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
姜维(202-264),字伯约,魏国天水郡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人,蜀汉名将,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
姜维出身在一个中级官员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姜冏就在郡里当功曹,应该说,小姜维的童年是幸福,日子是滋润的,直到有一次,郡里发生羌、戎人叛乱,姜维的父亲保护为郡里的一个武将,光荣献身。
姜维从此失去父爱,和母亲相依为命。好在上级领导对军烈属非常照顾,姜维长大成人后,特意提拔他为中郎,先后外放到地方,先后担任郡里的上计掾,州里的从事。(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正好跟随天水太守外出巡察。,
诸葛亮的势头很猛,而天水郡的许多县纷纷闹暴动,响应蜀军,到处人心惶惶,太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开始怀疑姜维等人也都心怀不轨,为了安全起见,他赶忙夜逃到上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坚守。
领导当了范跑跑,姜维等人也不明白是什么情况,赶忙追去,气喘吁吁地赶到城门边,却发现慢了一步——城门已经关上。
姜维连忙叫门,但大门紧闭,对方根本不予理睬。
怎么看你们都像铜铜通敌分子,当然不给开门。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带着大家一起回到老家冀县。蹊跷的是,冀县也不欢迎他们入城。
看来是一个里通外国的黑锅是背定了。
没路了。
怎么办?
几个人头一商量,反正已经被抹黑了,索性一条路走到黑——投奔诸葛亮。此时正遇马谡街亭战败,到处一片混乱,慌忙之中,姜维和母亲也走散了。
姜维虽然在魏国混得不咋的,但遇到诸葛亮这个伯乐,他就乌鸡变凤凰,时来运转了,而且红得发烫:一开始诸葛亮辟姜维做管粮草的仓曹掾,很快诸葛亮发现这个年轻人还很懂军事,于是叫他也参与军事谋划,不久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年姜维才二十七岁。
猛地提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而且是敌对国投诚过来的,醒来许多人不会理解。
对此,诸葛亮也考虑到了,他写信给留守成都相府的张裔、参军蒋琬说:对大汉忠诚,姜伯约办事仔细,领悟能力强,依我看,姜维,是凉州数一数二的人才,连永南(李邵)、季常(马良)等人都比不上的。
姜维在蜀汉过得有滋有味,名气也不小,估计此事在魏国也传开了,眼馋的魏国人这才发觉自己看走了眼。于是魏国人便策划让这个年轻人光荣回归,想到姜维对本国领导的特殊情结,一般领导出面怕是不行,于是他们打起了亲情牌。
根据孙盛《杂记》记载,姜维之后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常回家看看,为魏国效力。聪明的姜维知道其中原委,但蜀汉有欣赏他的人,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他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日子,于是姜维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其中两句是:“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依然是深受领导器重的人物,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姜维由此顺利地跻身军队高层。在蜀汉,蒋琬、费祎是诸葛亮的政治接班人,而姜维则是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
但姜维,始终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的悲剧源于他的嗜好——打仗;而蜀汉也因为他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诸葛亮是比较喜欢打仗的,他一生一共北伐五次,而姜维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北伐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有十多次。
第一次北伐,在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打了个平手。随后240年,姜维出陇西,击退郭淮。
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主动挑衅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在兴势与敌人相持,此战的情况我在高平陵政变一节说过一些,但不是很完全,真实情况是,汉中吃紧,而蒋琬病重,姜维、费祎先后带队到汉中增援,在三岭(今陕西终南山沈岭、衙岭、分水岭)击败曹爽。
第三次北伐247年,这一年姜维进步很快,升任卫将军不说,还得到了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权力。
有权力了,当然得好好表现了。恰好这一年蜀汉内部发生动乱,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
国内的事情比较好处理,而边境上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一年魏国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在治无戴等人的带领下发生叛乱,准备归顺蜀汉。
姜维一向是很重视统战工作的,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不能浪费了,他一边留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筑城作为接应,一边带主力率兵出陇右接应治无戴。
姜维虽然有点能力,但他遇到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对手——郭淮。
郭淮(?—255年),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市)人,曹魏身经百战的名将,曹魏大将军、阳曲侯。
说起来郭淮同志还是一个官二代,家族实力雄厚,他祖父郭全曾为大司农,父亲郭缊曾为雁门太守。家里有这么粗的两棵大树,郭淮同志自然前途一片光明。
事实也是如此,郭淮同志建安中期被举为孝廉。曹丕为五官将时,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郭淮随曹操征讨汉中。曹操回军长安后,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以拒刘备,郭淮也是留守人员,此时他开始担任夏侯渊的司马(参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率主力渡过沔水,与夏侯渊争夺定军山。
夏侯渊与刘备作战时,郭淮有病,未能随其出战。夏侯渊的死后,汉中的魏军缺了主心骨,人心惶惶,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连忙召集散兵游勇,推举张郃为新的主帅,这才稳定了前方的局势。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赐郭淮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与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等,皆平之。
十月曹丕称帝,郭淮进京祝贺,因路上得病,所以去迟了。曹丕很不高兴,你知道大禹是如何对待迟到的防风吗?杀!这么大的事情,你为什么姗姗来迟啊?
曹丕略带威胁的口吻无疑已经告诉他,如果你回答不好,我就效法古人,把你也给砍了。郭淮想了想,此时说真话恐怕人家也不一定相信,那只能胡说了。
于是他很机灵的回答,臣知道自己自己遇到了太平盛世,而且遇到了一个好君王,因此,我是不会像防风一样被杀的(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这马屁拍得质量不咋的,但听着的确舒坦,曹丕龙颜大悦,不但不追究郭淮迟到的责任,而且还破格提升他为雍州刺史,以前有名无实的关内侯也封为由实实在在收入的射阳亭侯。从此,郭淮同志就算是扎根边疆了,这一干,就是35年!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守街亭,高详驻军柳城。张郃率军攻打街亭,而郭淮也参战了,他率军佯攻柳城,牵制蜀军,街亭之战胜利后,郭淮随后又在枹罕破羌人唐氾,很快加封建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