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三章 厚黑大师(3)

申不害相韩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为韩国富国强兵做出正面贡献。《史记》是这样评价的:“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但读者需谨记,史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不实的溢美之辞,要是真的“无侵韩者”,就没有我们要提到的马陵之战了。看来大史学家有时也会忽悠,这是读史时要注意的。

但是申不害的理论过于侧重权术,终究无法使韩国成为超级强国,故而“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常言说“兼听则明”,而申不害却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又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以申不害的理论,倒是要禁绝天下之言了。对于申不害所说的的理论,后来的韩非子有过批判,他认为“知而弗言,是谓过矣。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

我们可以把韩国与齐国作一个对比:齐威王广开言路,进谏有赏;韩昭侯封闭言路,“虽知弗言”。齐国以开明而挤身超级强国之列,申不害、韩昭侯以玩弄权术为主的变革最终无法使韩国有质的飞跃。

韩昭侯是申不害学说的忠实实践者,申不害的用意既然是独裁,韩昭侯又岂肯长久地屈居于魏惠王之下呢?随着韩国实力的增长,韩昭侯摆脱魏国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韩、魏矛盾的大爆发其实是意料中的事。

在三晋联盟中,魏国仍旧是老大。

尽管在这些年的战争中,魏国四面受敌,也曾被秦国、齐国打得落花流水,但必须说,魏惠王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他西战秦国,北战赵国,东战齐国,南战楚国,虽然有得有失,最终还是成为三晋联盟的领袖,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魏惠王的铁腕之下,魏、韩、赵三国重新结盟,光看这个架式是有点吓唬人的。谁都知道,倘若三晋能齐心协力,那么天下没有不能打败的对手,因而泗上十二诸侯(宋、鲁、邹、滕等国)皆朝魏,魏国仿佛又回到雄霸天下的时代。

这是魏国霸权回光返照的时期。

在此后几年里,魏国确实恢复了几分牛气。

对魏惠王来说,最难对付的还是秦国。秦国的虎狼本性已经显露无疑,自晋国分裂后,魏、赵、韩三国要单独对付秦国,已经越来越难了。秦人鲸吞蚕食,贪得无厌,性情凶狠,冷酷无情,一直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异类。

公元前350年,魏国进攻秦国,围定阳。自从魏国迁都后,与秦人的战争中,几乎都是被动挨打,这一次总算主动进攻了。可是这次进攻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很快秦孝公便提出休战,主动与魏惠王修好,化敌为友。按道理说,魏国在与秦国历年战争中损失了不少土地,现在应该要收复失地才对,怎么战才一开打就要收尾了呢?这证明了魏惠王的战略重点是中原优先,先牢牢把握中原的优势,再伺机与秦国争夺西线。

既然西线不是魏惠王进取的重心,那么他想往哪扩张呢?东部的齐国?不行,桂陵之役的惨败已经证实齐国之强大,魏惠王暂时不想去碰这个硬骨头。魏国不在东、西两线出击,是因为秦与齐都是军事强国,相比之下,北面的燕国与南面的楚国貌似好欺负一点。

公元前350年,魏惠王派大将殷臣会同赵国大将公孙裒北伐燕国,取夏屋(河北保定西南)。四年后的公元前346年,魏国大将魏章会同韩国兵团出击楚国,夺取上蔡。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大大提升了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巩固了魏国的中原霸权。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河西。尽管在连年战争中,魏国损失不少军队,但魏国还拥有一个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拥有众多的喽啰国,除了赵、韩两大强国之外,还有泗上十二个小诸侯。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魏惠王仍然有把握在西线与秦国再决雌雄。因而他以朝天子为名,纠集了众多小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上是想袭击秦国,收复河西重镇少梁城。

在魏国的领头下,十几个诸侯国的武装被动员起来,做好了进攻秦国的准备。尽管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雄厚,但秦孝公仍然忧心忡忡,他唤来商鞅,商量对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径制止战争的爆发,并挖一个陷阱让魏惠王跳进来。什么陷阱呢?他要献上一个“王”的称号给这位魏国统治者。其实到这个时候,魏惠王魏罃还未称王,我们应该称他“魏侯”才更准确,商鞅为什么要用“王”号来忽悠魏罃呢?

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王是高高在上的。

天下只能有一个王,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可是西周末年骊山之变后,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个“王”的份量轻了,含金量也少了。中原大国利用地缘优势,乘机扛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于蛮夷区的诸侯不愿意受制于他人,遂僭称王号,楚国、吴国、越国先后称王。

中原诸侯毕竟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晋、齐等大国都只称霸而不称王。这就是“王者至尊,霸者至强”的年代,但霸主无论如何强,在名义上都是周王的臣子,无法达到“至尊无上”的地位。可是商鞅就是要游说魏罃,给他献上一顶王冠,用一顶王冠来避免一场战争。

商鞅代表秦国出使魏国,游说魏罃道:“国君您的功劳可谓大矣,现在天下人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不过现在魏国只领导宋、鲁、邹、卫这样的小诸侯,实在与您的身份不般配啊。您应该先称王,有了这个名号后,伐齐收楚,赵、韩两国必然对您死心踏地,到时必定王业可成啊。”同时商鞅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国必将接受魏国的领导。

在商鞅的甜言蜜语下,魏罃不禁飘飘然了。

魏罃这个人好大喜功,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中国就是中原,象秦国是处于边缘的国家,因为文化落后,一直被中原人瞧不起,打败秦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秦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魏惠王也想伐秦,但是除了伐秦之外,魏国还有其他选择,就如这些年频频出击,从燕国、楚国都捞到不少土地,可以弥补西线被秦国所占之地。

魏国的战略与秦国的战略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地理格局所决定的。

秦国要向中原扩张,一定要越过黄河,一定要通过魏国,这就决定了秦国要把魏国当作第一敌人。而魏国攻打秦国,却不能捞到什么好处,这就是头疼的问题。商鞅十分聪明,他曾经在魏国当官,对魏国战略自然了解。你想想,花同样的精力、兵力去打战,打秦国是一无所得,打齐国、楚国那就不一样了,这两个国家物产丰富,财源滚滚,你说哪种选择更好呢?

于是魏罃就这样被商鞅忽悠了,他当真举起一块牌子,自命为“夏王”。哗,不得了,夏者,华夏也;夏王者,华夏之王也。自立为王之后,魏罃召宋、卫、邹、鲁等诸侯国会于逢泽,秦国也派出公子少官参加这次国际盛会,继续把魏惠王捧上天。魏惠王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瘾,太开心了,太激动了,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众神之神,站在云端,俯视苍生。

在战国七雄中,继楚国之后,魏国是第二个称王的诸侯国。魏惠王能号令天下吗?他的这个“王”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