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
围而不攻,耗死对方。
面对王基的层层防线,城里的文钦突然发现当初选择进城是无异于自钻牢笼,是多么的愚蠢,而死守寿春更是坐着等死。他知道东吴的外线增援部队只有三万人,在司马昭大军面前根本起不来什么作用,而王基如果长期围困寿春,里面的人只有活活困死。
突围吧。
文钦带队出击,但王基的人防工事修得实在太牢固了,几乎是铜墙铁壁,冲了几次,筋疲力尽,却又遇到以逸待劳的王基,结果文钦几次“以身试法”都无功而返。
此时吴将朱异也积极行动,由安丰郡向寿春靠拢,但他的运气也不大好,往北行进到阳羡地带,遇到兖州刺史州泰的强力阻击,结果损失两千人退回。
两路大军都出师不利,这让孙綝感到非常恼火。255年7月,他决定亲自带队增援,抵达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后,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
这个朱异,可谓是吴国有名的倒霉蛋,前次失败且不说,这次他把粮草辎重留在都陆(安徽寿县南),自己带队快速挺近寿春。
想法很浪漫,但现实很残酷,中途再遇到老冤家州泰等人,再次被打得鼻青脸肿。
这还不是最惨的,更糟糕的是,都陆被魏国泰山太守胡烈派五千奇兵偷袭,粮草损失殆尽。
打仗就是打后勤,没粮食,就像汽车没油一样,谁也跑不动。
原定的增援任务是没法完成了,打了败仗的朱异只能狼狈逃回孙綝大本营。由于没有粮食,朱异等人沿途只能吃野草、树叶充饥。
任务没完成,领导很不高兴,命令朱异振作精神,再次带队出发,将功折罪。
朱异认为,手下士兵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再战,必需要休养。
孙綝大怒,领导布置给你的任务都没完成,哪来那么多理由!何况寿春对我们有多么重要,那么多兄弟在吃苦,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但朱异同志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士兵是人不是机器,不能打就是不能打。要去,你派别人去。
孙綝一向牛皮哄哄的,一看这个败军之将还敢顶撞自己,鼻子气得直冒烟,他当即下令斩杀朱异,以严肃军纪。
杀了朱异,更没人愿意去寿春,孙綝自己也就吹吹牛有本事,打仗基本上只靠嘴上功夫,他也不想去。
无论谁都明白,寿春已经是一座死城,除非出现奇迹,负责谁去只能跟着陪葬。
手下人不想去,领导更不会去。
救不了你了,寿春。
诸葛诞同志、文钦同志,你们多多保重吧,我们走了。
之后,孙綝大军迫退还建业。
寿春城最后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对司马昭而言,目前形式一下子变得柳暗花明了:以前他还担心东吴和诸葛诞两路夹击,但现在东吴援军跑路了,只剩下寿春城的诸葛诞等人孤军奋战,那就好办多了。
唯一的困难,在于寿春城里人多,想一下啃下来还是有不少难度的,如果对方强行突围,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既不要对方突围,又要吃掉对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耗,把城里人的粮食耗完了,精神耗垮了,胜利就向自己招手了。
当然,要想耗死对方,还得先麻痹一下对手。
好在城里被围困,并不知道东吴已经撤军的消息,于是司马昭通过路边社散步消息,而东吴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而魏军的粮食不多了,看来在寿春城下待不了几天了。
这可是重大利好。
城里人开始想入非非,幻想解套了。这个假新闻也导致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由于城里人多,粮食少,城里的粮食一直按计划供应非常紧张,自从得知这个利好好,诸葛诞等人也放松了警惕,开始放松粮食供应的限制。随便吃,反正胜利在望了,怕啥。
战争是残酷的,失败往往是从幻想开始的,希望破灭了。
等了好些日子,诸葛诞才发现路边社的消息全部是子虚乌有:传说中的援军一直没有动静;司马昭的部队依然丝毫没有撤退的迹象,而粮食却越吃越少。
情况有些糟糕,怎么办?
此时城里的人分作两派,展开争论:一个是突围派,以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为代表,他们认为朱异被诛杀,孙綝撤军,已经充分说明,外援无望,现在不能困守寿春,寿春也守不住,不如突围,早撤退比晚撤退强,早突围比晚突围强。他们还给出了具体建议:诸葛诞率如带主力选准一个方向,强行突围,总有一些人能够突围出去。
文钦等同志属于坚守派,由于文钦已经经历过几次突围了,因此对突围是不报什么想法的,相反,他对东吴的救兵还多少抱有一丝幻想,认为东吴皇帝是不可能置十多万将士生死于不顾的,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待援。再说目前城里的情况良好,和司马昭也有一拼,可以坚持一年没问题,魏国也是内忧外患,一年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故事,因此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希望。
诸葛诞的脑子很乱。
说撤退的,坚守的都有一定道理,他实在拿不定主意。
考虑半天,诸葛诞也觉得突围风险太大,于是他下定决定,坚守寿春。
手下的将领还想争几句,但领导脾气很不好,他严厉斥责了两人的冒险主义精神,要二人专心守城,不许三心二意。
可二人实在很看淡后市,认为在这里死守横竖也是一个死字,不如早点另寻出路,于是二人爬城墙一走了之投降曹军。
尽管如此,司马昭还是没有选择进攻。他和他父亲司马懿一样,都是善于忍耐善于选择时机的狠角色。司马懿五丈原熬死了诸葛亮,而司马昭的对手是不知比诸葛亮差多少倍的诸葛诞,因此他相信,胜利最终属于自己。
那就熬吧,反正城里闹饥荒,城外却有吃有喝,熬到地老天荒都不怕。
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对手,这就是司马昭的算盘。
除了围城,司马昭还不忘挖对方墙角,比方说伪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吴将全辉和全仪的书信,交给城里的吴将全怿(全辉的叔叔)和全端等人,称因为作战不利,东吴朝廷可能会对后方的家属下黑手
谣言止于智者,但这这世界上的智者往往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亲属的来信。
谣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寿春帮忙流汗流血还流泪,换谁也不干。何况侄儿在那边生活得有滋有味,实在让人眼馋。于是全怿和另一个侄儿全端带着几千人打开城门,大摇大摆地向魏军投降。为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效应,曹魏方面也重赏有功之臣,全怿被封为平东将军。
几千人不多,但影响却很坏。
尤其战争的僵持阶段,一方投降,意味着军心的瓦解,事实上全怿的投降让令寿春城民大惊。
司马昭的力量一天天壮大,而城里的力量却一天天递减。现在司马昭不怕熬,最多不过是牺牲一点时间的问题;而城里人的粮食一天天见底,却怕熬,如果再熬上一年半载,不要说打仗,人家司马昭都可以直接进城收尸了。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残酷的现实,而是残酷的预期。很明显,城里的预期很不乐观。在这种煎熬之下,次年正月,城里的守将几乎人人都熬不住了。
文钦一改过去的保守战法,他首先提出应该趁敌人防备松懈之际,快速突围。
诸葛诞、唐咨等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横竖闯一闯,总比在城里等死强啊。
突围吧,全体都有,方向,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