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源源于东吴一个将领的叛逃,这个将领叫步阐,是东吴的昭武将军、西陵督。
凤凰元年(272年)八月孙皓有事召见步阐,步阐以为大祸临头,索性于九月举城降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还把侄儿步玑送到洛阳当人质。司马炎很高兴,立即封晋武帝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
步阐投敌,东吴十分震惊。十月陆抗闻讯,连忙让左奕、吾彦、蔡贡等人进围西陵。
晋武帝则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步阐,命车骑将军羊祜(此时羊祜已经从卫将军晋升为车骑将军)率步兵5万进攻江陵,令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进攻建平(郡治秭归,今属湖北)从侧翼支援步阐。
此时东吴开始变得被动起来。
为避免敌人里应外合,内外夹击,陆抗一边组织力量阻击西晋援军,对西陵城里的步阐则围而不攻。
十一月,杨肇率援军抵达西陵附近,根据叛逃吴军的指点,他决定挑东吴防守薄弱的山越人营寨下手。
但陆抗棋高一着,他早料到对方有这一手,于是采取秘密换防的方式,提早布置精兵强将恭候对方。
这样一来,作战结果就比较好猜了——晋军大败。
杨肇没法,只能乘夜逃走,陆抗本欲率众追击,因虑步阐出城袭击,遂擂鼓,佯作追击。杨肇大惧,丢弃铠甲溃逃,陆抗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
至于羊祜,运气也不大好,想攻击江陵,但江陵城是吴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坚城,估计一时半会也打不下,何况他五万大军远道而来,运粮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想渡江吧,对岸有吴军张旺以待,想到自己孤掌难鸣,也好撤军。
晋军撤了,西陵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在陆抗全力进攻下,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被擒杀。
虽然西陵之战失利,但对西晋的国家实力并没有没有多大的影响。羊祜多次和司马炎密商攻吴大计,羊祜认为,而东吴仰仗长江天险,因此要想消灭东吴,必须依靠水军。最佳策略是从长江上游出击,顺流而下,必然势不可挡。
西晋继承魏国的家产,擅长骑兵作战,但水军是其短腿,船小不说、数量还很少,尤其是与东吴比,根本不是同一档次。因此,造船、造大船更是当务之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你认为谁去益州(益州在长江上游)负责此事比较合适?司马炎关切地询问。
王浚,羊祜毫不犹豫地说道。
王浚曾经是羊祜手下的参谋,很有才干,但人品差点,为人奢侈,还很爱摆谱,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腐败分子,如果从德才兼备的角度考虑,这样的人只会被无情淘汰的,而羊祜独具慧眼,他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人坏一点没关系,只要会办事就可以了,总比满嘴的仁义道德,却一无所长的人好吧。
不久司马炎任命王浚为益州刺史,并全权负责益州、凉州的军事。这里说一下,西晋的战区长官级别大体上分三级:第一级,都督某地诸军事;第二级督某地诸军事;第三级,监某地诸军事。
要想打仗,就得先造船,造出大船,这可是国家重点工程,这下就看你的了。
要说王浚同志还真有本事,他很快召集了一万多人,日夜不停开工,造出的船质量也非常好,最大的船长有一百二十步,据说可以载二千多士兵,甲板上战马可以随意奔跑。这项宏伟的工程历时七年,到279年全部建成服役。
舰队组成之时,就是东吴灭亡之日。
七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军事家去世: 274年,东吴最后一位优秀的军事家陆抗因病去世,278年羊祜也去世了。同样是军事家去世,但对两国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相对而言东吴方面损失最大:陆抗死后,东吴后继乏人,只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裁决;而西晋方面,向来都不缺人才,羊祜临死前,推荐杜预当自己的继承人。
虽然东吴已经日薄西山,但非常自负的孙皓是不这么认为的,他曾经多次找巫师算命,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让人欢欣鼓的:280年他就要统一中原,当真正的天子。
想到前途很美妙,孙皓很开心。
此时的孙皓已经彻底沦为精神变态狂,而且愈演愈烈,病人具体症状表现如下:每次举办宴会,都要让大家“尽兴”,不醉不归,而且专门派人监督,具体记录参与人员的过失:比方说什么抬头偷窥天子啊,比方说酒话啊等等,都要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立即诛杀;情节轻微的,挖眼睛、活剥脸皮!
如此惨无人道的宴会,谁敢参加!
如此绝灭人性的君主,谁会拥护!
打仗吧!
但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首先西晋国内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像西北的少数民族兄弟就很不友好,时不时闹出一点民族矛盾,实在让人心烦;而国内以贾充为首的主和派力量依然很强大。
讨伐东吴是必须的,但什么时候开战是值得讨论的。
讨论?等你们讨论完毕,黄花菜都凉了!
此时性急的王浚向司马炎上书,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想拿下东吴,必需三个条件:第一,东吴出现暴君;第二我王浚在;第三,造出的船完好无损;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已经七十多岁了,如果一拖再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去了;而船也在一天天地腐烂;如果东吴的孙皓挂了,再出现什么英明领袖,我们都白忙活了!
机会千载难逢,进攻吧。
除了王浚,荆州的杜预也不断上书力主进攻。
将军们说得在理,如果犹豫不决,一定追悔莫及。
那就行动吧。
279年,司马炎下令,司马伷出兵下邳,攻击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兵寿春,攻击江西(安徽和县一带),豫州刺史王戎攻击武昌(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攻击夏口(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攻击江陵,王浚等从巴蜀顺流而下,六路大军,二十万人,目标——东吴!
这么多部队需要一个总指挥,协调行动,这次司马炎点将贾充。
但贾充同志是铁杆的反战人士,在他眼里,无论什么时候的吴国都是老虎,无论什么时候进攻都会失败的。
这次依然贾充故技重施,我年老多病,不堪大任,还是亲领导另选高明把。
想撂挑子是不是?
司马炎也火了,阁下如果不愿想代劳,那只有我自己辛苦一趟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贾充这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任务。后来的事实说明,攻打东吴基本上是靠各位将领们的自己的智慧,而贾充这个前线总指挥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280年春季,晋军对吴的军事总攻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