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进攻祁山以南前武都、阴平二郡(第一次北伐时归蜀、街亭战后又被魏军收复)。情况危急,郭淮火速率兵救援,但这次诸葛亮志在必得,对魏国的援军下手也特别狠,他很快被诸葛亮的部队打得稀里哗啦,蜀汉大军再次夺取武都、阴平二郡。
总体上讲,郭淮同志打仗水平还是不错的,和姜维同志有一拼,但和诸葛亮同志比,就相差一个档次了。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派大军反攻诸葛亮,由于天气原因,几路大军没有成行,此次大会战也没有开打。大的会战没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却是有的,而且魏国有一个人特别倒霉——那就是郭淮同志,在阳溪与蜀汉军队作战,再次惨败。
在诸葛亮面前基本上是见一次挨一次,都成习惯了。
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包围祁山,郭淮与费曜等率军袭击蜀军,但被诸葛亮击破,郭淮等人退走后,诸葛亮的部队还在魏国的地盘搞劳动竞赛——割麦子,郭淮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此时魏军的军粮也比较紧张,作为地头蛇的郭淮急中生智,他召集当地的羌人,一边恐吓一边利诱,要他们顾全大局,献爱心……结果军粮的问题居然解决了,由此可见,郭淮同志还有搞黑社会工作的潜质。
败仗打多了,菜鸟也逐渐变精了。
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判定如果诸葛亮出武功,则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驻兵五丈原,那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来诸葛亮果转进五丈原魏将都认为诸葛亮不思进取,而司马懿料事如神,个个额手称庆。
但郭淮脑子里有个不好的感觉:诸葛亮不一定死守五丈原,他一定还会进攻北原。
郭淮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应该未雨绸缪,提早抢占北原。
呵呵,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战武功而守五丈原就是证明,至于北原,他不一定会去。
其实司马懿是比诸葛亮更小心的人,经过郭淮这么一提醒,他立即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于是让郭淮马上带兵到北原防守。
郭淮抢先一步赶到北原,立即着手布置防御,后来蜀汉大军果然前来抢占北原,但已经无济于事了,两军进入相持阶段。
此后郭淮的感觉就更好了,几天后,魏军得到情报,诸葛亮率军西行,目标不明。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打西围的主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西围的防守力量,但郭淮语出惊人,诸葛亮是声东击西,攻西围是假,攻阳遂是真,应该重点加强阳遂的防御。
意见相左,争执不下。司马懿看了看郭淮最后拍板,好我相信你,重点加强阳遂的防御。
当晚,蜀军果然攻阳遂,由于魏军防备严密,蜀汉军队无机可乘,只能退兵。
诸葛亮走了,新的的对手又冒出来了——姜维 。
和诸葛亮相比,郭淮自然相差太远,但和诸葛亮的这个接班人对阵,郭淮还有很有自信的。
对姜维的攻势,他决定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一面派遣讨蜀护军夏侯霸往沓中(甘肃舟曲西、岷县南)方向追击姜维,自己则带兵攻打廖化。
计划很好,不管哪方面取胜,姜维的日子都会很难过。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对郭淮也一样,如果姜维任何一方面取胜,郭淮的日子也会很难过。
姜维这次表现要生猛得多,他闪电般地击败了夏侯霸,接应了羌胡,又回过头来救廖化,郭淮一看这仗打成这个样子了,只能退军。此战双方各有胜负,姜维将投诚的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迁入蜀地,而郭淮则平定了全部叛乱地区。
嘉平元年(249年) ,高平陵政变爆发,曹爽被杀,夏侯玄投降蜀汉,姜维问夏侯霸:魏国现在司马懿当家了,他是否会攻蜀、吴?夏侯霸的回答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没事儿,他们清扫政敌都忙不过来,(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
好,既然他们忙不过来,我就为他们再添一把火!
这一年秋,姜维考虑到自己熟悉陇西风俗民情,准备再次引诱羌胡人归蜀,于是督军进攻雍州,而且在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修筑了两城,作为前进据点,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四处撒网进攻附近各地。
对姜维这种后院放火的可耻行为,曹魏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立即派郭淮、陈泰与姜维周旋。
郭淮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将,考虑到姜维采用的四处开花战术,要一一出击比较费时,因此郭淮采用陈泰的计谋——围城打援。郭淮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抵近曲城,二人一到,就迅速切断城外的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没水,日子非常难过。
姜维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很快遇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陈泰。
那就打吧。
姜维跃跃欲试,哦陈泰却龟缩了,不予接招。
姜维很快惊讶地发现,自己后面也出现了敌人——郭淮带队出现了。
腹背受敌,这样就不好操作了,姜维不敢恋战,只能迅速撤回。
领导都不管自己了,城里的句安、李歆也很想得开,他们立即献城投降。
其实此次与姜维对阵的,除了陈泰、郭淮外,还有一位奇才——邓艾。
后来的事实充分说明,邓艾也是姜维的克星。
郭淮遂率军西击羌人各部,大家一片乐观,邓艾却洞若观火地说:“姜维跑了,他还会回来的(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郭淮就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三天后,蜀军果然复返,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和邓艾隔河相持,却不急于进攻。
姜维心里想的的还是声东击西,袭击洮城。
可惜,这一点被邓艾识破了。
邓艾对手下人说:“姜维来势汹汹,我们军队人数又少,他却不与我们开战,肯定是要袭洮城(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洮城就在今天甘肃省的临潭西南,白水以北,当时距邓艾驻地六十里。
既然你忽悠我,我也不陪你玩而了,邓艾当夜快速抢占洮城。之后姜维果然率重兵奔袭洮城。姜维见魏军已有准备,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能返回益州。
又是一次徒劳无功的北伐。
此后邓艾因功被调到东面,担任兖州刺史,255年毌丘俭、文钦发动淮南兵变,也邀约邓艾加盟,但邓艾审时度势,觉得曹魏气数已尽,叛军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如今只有抱紧司马氏的大腿,才能有丰厚的回报,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斩杀叛军使者。之后更是以急行军速度,抢先奔赴乐嘉城(今河南商水境),建造浮桥,等待司马师的到来,占据乐嘉,毌丘俭等人病变后,邓艾也成为追击叛军的急先锋,他对文钦穷追猛打,直到把他追出境外,投降吴国。
好了,说完邓艾,接着说姜维的北伐事业。
第五次北伐,是在延禧十三年(250年),这次姜维决定远征魏西平(今青海西宁)。
在我看来这次远征,更像是一场赌博,路途遥远不说,还有另外一个制约性因素——军队人数少!前面说过,鹰派人物姜维一直被鸽派的费祎等压着,每次只能带几千人出征,两大不利因素摆着哪里,此战的结果就比较好猜了——不克。
虽然姜维的几次北伐,败多胜少,但他是不怎么服气的,他认为之所以战绩不佳,主要原因是太少之前一直被蒋琬、费祎等保守派压着,自己不能称心如意地用兵。
直到253年,费祎遇刺后,姜维才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事实证明,有费祎等人制约,姜维的结局不好,没有费祎等人的制约,姜维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原因只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