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六章 灭宋始末(下)-1

宋国成为众矢之的,并非偶然。

我们先来了解下宋国的一些情况。宋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殷商的延续。当初周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后,把纣王的庶兄微子封于商丘,国号为“宋”。宋国是殷商文化的继承者,在当时天下诸侯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便是宋国与鲁国。墨家鼻祖墨子,道家巨子庄子,名家宗师惠施等人,都是宋国人。在群雄混战之下的战国时代,宋国能生存下来并维持一个中等诸侯的地位,实属不易。

宋国的国力并不弱,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在《孟子》一书中,把宋国列为九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这九个国家包括七雄、宋及中山。正是因为宋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在公元前298年时,赵国实施“结秦连宋”的战略,秦、赵、宋三国组成同盟。

根据《史记》所记,这时候的宋国竟然武功赫赫:“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这些记载十分令人怀疑。因为在齐、楚、魏三国史料中,都找不到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既便如此,宋国在军事上也仍然取得过不小的成就,约在公元前298年到296年之间,宋国灭了滕国(从钱穆说)。

宋康王,又称为宋王偃,他统治宋国的时间约半个世纪。关于宋王偃,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是一边倒地认为他是一位暴君。

《吕氏春秋》记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康王立了一根木桩,作成天帝模样,并在上面挂了一个皮囊,皮囊里盛满鲜血。然后这位暴君便把天帝当作箭靶子,用箭射中皮囊后,“天帝”的血洒满一地,底下一群拍马屁的人便拍手称好道:“大王的贤明实在是超过了商汤与周武王。汤、武只能战胜人,而您则打败了天,您的贤明,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过的。”这些马屁话把宋康王吹捧上天,他听了心花怒放,便设宴摆酒。这时室内有马屁精高呼“万岁”,随即其他人也纷纷呼“万岁”,而堂外之人也随声应和。这样,“万岁”的呼声,从酒席上一直传遍整个宋国都城。整个国都之内,没有人不敢不呼“万岁”。

可是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却看到不同的说法。

孟子的学生万章问道:“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了一大通后,总结了一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宋国大夫戴盈之曾告诉孟子,宋国打算恢复古代的十一税,减轻百姓的税赋,同时废除关卡、集市的商品税(以上见《孟子》之《滕文公下》)。

孟子与宋康王是同一时代人。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去世,而宋康王死于公元前286年,仅相距三年。以孟子一书来推断,宋康王倒是一个想行仁政的君王。按理说,孟子的说法无疑可信度要更高。以孟子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倘若宋康王真的是射天笞地的暴君,或者是桀宋,那么他早就要破口大骂,口诛笔伐了。

对此,史学家钱穆的看法是:“《国策》记其射天笞地,《世家》书其淫于酒色,并皆谓之桀宋,与孟子、万章之言迥别。盖出于一时忌嫉之口,非信史也。”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宋康王是一位在位时间很长的君主,前后约有半个世纪。这么长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在前后表现判若两人。孟子虽然与宋康王去世时间相近,但他的书不当是作于晚年,故而书中所记的宋康王,非晚年的宋康王。《战国策》虽然舛误颇多,但对宋康王的残暴却是众口一词。《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距宋康王死47年,并不久远,况且当年吕不韦悬千金以赏以指正其谬者,若宋康王果不残暴,怎么不见七旬长者前来领赏呢?

因此只能说,宋康王早年确实是想施行仁政,可是到了晚年,变得暴戾无度。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事例是很多的,最典型的人如王莽,早年像一位谦恭的圣人,后期则成为暴君。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六章 灭宋始末(下)-2

其实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宋康王由仁而暴的轨迹。譬如书中记了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宋康王问他的宰相唐鞅:“寡人杀了那么多人,可是诸位大臣却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唐鞅答说:“因为大王所杀的人,都是不好的人。只加罪于坏人,好人自然就不畏惧您了。大王如果想让每个人都害怕您,那就不管他们是好的还是坏的,时不时就加罪给他们,那么大家自然就会惧怕您了。”宋康王听了大喜。给他提出这个馊主义的唐鞅,不久就被宋康王扣了个罪名杀了,看来这个宋康王真是虚心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并拿他来杀鸡骇猴。不管好人坏人,时不时杀几个,果然宋国人个个提心吊胆。也正因为这样,一旦听到“万岁”的呼声,谁敢不随声附和呢?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宋康王原本也不是屠戮无辜,但是渐渐就走上了“桀宋”之路了。

《战国策》中也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些怪诞。据说在宋国都城的一处城墙拐角处,有一只麻雀居然生了一只小雏鹰。这有些匪夷所思,估计是有好事者把一只小雏鹰放在雀巢中,可是太史的占卜结果却是:“小鸟居然生出一只大鸟,这是反弱为强的象征,宋国一定能雄霸天下。”宋康王十分迷信,便狂妄自大,出兵灭了滕国,并且进攻薛国。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后,宋康王更加坚信自己是天下霸主了,狂妄到“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的地步,并称自己要“用威力来服慑天下鬼神。”

其实不论宋康王是不是一位暴君,宋国都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因为对东方诸侯来说,宋国就是一块香喷喷的肥肉。宋国的面积与中山国略相当,中山国已经遭到亡国的命运,宋国也只能是群雄的盘中餐。

宋国与齐国、魏国、楚国接壤,这三个邻国都虎视眈眈。齐国在与秦国的对峙中已落入下风,特别是土地面积不及秦国。齐湣王要扩张土地,要么向北攻伐燕国,要么向南攻伐宋国。对齐国来说,向北伐攻燕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燕国僻处北地,惟有赵国可与之争利。可是伐燕有前车之鉴,以齐宣王之雄才,占领燕国三年后,在诸侯们的干涉下灰溜溜地卷铺走人,可见这是烫手的山芋。伐燕风险很大,那么伐宋便成为不二的选择。

齐国伐宋的阻碍主要是各诸侯国的干涉。在苏代的穿针引线下,齐国明与东方诸国合纵,暗与秦国连衡,从外交上清除了伐宋的障碍。到这个时侯,木已成舟,水到渠成。

究竟有几个国家参予了灭宋战争呢?

史料中说法有矛盾之处。据《史记》所载:“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战国策》在不同地方提到赵国、燕国、魏国都有出兵参予伐宋。可是同样在《战国策》中,还提到宋国曾经请楚国出兵相助,以此来看,楚国不太可能参与伐宋之战。司马迁之所以弄错了,是因为在宋国灭亡后,楚国参与瓜分宋国,但它实际上并未参战。

从上面分析来看,五国合纵同盟中,至少有四个国家参与伐宋之战,分别是齐国、魏国、赵国、燕国,但伐宋的主力,很明显就是齐国。

齐国军队大举南下,宋康王便派人去侦察,看看齐军有前锋已经到达哪里了。不久,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齐军已经很近了,老百姓都很害怕呢。”这时宋康王周围的马屁精马上跳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宋国的军力如此强大,齐国的兵力那么弱小,你这是造谣。”宋康王听后大怒,下令把这个侦察人员杀死,然后又派另一个人前去探察。结果第二个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的与第一个人差不多,宋康王又很生气,也把他给杀了,紧接着又派一人前去。

第三个派出的人前往侦察,发现情况与前两人说的一模一样。那回去后要不要如实禀报呢,他心里犯嘀咕了,迟疑不决。在他往回走的途中,正好遇到自己的哥哥。哥哥叫住了他,高声说:“国家都这么危险了,你要往哪去呢?”他便答道:“国王派我前去侦察敌人的动向,没想到齐军已经这么近了,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不安中了。在我前面已有两人去侦察过,他们因为说了实话,国王不中听,就把他们都杀死了。我回去后,如果据实禀报,怕是也要遭毒手了;可要是不如实禀报,又担心犯下欺君之罪被处死。我应该要怎么办呢?”

哥哥对他说:“你要是如实禀报,那么你比谁都死得快。国家要是被灭了,那些马屁精、祸国殃民者就得死,你比这些该死的人还早死,那就不值得了。”他听完后,心领神会,打定主意要撒个谎了。回到王宫后,他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到齐国军队在哪,而且社会秩序很安定,没有人慌乱的。”这些话宋康王爱听,而马屁精们又纷纷说:“可见前面被杀的人就是活该,大王真是英明。”宋康王于是赏赐了这个侦察人员很多钱,他后来趁机逃到国外去了,还生活得很富实哩。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