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其实姜维一直想以自己的盲动主义来说明,对魏国应该积极进攻,以攻代守,用不断的武力侵扰,从而达削弱魏国的目的;而谯周则认为蜀国国力如此之弱,盲目讨伐别的国家,不但不能削弱魏国,反而要把自己先搞垮,实在得不偿失。

因此,谯周要写这篇文章。在《仇国论》中,谯周以两个虚构两个敌国“因余”和“肇建”的国民对话为引子,阐述小国对大国最佳策略:与其漫无目标随意射箭,屡次失手,还不如小心谨慎,看准再下手(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所以智者不会因为贪图小利而盲动,而是等到时机基本成熟才出手(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谨慎,谨慎,再谨慎!

醒醒吧。

事实上,这篇有理有据的雄文依然阻止不了姜维北伐的步伐。在《仇国论》出笼后,姜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北伐的壮举。

虽然阻止不了,但这篇文章也发出一个信号,快点改弦易张吧,这是我们益州本地人这也是对姜维,对蜀汉政权的最后期望。至于怎么办,你们看着办,我们会有自己的选择的。

事实上,他们最后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自己选择。一个政权没有本地人的支持,那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退出舞台是迟早的事情。

这是诸葛亮的悲剧,刘备的悲剧,姜维的悲剧,也是刘禅的悲剧——整个蜀汉的悲剧。

当然,姜维目前的运气是极好的,虽然又做了一次无用功,并不妨碍刘禅对他的好感,回师后,皇帝依然让他官复原职,干他的大将军。

姜维回师后,也没有闲着,他开始对汉中前线的体系做大手术。

在刘备时代,用由魏延主导汉中的防御,在一线的边防要塞都有精锐部队防守;而魏延之后是王平领衔汉中防御,防御方式也基本沿袭魏延的做法,一线严密布防,御敌于国门之外。姜维当权后,认为,这种防御属于消极防御,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如诱敌深入,把敌人放进来再动手。

他给皇帝建议的具体措施是:主力部队退守汉城、乐城,魏军深入平原地区,我们就坚壁清野,让敌人抢不到任何粮食,敌人没了粮食,自然不会在蜀地待多久,他们退军时,我们就一起出击。

也就是说,魏延的防御重点在一线,兵力也主要摆在一线,而姜维决定把兵力摆在二线。这个主意听上去很美,刘禅也动心了,他立即下令,驻守汉中的胡济退到汉寿城,监军王含退守乐成;护军蒋斌退守汉城。

退,退,退,怎么一个退字得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姜维下的一招臭棋,魏军可以轻易进入蜀汉国境,而且姜维设想的反攻也没有出现:因为从兵力上看,蜀汉全国不过十来万人,魏国有三四十万人,魏国可以在每一个进攻点上集中优势兵力!由此看来姜维的诱敌深入变成了引狼入室,整个汉中防御体系徒有其表。

但至少在目前,姜维的防御体系是安全的,因为魏国还没有打算进攻。

姜维设计的防御体系效果如何是未知,但有一样他本人是心知肚明,自己在朝廷中的处境却越来越不妙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你不是说过刘禅很信任姜维吗,让他当大将军,放手让他去革命,他想打哪儿就让他打哪里,基本是没怎么阻拦他,他的情况怎么会危险呢。

且听我一一道来。

的确,刘禅是比较相信姜维的,但刘禅并不傻,他信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事实上,纵观刘禅的一生,治理国家是很差劲的,但治人是精明的。

作为皇帝,是不喜欢把大权交给一个人的,刘禅也是一个分蛋糕的高手,他明白,要想牢牢控制那些既能干又不大让人放心的权臣,唯一的办法分权,给姜维找几个竞争对手,让他们自己内斗,自己民主集中,分而治之。

姜维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大黑马陈祗。陈祗是河南汝南人,大司徒许靖的侄外孙。本人更是多才多艺,而且还有一门技术特长——精通算命之类的旁门左道(挟数术),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奇人,据说当时的名人费祎对他就非常看好。

如此多的特长,仕途自然顺利,246年董允死后,陈祗代董允为侍中,开始出入宫廷,再加陈祗同志很会拍马屁,很快就博得了皇帝刘禅的喜欢,吕乂死后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正式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层。

费祎遇刺后,姜维虽然掌握军权,但由于长年外出征战,分身乏术,朝廷的许多事情他是没法过问的,这样陈祗就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权。

不久陈祗又找到一亲密盟友——皇帝身边的宦官黄皓,两人一拍即合(互相表里)。黄皓以前不过是皇帝身边一个宦官,被董允看得死死的,现在好了,陈祗同志来了,他终于可以为国家大事呕心沥血了(皓始预政事)。

对昏庸的刘禅而言,大臣能不能干无所谓,只要听话,好使就行,而黄皓等人无疑就是这样讨人喜欢的角色,两人狼狈为奸,深受皇帝器重,而为蜀汉的统一事业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姜维反而逐步被边缘化了。

好在258年,大黑马陈祗同志终于死了。考虑到姜维依然长年不在朝廷上班,于是刘禅提拔了几个人填补陈祗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他先是任命董厥为国家办公厅主任(尚书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手),让两人开始熟悉政务,261年,更是封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军队都护兼卫将军,加上尚书令樊建,搞了一三人组合一起搞政治。

说是三人组,由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有限,因此他们的权也极其有限,而真正的权力在刘禅信任的黄皓手里。

其实自从陈祗挂掉以后,黄皓同志的进步速度就极快:从宦官主管(黄门令)一跃成为皇帝的秘书(中常侍)。要知道,那时,皇帝身边的秘书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常侍黄皓,你说他受宠不。

对黄皓当权,董厥等人虽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却束手无策——因为刘禅太宠信他了。

事实上此时蜀汉的政治格局已经悄悄变了,黄皓是一派,大体是属于混派;姜维是一派,是主战派;而诸葛瞻、董厥等人属于第三方势力,他们既对姜维连年征战不满,也对黄皓独断专行不满,但他们的势力最弱,按照诸葛瞻同志后来的说法是,对内制约不了黄皓专权,对外阻止不了姜维征战,非常悲哀。

当然,三派势力鼎足而立,我们看到背后一个巨大的身影——刘禅。

姜维是刘禅重用的;诸葛瞻也是刘禅提拔的;而黄皓也是刘禅一手提拔的,还是那句话,提拔三派,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让他们内讧,皇帝渔翁得利。

因此,那些说刘禅蠢的人,真蠢。

当然三派武林高手过招,势力最强的要数黄皓。黄皓已经成为皇帝的秘书,也是皇帝的形象代言人,是除皇帝之外的二号人物!这一点,朝廷的大臣都看出来了,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许多人竞相拉关系搭上他这条线,蜀汉的官场风气越来越腐败。

腐败,是亡国的征兆,而蜀汉已经逐步滑向了亡国的边缘。

而这种情况连局外人的东吴方面也看得清清楚楚。东吴的第三任皇帝孙休曾经派使者薛珝访问蜀汉,薛珝同志走了一圈回来向孙休汇报说,蜀汉不行了,皇帝昏庸,大臣不干正事,就知道尔诈我虞搞内讧,你说他们的好日子还有几天?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