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晋国内战爆发时,作为元帅兼执政的知跞权衡利弊,抛弃了与自己出自同门的中行氏家族,而与赵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老奸巨滑的知跞一方面拉拢赵鞅,另一方面又压制赵氏势力,试图在几大家族之间保持自己的优势。然而老天爷帮了赵鞅的大忙,知跞在公元前493年一命呜呼,禀承轮流做庄的传统,赵鞅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国执政。

内战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模式,“六卿制”由于中行氏与范氏的叛乱而被“四卿制”所取代,此时的晋国权力集中到了赵、知、韩、魏四氏手中,其中又以赵、知二氏最为强大。在执政十几年后,赵鞅渐渐老去,权力的轮盘要转向哪呢?谁是下一任的执政呢?知氏家族的知瑶便是不二的人选。

知瑶前任晋国执政知跞的孙子,他的父亲知申才能平平,在知跞去世后继承卿位,成为晋国四卿之一,在赵鞅当政时并没有突出的表现。由于晋国四大家族之间的竟争是相当激烈的,因而在确定家族继承人上,必须相当谨慎,否则可能危及整个家族。知申十分喜爱儿子知瑶,因为知瑶身上汇集众多优点,时人称他有“五贤”,就是有五大优点。

哪五大优点呢?

第一是相貌堂堂,是个美男子,春秋战国时,对人的长相是比较重视的;第二是武艺高强,无论是射箭还是驾马,都是一流的好手;第三是才艺超群,唱歌跳舞样样精通,不要小看这个,春秋战国时代外交礼仪中,经常要进行才艺表演的;第四是文思敏捷,能言善辩,头脑反应很快很灵活;第五是坚强刚毅,果敢而有决断心,有领袖才能。

这么一个人简直是完美的化身,知申当然很满意,打算把知瑶立为家族继承人。可是这个决定引起族人知果的强烈反对,知果说:“知瑶不如知宵!”知宵是知申的另一个儿子。知申听了很奇怪,知宵无论是长相、武艺、文才、心智上都不及知瑶,这是众人皆知的事,知果为什么偏偏要反对呢?

知果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立知瑶为继承人,知氏必定灭亡!”这个结论骇人听闻,他接着解释说:“知宵虽然能力不及,但有仁爱之心。知瑶有五大优点,但心术不正,用这些才能来做坏事,又刻薄寡恩,试想想谁愿意服从他呢?”可是这种危言耸听之论根本无法改变知申的决定,仁义的传统正在一点点地消失,不是吗?吴王夫差为了所谓的“仁义”,放勾践一条活路,事实却证明自找麻烦罢了。

第一章 战国序幕(3)

精于识人的赵鞅并不想把赵氏的命运压注在知果的预言上。就算知果的预言成真,知瑶有一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毁前程,可是赵氏会不会比知氏更早毁灭呢?

与知瑶的聪明才智相比,赵鞅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出类拔萃,至少表面上看过去缺了点领袖气质,这不得不让赵鞅为家族的命运深深担忧。他预感到赵氏与知氏两大家族之间势必要有一次你死我活的较量,他必须要未雨绸缪,特别在挑选接班人上必须要下足功夫。侯选人是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赵伯鲁与小儿子赵无恤。依照传统,长子继承父业是天经地义,可是如今晋国政坛步步惊心,各大家族都不约而同地立贤不立长,以确保家族的航母能在有才能的船长手中平稳航行。

赵鞅设计了一道特殊的考题:他写了一篇家训戒言,一式两份刻在竹板上,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这是赵鞅数十年从政的心得与总结,他希望儿子们能牢记在心中,只要遵循这些法则,赵氏家族无论遭遇何等困境的局面,总还有一线生机。他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儿子说:“你们要切记在心。”

他只说了一遍,在以后的三年里,只字不提这份训戒词板。三年后的某日,赵鞅唤来赵伯鲁、赵无恤,他要以考官的身份来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

首先应考的是长子赵伯鲁,严厉的父亲要他背诵出刻在竹板上的文字,赵伯鲁两眼发直,愣是一个字也诵不出来。背不出来也就罢了,当赵鞅要看他的竹板时,他都不知扔哪去了,找不着了。这样的表现,令赵鞅着实沮丧,赵伯鲁明显是扶不起的阿斗,希望只能寄托在赵无恤身上了。

所幸的是,赵无恤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对竹板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当赵鞅要检查他的竹板时,他从宽大的袖中取出——这或许是出自他的勤奋,或许是得到高人的指点,但不论如何,他的表现堪称完美,赵鞅完全满意。

就这样,赵无恤成了赵氏家族的接班人。他的最大优点是坚持与耐心,他身上没有知瑶那么多亮点,惟一能胜过之处,便在于他的坚持不懈,他不以精巧见长,却能靠笨拙来取胜。

知子莫若父。赵鞅心里明白,倘若以才华相比,赵无恤完全不是知瑶的对手。知瑶成为下一届执政,几乎是铁板订钉的事。尽管晋国是四卿制,但赵氏与知氏是耀眼的红花,而韩氏与魏氏只是陪衬的绿叶。野心勃勃的知瑶必定成为赵氏的心腹之患,深谋远虑的赵鞅要在自己去世前安排好退路,于是他唤来心腹尹铎,派他去镇守赵氏家族的封邑晋阳。

八面玲珑的尹铎心知赵鞅用心良苦,他直言不讳地问道:“派我前往晋阳,是为聚财呢,还是为求一个保障呢?”赵鞅以赞赏的眼光看着尹铎,深信自己没有看走眼,只是简单地回答道:“要求一个保障。”

尹铎心领神会,不必多问,便动身前往晋阳。到了晋阳后,他实施惠民政策,减轻税赋,讨好百姓,并把这一切功劳记在赵鞅身上,故而晋阳百姓对赵氏家族是举双手拥护。

第一章 (续)

公元前475年,执政十七年的赵鞅终于迎来死神的召唤。临终前,他把赵无恤唤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倘若有一天晋国有难,你一定要回到晋阳,尽管晋阳距离首都遥远。你要信任尹铎,不要因为他年轻而看不起。”其实赵鞅心里很明白,他在位时,知瑶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可是此人掩藏不住其野心,终究有一天会张牙舞爪向赵氏开战的。

赵鞅去世了,知瑶无可争议地成为晋国执政。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是传统史学界所认为的战国元年。春秋的背影远去,战国的大门开启了。

尽管都是诸侯国争雄斗霸的演义,但春秋与战国还是有很大不同:春秋时代还坚守着仁义的底线,传统的精神仍被奉为圭臬,战争还披着文明的袈裟;相比春秋,战国时代多了几分残酷与血腥,实用主义兴起对抗道德主义,思想突破传统的限界,更加自由与丰富多彩,平民阶层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登上原本属于贵族的政治舞台,中国大地的巨变进一步加剧着……

在赵鞅执政的十七年里,晋国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在最初那几年,内有叛军,外有数个国家武力干涉,可是雄才伟略的赵鞅在刀锋上从容起舞,逐一打败各个对手。在他执政的后期,宁可息事宁人,对外低调,甚至在黄池之会上把盟主头衔丢给了吴国,从而避免了与强大的吴国兵戎相见。这种低调无疑是有远见的,盛气凌人的吴王夫差并没有得意多长时间,在越王勾践的频频打击之下,吴国已全面落败。

在赵鞅去世的这一年,越王勾践的大军包围吴都,吴国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吴王夫差举目四望,才发现自己早已树敌过多,大国中的楚国、齐国都是他的敌人,只有晋国还勉强算得上盟友,毕竟他与赵鞅在黄池之会上签过盟约啊,盟约上还有“好恶同之”的字眼。于是夫差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晋国身上,这时赵鞅已经去世,赵无恤会不会因为父亲的缘故出手相救呢?

出手相救?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