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事关政治命运,哪还顾得了那么多!

司马昭决定特事特办,他让傅暇给皇帝上书,陈述司马昭必须回京的种种理由。然后不等皇帝批示,直接回洛阳。

曹髦还没来得及反应,司马昭同志已经翩翩而至,准备给皇帝请安了。

生米煮成熟饭,啥也别说了。

考虑到司马昭同志的哥哥过世,因此皇帝的首要任务是张罗安慰司马昭同志这颗受伤的心

对野心家来说,最能让他们开心的就是权力、地位。因此,2月初五,皇帝曹髦下诏,提升司马昭同志为大将军、主抓朝廷政务(录尚书事)。

继承哥哥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野心!

当然,反对派活动也没有停止,只不过换了一个主角继续来。

以前是毌丘俭、文钦,这一次变成了诸葛诞。

我没有写错,就是那位拒绝与毌丘俭合作并且杀害对方使者的诸葛诞,就是那位为司马师跑前跑后占领文钦老巢寿春的诸葛诞。

司马氏这样的铁杆,怎么会扯起反叛的旗号?难道说这位仁兄思想觉悟一下子提高了?

真是滑稽。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平定後不久,诸葛诞同志因为平叛有功,荣升征东大将军。

站好了队,遇到了好领导,好政策,你幸福吗?幸福!该不该满足?该满足了!

可惜,诸葛诞同志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不久,他就搞起了小动作。

因为他没有安全感。

原来他一想到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淩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内心就感到不寒而栗。

下一个是不是我呢?

诸葛诞虽然身处高位,但这个问题他还是不能解答,因此他开始为自己考虑后路了:一方面变卖家产,扶危救困,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许多讲义气的侠客(死士)作为自己的贴身卫队,以备不时之需。

他知道自身力量有限,为了壮大自己,257年,他还打报告给司马昭,声称寿春(平叛后,诸葛诞成为镇东大将军驻守寿春)是吴国进攻的要冲之地,至少需要增加十万兵力驻防。

要人、要权,诸葛诞还真舍得开口,可司马昭不是傻瓜,他并没有立即拨付。他指示,此事还需深入调查一番才能决定,如果真是吴国要发动进攻,投入十万人也值得。

不久,司马昭就派特使心腹贾充来寿春调查了。

事实上,贾充此行这次军情调查是假,他另有特殊使命——对诸葛诞搞一次心理测验。

原来司马昭从哥哥手里接班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将来彻底取代曹魏政权的事情了。为此,他决定派出亲信对那些手握兵权的“四征”将军们(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征西将军)来一次“民意暗访”,你们到底支持谁?

会谈在轻松随意的闲聊中开始,不久,就步入严肃的主题。

贾充假装以不经意的口吻说道,京师洛阳的人们对司马公的支持率很高啊,听说他们都希望皇帝主动让贤,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诸葛诞脸色大变,你还是不是贾逵的儿子?你们世世代代都享受皇帝的恩典,怎么说出这种大逆不道话来!如果洛阳真的有什么动静,我愿意以死相报!

贾充原以为这位讨伐毌丘俭的急先锋,会是自己人,没想到搞了半天,居然还是心在曹魏!

被人呛一顿,实在没趣。

话不投机半句多,贾充干干地咳几声,也不和诸葛诞辩论,匆匆回到洛阳。

从此,诸葛诞失去司马昭的信任。

失去信任的诸葛诞开始走下坡路了。贾充回到洛阳后,与司马昭商议,像诸葛诞这样忠于曹魏的实权人物,最好不一棍子把他打死,只能采取软办法,征召他回京师,给他一个闲职,一步步地削减他的兵权,将来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当然,诸葛诞是聪明人,他一定会反叛。现在反叛的灾祸比较小,如果今后他成了气候,后果实在难以预料。

于是司马昭下文件,征召诸葛诞为司空。

明升暗降,就为打草惊蛇。

司马昭动手了,诸葛诞果然吃惊不小。

进京,是自投罗网,唯一的活路在于造反。

当然,如果起兵他还是有很多优势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淮南三叛中,他这次起兵的资本是最雄厚的:集结在淮河南北从事屯田的部队有十万人;新近征召的部队有四五万人。合计十四五万人,比蜀汉全国的军队数量还多,够用一阵子的了。

但他还觉得不够,他还需要外援——东吴。

东吴虽然忙于窝里斗,很乱,但无论是谁,对打曹魏绝对都是非常感兴趣的。

诸葛诞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先拿涉嫌告发自己的扬州刺史乐綝开刀,接着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将的子弟到东吴当人质,向东吴拱手称臣,争取外援。

这可是义士啊!

要说东吴人还真厚道,一听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大义凛然要起兵,二话不说,立即非常大方地给诸葛诞同志送上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头衔: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刺史、左路总指挥(左都护)、假节……

值得一提的,文钦投降时,吴国给的头衔是幽州牧、镇北大将军、都护,虽然职务多,不管是青州刺史、还是幽州牧,管辖的地盘都在魏国,都是遥领,因此实际上两人的职务都是虚职。这种不要本钱的职务,一抓一大把,也就是刻个公章那么简单。

除了给职务,还得来点实惠的,从人力物力上予以配合。以目前形式,就是派十多二十万人去也不为过,但经过253年诸葛恪发动的合肥之战的惨败,吴国元气大伤,已经没多少兵员可派了,最后好歹是抽出了六万人,兵分两路,吴让全端、唐咨等人带三万人与文钦等人同时出发增援寿春,另一路由朱异带领,也是三万人,在安丰郡附近与诸葛诞互为掎角之势。

准备也相当充分司马昭的准备除西线对付姜维的部队不了调动以外,其余全国能调动兵力全部拉动的部队全部全部拉动了。

临行前,司马昭也没忘记带上两个重要的人物——皇帝曹髦、郭太后。有这两个重量级的人质在手上,就是一道护身符,身前身后那些反对派即使闹事,也不起作用。

临近战区,司马昭把皇帝、太后留在项县,自己则靠前指挥,驻屯丘头。

考虑到诸葛诞联军的力量分布,司马昭决定针锋相对,各个击破:他任命镇南将军王基为镇东将军、让他和安东将军陈骞一道包围寿春;接着派石苞、胡质及州泰领兵阻击吴国增援力量。

但东吴的动作很快,文钦、唐咨和全怿等人趁王基包围圈还没有合拢,沿城北的八公山突入寿春城,与诸葛诞汇合,城里一下子有十七八万人。

这么多人守一座城,应该问题不大。

司马昭一看笼子里管那么多人,万一他们集体冲出来咬人那就比较恐怖了,于是他指示前线指挥官王基先占领八公山的有利地形,然后就地固守营寨,稳定局势。

但这个王基实在是很有胆量的人,他拒绝执行领导的指示。

王基认为,对方人多,也不要怕,不能只是保守地陈兵一点,而应该实行全面围城的策略,把寿春围得密不透风,把对手活活困死。

于是他开始挖堑壕,里三层外三层,如同蜘蛛织网一般密实。而且自己的营寨也加高加固,对方就是冲破层层封锁线来到营寨前,也毫无办法。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