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血战天下》

第二十九章 孟尝君与伐秦之役(2)

从父子相认的那天始,田文又回到了大家庭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婴从他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田文脑瓜灵活,能说会辩,而且很擅长与人打交道,有许多朋友,而且对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可以说,正是有了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才使得田文的见识远远超过呆在大宅院里的其他兄弟。此时的田婴已经不像初次见面时那么冷冰冰了,再怎么说田文也是自己的儿子,犯不着像对待敌人似的。

身为公子贵族,田文开始留心起政治,他早上流落民间,对百姓疾苦了解得多,他对父亲的许多做法并不满意。田文打算劝谏父亲,可是田婴是个十分顽固的人,倘若说得太直,反而会惹怒他,得有个拐弯抹角的方法才行。

有一天,父子俩凑在一起。田文跟父亲瞎扯神侃,他问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呢?”田婴一听,这什么幼稚的问题呀,没好气地答说:“当然是孙子了。”田文又问:“那孙子的孙子又叫什么呢?”田婴答道:“那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呢?”咄!这什么无聊的问题哪,田婴答不上来了,只好说:“我不知道了。”

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其实是田文精心安排的开场白罢了,这时他转向正题说:“父亲大人在齐国掌权时间很久了,经历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土地并没有扩大,反倒在自个家中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而且据我观察,门下看不到一个贤能之士。我曾听过这样的话:将军之家必出将军,宰相之家必出宰相。现在您家中的妻妾们身穿华丽的绸缎,可士人却衣衫褴褛,男女奴仆尚且有剩余的饭食肉羹,可是士人们却连粗茶淡饭也没有,这不是养士之道啊。如今您还不停地累积财富,想留给自己都叫不上名来的子孙后代,却忘了国家的利益一天天被损害。对这件事,我私下里觉得十分不解。”

田文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对父亲敛财轻士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这是需要勇气的。他好不容易回到这个大家庭中,非但没讨好老爹,反倒进逆耳之言,就不怕再次被逐出家门么?田婴在齐国掌权这么久,不要说一般人,就是国王对他也得客客气气的,可是今天却挨自己的儿子教训了。这件事成了田文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的勇气与见识得到父亲的赞赏,田婴发现这个儿子不简单,有才能也有气魄。从此以后,田婴开始器重这个差点被他扔掉的儿子,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

事实证明,田婴的眼力不错。田文接手家族事务后,一改往日轻慢宾客士人的做法,他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前来投奔,他一概供吃供穿,养了一大批食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养士”的风气,就是没事时养着一大批士人以为自己效劳。魏文候、齐威王、齐宣王等著名君主都十分重视“养士”,特别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养了一大批智者学人。到战国中晚期,“养士”成为公子贵族的一种时尚,而孟尝君田文,就是这种时尚的发起人。

当时田婴的封地是薛邑,自从田文广招宾客后,这里变得热闹非凡,各国的怀才不遇者、冒险家、投机分子等蜂拥而至,田文的名声远扬,天下诸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此时田婴已是垂垂老矣,得安排一个继承人。由于田文的名声太显赫了,以致于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到薛邑,劝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这明明只是田婴的家事,各国干嘛要插手呢?有两种可能性:其一,田文倘若继承家业,日后势必是齐国宰相,加上他慷慨好义,以后诸国有事情要齐国帮忙时,说不定可以出手相助;其二,田文的宾客满天下,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即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游说诸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血战天下》

第二十九章 孟尝君与伐秦之役(3)

此时的田文已证明自己的非凡才干,而且羽翼渐丰,田婴最终决定让他来继承自己的家业。不久后,田婴去世,田文成为薛邑的主人,称为“孟尝君”。此后薛邑这个地方更热闹了,形形色色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云集于此,连各国被通辑的罪犯也把这里当作避难的天堂。依靠父亲留下来的庞大资产,孟尝君来者不拒,凡前来投靠者,一律优待,让他们在此安家立业。当然,来的人这么多,不乏骗吃骗喝的,但孟尝君照样收留,这也是一种做秀,表明他胸怀宽广,慷慨好义,他的看法是,只要这些人中有几个有才之人,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其本领才华,那就算赚着了。他用这种手段来招揽天下豪杰士人,不用说,声名更加显赫,风头盖过齐王,门下食客三千,几乎成为齐国国内的一个小朝廷了。

孟尝君的交友之道,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平等待之。他是个十分心细的人,心细到什么程度呢?这里举一个例子,凡有宾客前来,他就亲自接见,还安排一个随从躲在屏风后面,任务是记下他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孟尝君与宾客寒暄时,呵长问短,询问家在何处,家人的生活情况,宾客离去后,他便查看纪录,派人给宾客家人送去礼物。这种做法无疑令宾客十分感动,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却被细心的孟尝君都记下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孟尝君的平等观念。有一天晚上,他招待几位宾客吃晚饭,其中有一位宾客有点怪僻,吃饭的时侯把案台前的烛光遮住了,这么一来,其他宾客看不清他案台上摆的是什么酒菜。有一名宾客心想,这个家伙把烛光给遮了,肯定他的饭菜跟我们不一样,心里便窜起一团愤怒的火焰:孟尝君你不够朋友,你有偏见,你让别人吃好酒好菜,我等吃的东西低人一等。这一愤怒之下,他拂袖离席,饭也不吃了,向孟尝君拱手告别。孟尝君心里犯纳闷,怎么吃一半要走人呢?他赶紧把这名宾客拦下来,问个明白。该食客气乎乎地说,听说您对宾客一视同仁,可是今天却给别人开小灶,那家伙还黑着灯,怕我们瞧见了。听到这里,孟尝君微微一笑,他走到自己的案台前,端起饭菜走到这位挑食的宾客面前,让他比较一下。这宾客一看,脸上露出羞愧的表情,原来连主人孟尝君所吃的饭菜,也跟宾客们一样。人家可是有权有势、名满天下的公子,我不过才是混吃混喝的食客,还挑剔这挑剔那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嫌饭菜不上档次——这位宾客的脸刷的变红了,仿佛在座的所有人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眼光。这个脾气颇大的客人羞愧难当,晚上回到家后,觉得没有脸见人,自己用剑割断脖子,自杀死了。

在那个时代,孟尝君是一名社交大师。每个宾客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特别亲近,心里也觉得特别自豪,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洞悉人性的大师。可是孟尝君也不是一位完人,他有缺点,他的宾客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残暴奸邪之人。作为一个立国很久的国家,齐国与鲁国、邹国一样,都是崇尚仁义礼仪之邦,可是随着一大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冒险家与投机分子涌入薛邑,这里的民风渐渐就变得不那么纯朴了。孟尝君家中高朋满座,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对国家有用之人,他在高标自己慷慨好义的同时,也免不了有沽名钓誉之嫌。

薛邑成为齐国的另一个小朝廷,这无疑令齐宣王十分不快,也正是这个原因,孟尝君并没能如愿以偿地成为齐国的宰相。齐宣王去世后,齐涽王继位,仍然不愿意起用孟尝君,这使得孟尝君心里十分不痛快,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人突然向他招手了。

公元前300年,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薛邑。这可不是一般的宾客,他就是秦昭王的弟弟泾阳君。这一年,秦昭王为了打击楚国,有意拉拢齐国,便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当人质(此事详见前文)。泾阳君入齐国后,先拜访了孟尝君,吹捧他慷慨好义,自己非常钦佩其为人。然后泾阳君话锋一转,对孟尝君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却没得到政府的重用表示惋惜,并表示倘若孟尝君有意入秦,那必定设高官厚爵以待,让他的才华有用武之地。

这一席话,深深打动了孟尝君。终日呼朋唤友,这不是他的理想,他招罗这么多食客,是为了能大展身手,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不想自己在齐国没得到重用,反倒是秦国人热情来邀请他了。他决意要到秦国去,闯出一片天地。这个决心下得有些草率,因为他跟苏秦、张仪、公孙衍这些人不同,他身份是齐国公子,而齐国与秦国两大强国之间一直是明争暗斗。他的那些宾客们纷纷反对这个草率的决定,但孟尝君一点也听不进去。门下食客的劝告,孟尝君可以不听,但苏代的一番话,却令他不得不三思而行。苏代是齐国最著名的谋士,他对孟尝君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您这么去了,要是回不来的话,那岂不是让人所耻笑吗?”这话说到孟尝君心里去了,因为他颇好面子,沽名钓誉,万一让秦国人给扣留了,那确实大没面子了。罢罢罢,还是算了,这样孟尝君中止了他的计划。

可是似乎是命运早已安排好似的,不久后,孟尝君还是前去秦国了。

这一次,并不是他自己想去的,而是齐涽王派遣他前往。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