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5、白登之礁石(二)

在平城呆了些时日,后续主力仍未赶到,刘邦耐不住性子,又率军起程。这次他没能再长驱直入了:在平城以北的白登山,他被四十万匈奴骑兵重重包围!

史书记载,倾巢而出的匈奴军容极其盛大:白登山的西面全是骑白马的骑手,东面全是青色的马,北面皆是黑色之马,而南面又换成了赤黄色的马。兵强马壮的匈奴骑兵汇成了咆哮奔涌的沧浪之海,而白登山成了大海之中的孤独礁石。

沧浪与礁石,在历史的这一刻剧烈地碰撞冲刷,把命运之弦拨出了振颤人心的高亢之音:如果冒顿全胜而刘邦覆灭,初生之西汉必然崩溃,春秋以来数百年的乱局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匈奴人则可能成为第一支入主中原的胡人。如此一来,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文明进程将发生不可想象的逆转。

在白登的重围里,刘邦一定曾想起两年前的垓下之围,他采纳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率数十万诸侯联军困住了英雄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人生如梦幻,历史竟重演。只是这次垓下换成了白登,项羽换成了自己。

难道一生功业就要付诸东流?自己也会和项羽一样,变成后世的笑柄?

不!决不!

在历史上留名的我,决不会是一个向命运认输的失败者!

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刘邦可能缺乏很多东西,比如家庭背景、军事天才,甚至道德品质。但他最不缺的就是屡败屡战、死不认输的劲头。

死不认输的人,往往就是死不了的人。

生死一线间,刘邦奋起了。他的麾下老兵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凭借白登高地以寡敌众,血战七日七夜。《汉书》就此感慨道:“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弓弩将尽,以山石击之;刀锋卷刃,则斩木接敌;食粮不继,以雪水充饥。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上,汉军将士以一当十,如礁石屹立,把骑兵之海硬生生地挡住了。

七天七夜之后,匈奴人还是无法攻占白登山,攻击的怒潮也渐渐消退。恰在此时,陈平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密计,令冒顿撤除了包围。这个计策的内容是千古之谜,《史记》记载“其计秘,世莫得闻”。到了东汉,有个叫桓谭的学者猜测说,陈平的秘计无非是利用女人的嫉妒心,忽悠冒顿的老婆说若匈奴获胜,汉地美女就会全归了冒顿,到那时夫人就会失宠云云。冒顿的老婆忧虑之下连哭带劝,就逼得冒顿退兵撤围了。

这一猜测后来竟流传愈广,几乎成了公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篡位之前,冒顿为了把部下训练成唯命是从的木头人,亲自下令向老婆射箭;继位之后,为了麻痹东胡,他又把老婆送给了东胡酋长。这样一个极端大男子主义者,怎么可能是听枕头风的气管炎呢?

在下以为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刘邦在白登山坚守七日七夜,让冒顿意识到了汉军的强大战斗力。其实匈奴人虽然长于骑射,但攻坚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以至于后来武帝时候,李陵仅率五千步兵就能扛住匈奴十万骑兵的围攻。要等到发明马镫之后,游牧民发展出了能够冲锋的重装骑兵,才开始对步兵集群占有优势。由于刘邦占据高地优势,弓弩武器的装备又精良,冒顿的强攻始终难以奏效,只有继续包围、困死汉军这条路。

然而,经过这些时日的拖延,汉军的大部队应该已经接近平城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冒顿就会面临被汉军主力反包围,从而腹背受敌的困境。虽然胜负未可知,但一场百万人规模的空前血战是免不了的,匈奴即使获胜,也必将国力大损。此时,东胡、楼烦等族刚刚臣服,和月氏的战斗还在继续,统一游牧民的大业远未完成,冒顿可不愿冒这个险。趁冒顿进退维谷之间,陈平之计应该就是晓以利害,以求和解,而冒顿趁机借坡下驴。

当然,才统一中国两年的刘邦也和冒顿同病相怜,而且处境更加危险。冒顿虽然吃不下白登这根硬骨头,但要让他吐出来,还是得换上几块肥肉。所以陈平的计策也必然包含了“和亲、赔款”的妥协内容。后世有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军大举入侵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南岸,宋真宗也亲征拒敌。两军对峙激战,谁也无法获胜,最后签署了著名的“潭渊之盟”,北宋虽然每年得向辽国送钱,但买到了百年和平。

七日攻势之后,匈奴军声明接受和议,还把四面包围撤除了一面,供汉军撤退。但谁也不敢确认,这是否是冒顿用“围三缺一”的兵法计谋,要趁汉军撤退半道歼之。所以刘邦继续等待时机。

刘邦的坚持终于得到了上天的回应。史载这天,浓雾突然弥漫了原野,几步之外就不见人影。刘邦抓住时机,指挥全军张弓搭箭、戈矛向外,组成全副戒备的战斗队形,“徐行出围”。匈奴人见汉军阵形整肃,并无溃散之象,也就不敢在大雾天气下出击检漏。

经过步步惊心的撤退之路,刘邦终于退回平城,与主力部队会合。随后他留下樊哙守卫代北边地,并勇敢地承认错误,把当初进谏的刘敬封为关内侯。

无论如何,这场艰险无比的白登之围终于落幕了。

当刘邦踏上回军长安的归程时,他回首遥望白登的方向,耳边似乎还激荡着那七天七夜的血海涛声,眼前似乎还屹立着如礁石般浴血死难的将士身影。此时此刻,他心中没有死里逃生的解脱感,却充溢着沉重的叹息:

虽然安全脱身,但这仗终归是败了。不但收复河套的梦想成空,还要被迫给匈奴献上宗室女子和锦绣财富,背负起沉重的羞辱。甚至到一百年后,他的后人汉武帝还念叨着:“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在他心中,一统天下的豪情已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然而,英雄会迟暮,却永不谢幕。正如海边的礁石,在沧浪之水的冲刷下变得黯淡,但细细体味,却别有一种恒久的光泽,黝黑幽深,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在礁石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曾迎风破浪的豪情,也看到了风暴鞭笞的伤痕,更能看到那些比荣耀或者危机都更长久的东西:历史的教训。

刘邦获得的教训是深刻的。经此一战,汉朝终于意识到,胡人已今非昔比,一盘散沙的游牧民已凝聚成大一统的匈奴帝国。从此,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紧紧压迫着,也激励着刘邦和他的子孙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白登之围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平定九江王英布的叛乱后,路经故乡大宴乡亲,在酒宴上自创自唱了著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载刘邦慷慨高歌之时,忍不住“泣下数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寄托了对白登之战的无限感怀吧。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叶落如刀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