中共干部发问:“知道赵佗这个人么?”,见干部们都摇头不知,毛泽东叹道:“不知道赵佗是不行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下干部啊!”
草鞋干部们不知道赵佗,但都知道赵子龙。白马银枪、万人无敌的赵子龙在中国无人不知,一句“我乃常山赵子龙!”可谓振聋发聩。而在他之前三百年,还有一个做了南越国王的“常山赵佗”,在真实历史中拥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两人不但都是河北常山郡人,而且还都来自下面的真定县,很可能有可以追溯的亲缘关系。公元前240年,赵佗生于赵国真定。按照中国史书的套路,王者出生时都有异常天象,当然其中杜撰附会者居多。但赵佗的王者之象不是虚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一年“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这是人类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观测记录。
彗星俗称扫把星,古人视其为战争不祥之兆。就在这一年,秦赵爆发“老爷爷战争”,八十一岁的赵国老将庞煖大败七十岁的秦国老将蒙骜(蒙恬的爷爷),逼降秦长安君,赵国一时回光返照。但到了赵佗十二岁那年,赵国还是灭亡了,少年赵佗也就变成了秦人。
从姓氏来看,赵佗有可能出自赵国贵族之家。但“商女不知亡国恨,何况懵懂少年人”,赵佗以秦人身份茁壮成长,长大后还参加了秦军,并成为秦始皇的护驾亲军。此时秦帝国初建,始皇帝一统华夏,进窥四夷。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后,就一直筹划继续南下,征服百越。史载公元前221年,秦将屠睢率军南下平定湖南、江西各地,接着就跨越南岭,进入两广之地。颇受秦始皇赏识的赵佗就被任命为这支远征军的副将。
所谓南岭,就是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的连绵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两广地区与内地的天然界线,也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江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也成为很多广东人眼里的南北界线。直到今天,很多广东本地人还把南岭以北的人们一概称作“北佬”。
这南岭东西纵横千里,主要包括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五条山岭,因此又别称“五岭”。毛泽东《长征.七律》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说在红军眼里,蜿蜒连绵的五岭只是细微的波浪罢了。但这纯属革命乐观主义,当不得真。南岭虽然平均海拔只有千余米,但体积庞大、山险林密,且有多处高达两千米的山垭隘口,实属易守难攻之地。再加上早在春秋就以彪悍善战出名的百越之族,实在不是容易对付的。
所以,面对南岭天险和南岭背后的未知领域,秦军不敢托大,据说前后动员了五十万大军参与南征。当然,秦国为了灭楚出动倾国之军,也不过六十万罢了,所以南征百越的“五十万”大军必是极大虚夸之数,而且还混杂了大量刑徒罪人、六国降人、民夫杂役之类。但无论如何,以战无不胜的秦军对付尚处蛮荒的越人,这场战争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战争的开局的确很顺利。据《淮南子》记载,秦军共分为五路:“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寨,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史称“五岭之戍”。根据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考征,镡城之岭即今之越城岭,九疑之寨即今之萌渚岭,番禺之都即今之骑田岭,南野之界即今之大庾岭。也就是说,本钱够大的秦军采用了“多路出击、全线突破”的战术,在长达数百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了进攻。
其中,从湖南出发,翻过越城岭进入广西的部队,是由屠睢亲自率领的主力。这越城岭又叫老山界,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篇《老山界》,讲的就是红军长征路过此处的故事。五岭之中,越城岭最是难行,主峰猫儿山号称南岭最高峰,海拔高达2142米。屠睢之所以选择此地进军,是想“擒贼先擒王”,直接打击实力最强的西瓯部落。
西瓯又称瓯越,是聚居在广西一带的部落。据《汉书》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可见西瓯已建立了政权实体,甚至成为岭南部落联盟的领袖。屠睢的进军很快就被西瓯探知,于是发动大军前往狙击。两军就在越城岭下展开激战。和秦军打阵地战纯属找抽,秦军一战击杀西瓯王译吁宋,顺利广西的平坝地区。
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直到近代,广西人还以骠悍善战著称,比如明代的广西狼兵、清末的太平军、民国的桂系军阀,无一不是天下强兵。两千年前的西瓯人也是如此,他们并未因首领战死而丧失斗志,反倒坚决和秦军死磕,转入山区打起了游击战。史载,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陷入“旷日持久,粮食绝乏”的战争泥潭。后来连主帅屠睢也中了埋伏,在一次夜袭中被杀。包括赵佗在内的秦军将士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危急时刻,朝廷派任嚣来接替主帅之职。任嚣的七世祖任不齐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出身楚国世族,对于南方的情势显然要熟悉许多。他一到任就制定了屯兵守卡、防守反击的策略,在今天广州番禹区一带建起城池,成为广州建城始祖。依托城池基地,他又派兵四处建立关卡要塞,逐渐拓展控制地区,压缩反抗军的活动空间。等到公元前214年,秦朝建成沟通湖南湘江和广西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借此迅速向南征军补充了数万刑徒军和无数军械粮草,借此东风, 任嚣指挥赵佗等将大举出击,成功消灭了敌军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