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血战天下》

第三十二章 沙丘遗恨(6)

一世英雄赵武灵王,强大赵国的缔造者,就这样被孤伶伶地囚禁在行宫之内。没有侍从,没有食物。想出去又出不去,困中行宫内又饿得慌。我们不知道这位英雄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都想了些什么,但肯定充满了悲愤与怨恨,或许还有深深的悔意。怎么会在一夜之间,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沦落到这个地步呢?一切都缘于他自动逊位,也缘于他受到情欲的羁绊。他退位,是为了这个国家,他要开疆拓土,实现不世的伟业。可是他的情欲又导致他最后的毁灭。打从巫山一梦,他为了心爱的女人,不惜废掉太子,甚至将王位拱手让出。多年前不理智的决定,终于在现在受到报应,这岂非命乎?

我们可以想象他那悲愤交织的心情。破胡伐秦的梦想在深宫大院中已渐渐远去,长子赵章的死还令他内疚与心痛,而王位上的那个儿子呢?怎么把老父扔在这孤独的深院中而没吭声呢?其他的儿子们呢?又在哪里呢?为什么没有人过问他的生死呢?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将军与士兵呢?怎么没有人来解救他,反而要把他困死在这里呢?要是肥义还活着,他肯定会拼了性命来保护他,可是这个忠心不二的大臣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了。曾经是万乘之尊,曾经拥千军万马,可如今只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这一切,交织成无尽的痛楚,在吞噬着他的生命。

比精神上的痛楚更难以忍受的,是肉体上的痛楚。在饥饿的折磨之下,他原本强壮的身体日益衰弱,在他一生中从未为衣食担扰,可如今连最落魄的乞丐也比他强。环境迅速让他从一个文明人退化了,不是退化成蛮人,简直是退化成一头仅有生存欲望的动物。他在地上寻食,只有那些不理解人类残酷斗争的鸟儿,才会不顾及禁令闯入行宫,给这位人类之王带来一丁点肉食。只是谁也没能看到他那生吞活剥的吓人样子,满嘴的鸟毛与鲜血,倘若看到这样的场景,谁不会为这位英雄的末路而唏嘘落泪呢?

三个月后,曾经叱咤风云的赵武灵王死了。

他是饿死的。

他被世人遗弃在高墙之内,任其自生自灭,死的时候已经瘦成皮包骨了。倘若他不吃不喝,只消七到十天就会死了,可是他坚持了整整三个月,这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可是在孤独的行宫中,欲望也是一种奢侈。高墙之内,与世隔绝,没有一个人见过他最后的挣扎。可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不想这样窝囊地死去,英雄可以战死在疆场,可绝不应当是这样的下场。他可能还幻想着奇迹会在最后一刻出现,他的儿子、现任的君王,难道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然在脑海中没有闪现过父亲的影子吗?他期盼有一天早晨醒来时,紧闭的大门会打开,阳光从门洞照射进来。可是,紧闭的大门确实有打开的一天,但那一天注定他已是醒不来了。

沙丘之变,留下太多悬而未解的疑问。

首先是赵惠文王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赵武灵王被困行宫三月而死,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倘若说赵惠文王一无所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那么身为君王的赵惠文王,为什么没有向父亲伸出援手呢?史书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仅仅有句话闪烁其辞:“是时年少,(赵)成、(李)兑专政。”这似乎是要清洗赵惠文王参与弑父的罪名。没错,这一年赵惠文王确实年龄还小,不会超过十五岁,赵成、李兑在挫败政变阴谋后大权独揽,一个为相国,一人为司寇,这也是事实。可是赵惠文王没有说过一句想救父亲的话呢,史书上没有纪录。

也许有人会说,他年龄那么小,又刚经历政变,可能是吓坏了吧。那就算赵惠文王当时畏惧赵成与李兑,不敢说半句话,可是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三年,在未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里,他也从未清算过害死父亲的元凶或帮凶,这又做何解释呢?即便在赵成、李兑都死了之后,也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这又当何解呢?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赵武灵王的尊名在赵国史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也没有任何同情的声音。此中的原因,大约是包括赵惠文王在内的许多当权派,对赵武灵王的死都讳莫如深。

我觉得有一种可能性,赵惠文王或许是弑父的帮凶,至少他默认了赵成、李兑的作法。自从母亲“惠后”孟姚死后,赵武灵王对他就越发疏远与冷淡,反而跟安阳君赵章亲近,甚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立两位王,分割赵惠文王的权力。在权力面前,父子、兄弟都可能是敌人。就算赵惠文王年少未能深谙其意,也会有自认为高明的政客自告奋勇来鼓起他争权夺势的勇气。让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何以赵惠文王会对父亲之死保持沉默。无疑他对哥哥赵章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之心,赵成与李兑兵围主父行宫,捕杀赵章,这肯定是得到赵惠文王的授意。而赵武灵王却是要保护赵章,显然他们父子二人在如何处置赵章一事上,立场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意味着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父子俩已是身处冲突的两端。换个角度来说,倘若赵武灵王不死会怎么样呢?他可能会废了赵惠文王,就像当年他废了太子赵章一样。这种事情,主父完全做得出来,因为赵惠文王再也没有神女母亲的庇护了。为了确保权力,赵惠文王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让自己的父亲从此在人间蒸发。

史书冷冰冰地记下赵武灵王的结局:“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看到如此冷漠的文字,我的心也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我想象着那种萧瑟的场景:赵惠文王每天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愧疚与惶恐交加,当主父饿死消息传来,他既充满不孝的自责,同时又有解脱后的轻松。史书文字的冷漠,是因为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赵惠文王的言语,发丧的那天,他带着怎样的神情,是否有过动情的话语,流过一滴悔恨自责的眼泪,或者是怀着对死去的父亲的怨恨?这应该是赵惠文王一生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一天,可是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都想了什么。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