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3
然而,无论对燕国或是赵国来说,在这个时候相斗,总非明智之举。
两个国家都要面对同一个强敌,便是有着席卷天下野心的秦国。与燕国的战争,使艰难恢复元气的赵国得不到休生养息的机会。公元前247年,秦国名将蒙骜对赵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令赵国损失惨重,丢失三十七座城池,包括榆次、狼孟等重要据点。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与燕国达成和平协议,并进行了一次土地交换。赵国以龙兑、汾门、临乐三地,与燕国的葛、平舒、武阳三地交换。这种土地互换,对双方都有好处。
但是对赵国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出现了。
廉颇一直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一生除了独服蔺相如之外,恐怕没有佩服过谁了。在赵奢、蔺相如之后,乐乘成为赵国又一名重要将领,可是廉颇对他看不上眼。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新上台的赵悼襄王听信谗言,以乐乘取代廉颇相国的地位。这件事对高傲的廉颇来说,简直就是耻辱。
我们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廉颇不愧为赵国的第一名将。他身经百战,无论是伐燕、伐齐、伐魏,都攻城略地,有战必胜,即便与天下最精锐的秦军相持于长平,也并不吃亏。如今乐乘不过是打败了燕军,就想取代他的地位,做梦。其实廉颇并非看重地位,作为一名武士,他看重的是荣誉,视荣誉贵于生死。
俺廉颇可不是吃素的!想到这里,这名老将军居然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他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这样做虽然解气,却犯下大错了。廉颇自忖在赵国是呆不下去了,遂逃往大梁城,投奔魏国去了。
在廉颇呆在魏国的那几年里,也没有受到魏王的重用。他经常打听赵国的消息,每当听到赵国遭秦国入侵,总是坐卧难安。同时,赵悼襄王也觉得廉颇一怒离去,对赵国是一大损失,他便派了一个使者到魏国,看看廉颇的身体状况如何,是不是还能适应军旅。廉颇的政敌郭开听说后,便暗里搞破坏,塞给使者很多钱财,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到了大梁城后,见到廉颇,询问身体状况。廉颇跟他吃了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又披上铠甲,跨上马背跑了一圈。怎么样,老夫的身体还健壮如牛吧?
可是使者已经收了郭开的钱,回国后却对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不错,只是跟臣坐一会儿,就跑了三趟茅厕。”赵王听到这里直摇头,看来老将军真的不行了,便断了重新起用廉颇的打算。就这样,廉颇终于没能回到赵国。
赵王放弃了廉颇,可是想得到廉颇者大有人在,楚王秘密派人前往魏国,挖走了廉颇。这样,廉颇从魏国将军变成了楚国将军。可是对他来说,祖国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他经常对人说:“我还是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后来廉颇终于客死他乡,死于楚国的寿春。
所幸的是,赵国军事人材济济,继赵奢、廉颇之后,又一位名将脱颖而出,这个人便是李牧。李牧要是能早出生几年,并为赵王所用,那么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可能不会落于下风。他是一名罕见的军事天才,只是有点生不逢时。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精锐四十余万全军覆没,如果加上前后数年的战争,这一段时期,赵国壮丁死亡人数超过一百万,而整个赵国也不过仅有数百万人罢了。李牧是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战将,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无可挽回地走下坡路。一名伟大的将领,背后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成就总是有限。
然而李牧却在赵国残破之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奇迹。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4
奇迹发生在赵国北部边境。
李牧战争生涯的开始,并不是与中原诸侯交锋,而是与北方的匈奴战斗。赵国地处四战之地,既与秦、韩、魏、齐、燕相接壤,北方又有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自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以来,北方的匈奴开始强盛。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后来秦汉时期,成为中国最强硬的对手,以强大著称的汉朝花了三百年的时间才彻底打败匈奴人。
关于李牧的早年,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经在代、雁门等地防备匈奴的进攻,并且成为赵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将领。由于赵国北部是华夏族与游牧民族的混居区,故而赵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统治模式,地方军政大员在行政、财政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行政上,地方长官可以自行设置官吏,无需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赏罚自决;在财政上,在军区内开设贸易点,所得租税皆入将军幕府,以作为军队的军费。这也从一方面看出赵国在经受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后,国家财政也遭严重削弱,故而地方的军队,更多依靠地方自己供养。
凭借着非凡的才干,李牧在北方军区脱颖而出,并成为军政长官。他在北疆所做的事情,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特别是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骑兵更是取胜的关键。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匈奴骑兵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最后整个边境都能得悉消息,这就为备战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居无定所,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跟踪追击。李牧从一开始便树立打歼灭战的决心,可是要打歼灭战是很困难的,因为敌人都是骑兵,打不赢就跑。在长平之战以前,匈奴人惮于赵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并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然而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精锐尽失,壮丁死亡殆尽,在前线的部队,非老即幼。此时匈奴人的南掠开始变得频繁,大股小股的骑兵不断进犯边关。对此,李牧采取示弱于敌的战略,一方面让敌人产生松懈轻敌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积蓄自己的实力,为发动歼灭战作准备。
为了达成既定的战略,李牧下了一道命令:“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就是说,匈奴人一旦入侵,赵国军队并不出战,而是躲进城堡内固守,擅自出战杀敌抢功者斩。这是因为匈奴人的入侵,并不以攻城略地为主,而是抢掠为主。赵军只要躲进城堡,让匈奴人没东西可抢,自然就退却了。
在此后的几年里,李牧一直奉行这种战法,坚壁清野。表面上看,这是消极防御,十分被动,但是军队却不曾遭遇过损失。这是因为李牧的情报工作到位,通过间谍收集情报以及烽火台预警的模式,确保军队有充足的时间转移到坚固的堡垒中。久而久之,匈奴人都不把李牧当对手了,游牧民族最为尚武,尊重强者,轻视弱者,他们视李牧为胆小怯弱之辈,打心眼里瞧不起。不仅匈奴人如此,赵国北方深受蛮族文化的薰染,也以勇武著称,战士们虽然觉得李牧的人品不错,但就是太怯懦了。甚至最后赵孝成王也看不下去,批评李牧的乌龟战术,可是李牧根本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知道啊,伟大人物与平凡人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坚持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