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出城后,文钦等人才发现,所谓的敌人防备松懈,纯粹是一厢情愿。司马昭的防备依然密不透风,而且,魏军一看见城里出来人,就异常“热情好客”:立即用什么霹雳车甩石头、火箭(燃烧的箭)伺候,异常周到。阵地上、堑壕里死伤遍地,怎么也冲不出去。

一连好几天突围,都是这个样子。

毫无办法,毫无希望。

所有的热情都在厮杀声中逐步枯竭。

出城突围是外战,几天后终于告一段落,场上剩下的时间,是垃圾时间。垃圾时间要干的事情,就是内斗。

鉴于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文钦提议,干脆把城里的老百姓放出去,只留下军人受宠,可以节约不少粮食。

但自负的诸葛诞不听。不但不听,这个诸葛诞甚至还开始怀疑起文钦的用意来。

而文钦对诸葛诞也是一肚子的怨气——两人毕竟是冤家!

原来自从当初文钦、毌丘俭起事,诸葛诞杀了人家的使者,二人就结下了梁子。这次诸葛诞起事,文钦原本不想来寿春救他,但东吴的领导都劝他要以大局为重,抛弃个人恩怨,共同对敌,文钦这才来到寿春,结果人围没解,自己反而搭了进去,你说冤不冤?

文钦有怨气,而心胸狭窄的诸葛诞怨气更大,你文钦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结果突围一次失败一次,救援煮成一锅夹生饭,这事不处理你处理谁。

于是趁着文钦上门谈公事的机会,诸葛诞以莫名其妙的理由下令将文钦处斩。

文钦死后,一些更坏,因为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都在城里,得知父亲无缘无故被杀,兄弟俩一合计,干脆也出城投降司马昭。

按说对主动上门的文鸯兄弟应该严厉处罚的,法律是这么规定,手下人也是这么劝的,但司马昭不愧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对仇敌的儿子也敞开胸怀,热烈欢迎,不但不追究二人以前的反叛的责任,反而给予他们封赏。

这就是统战。

除此之外,司马昭还让兄弟二人带上二百骑兵,跑到城边,向城里人现身说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连仇敌都可以原谅,看来司马昭是个厚道人家,我们还跟着诸葛诞混个啥。

文钦的死,文鸯兄弟的出走,让寿春城彻底变成了一座死城——几乎所有人的心都死掉了,战意全无。

司马昭自己也亲自跑到城墙下去观察了一番,他发现城里的士兵手里拿着弓箭,却并不愿意发射,很简单,大家都不想为诸葛诞卖命了。

进攻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那就攻击吧!

司马昭的人数占优,兵强马壮,城里的守军士气低落,自然不是魏军的对手,因此,没隔多久,大约在258年二月初十司马昭就顺利地攻克寿春。

走投无路的诸葛出城逃亡,但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则投降司马昭。

第三次淮南之变再次以司马氏的胜利告终。三次叛乱,都发生在淮南,父子三人,一人对付一拨,充分显示出司马氏家族超强的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从此,曹魏反司马氏的力量日渐式微,司马氏终于牢牢地掌控了曹魏的命运。

其实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一直在潜心学习一个好榜样——曹操。曹操是怎么玩弄大臣的,如何架空汉室的,他们就如何架空曹魏。亦步亦趋,学得非常认真,非常到家。

平定淮南三叛后,司马昭人气指数飙升,个人的威望也如日中天,势不可挡,甚至远远压过皇帝曹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他要想跨上皇帝宝座,也就是抬抬腿那么简单的事情。

但他并不想走出那一步。

司马昭和曹操一样,并没有当皇帝的预算,他只想当比皇帝更牛逼的人——驾驭皇帝。当然,取代曹魏任务,就让革命下一代去完成吧。他要做的,就是为后人打好牢固的政治基础……

258年5月,因为平叛有功,皇帝曹髦封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晋公,封地有八个郡。但司马昭同志很谦虚地表示,自己作为朝廷的重臣,那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实在不值得表彰。

但皇帝大人坚持认为,大将军劳苦功高,这点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你还是要收下。不然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

18岁的皇帝坚持要给,但司马昭坚持不受。

就像演戏,一直不厌其烦地演了九遍,司马昭同志总算是推辞成功。

曹髦是心甘情愿封赏的吗?

当然不是,要知道司马昭镇压的可都是挺魏派,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后,其实最不开心的就是皇帝。他明白,自己这个司马师策立的皇帝完全是一个空架子,司马昭这个戏霸想立一个忠贞爱国的贞节牌坊,自己就得尽量配合他演好这出戏。

戏演久了,也就审美疲劳了。

曹髦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枭雄曹操的后代,自己不能窝窝囊囊地过一生。

259年,魏国各地怪事连连,许多地方都报告说水井里发现黄龙,文武百官都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可皇帝曹髦知道后,却毫无喜悦之情,他幽幽地说,龙是君王的象征,应该在天上,可他却困在水里,并不是什么吉祥的象征。

之后,曹髦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即为《潜龙诗》: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我是一条龙,但被困在水里,受泥鳅黄鳝们的欺负,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啊。

不久消息灵通的司马昭就得知皇帝作诗的事情,要你演戏,你就好好演,谁叫你临时改台词的。

主角老是被人抢戏,老是演配角,换谁都不开心的。

时间一久,曹髦忍不住了。

他决定报复,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260年的5月初七,20岁的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三个朝廷官员具体商议锄奸事宜。曹髦开门见山地说,司马昭的野心是全天下人都知道是事情,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我要跟你们一起行动,亲自讨伐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曹髦的决心很大,但他不明白,现在朝廷上下基本上都是司马昭的人,即使有个别忠于曹魏的人,也没有什么兵权,起不了多大作用。魏国已经不是曹操的魏国,不是曹丕的魏国,不是曹叡的魏国,而是司马昭的魏国,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更换招牌营业。

因此,曹髦此话一出,三人并没有热烈响应。倒是那个王经是实在人,他实话实说,陛下,你想想看,现在司马昭控制了政局,忠于皇家的警卫部队人数寥寥,而且装备落后,和游击队差不多,拿什么和司马昭摊牌?陛下不要冲动,冲动可是魔鬼啊。

其余两个人只是呆呆地看着皇帝,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并不表态。要知道,皇帝和司马昭摊牌,相当于是自寻死路,万一司马昭事后追查责任,自己可脱不了干系。应该何去何从,几个人自己都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三个人都不支持——不要紧,我自己干!

曹髦决定孤注一掷,赌一把,总比窝窝囊囊任人摆布强,他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黄绸诏书,一把掷于地上,毅然决然地说,我主意已定,大不了就是一个死字,何况鹿死谁手,还不一定(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豁出去了!

曹髦采取行动之前,也没有忘记跑到后宫告诉太后。至于精明的太后是什么态度,史书没有记载,估计是不大赞成的。

而有司马昭卧底嫌疑的王沈、王业一看大事不好,趁机开溜,去司马昭那里报信,让他早作准备,临走时他们还很有义气地招呼王经一起行动,争取立功受奖,但被率真的王经拒绝了。

曹髦拔出宝剑,登上龙辇,带领手下的武士、奴仆呐喊而出。

目标,司马昭府邸,冲!

曹髦手下就几百人,人数不多,非常悲壮。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