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此时文钦才姗姗来迟,一看大势已经无法挽回,也只能撤退。但文鸯明显比父亲更有见识,敌人都追上来了,只有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才能摆脱追兵。

文鸯让父亲先走,自己只带几十个勇士冲入敌阵,马蹄所至,摧枯拉朽,无人能敌。

杀了一阵子,文鸯才大摇大摆地回军。

被一个半大孩子欺负,司马师气得直磨牙,即令左秘书长(左长史)司马班带八千骑兵,兵分两路,采取左右包抄的战术,务必一口吃掉文鸯。

文鸯一看司马师如此热情好客,也是热情高涨,他直接反身迎接追兵。

记住,这不是一群,而是一个少年英雄在战斗!

一比八千,毫无惧色!

战斗的结果比较骇人听闻,八千人的队伍对这个少年英雄毫无办法,死伤一百多人,也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叫文鸯的小伙子离去,斗志全无。

简直就像一场噩梦,好在那人已经走了。

但噩梦并没有结束——因为文鸯觉得意犹未尽,又杀回来了。

这是第二次。

还有第三次,重复刚才的故事。

还有第四次……

还有第五次……

还有第六次……

追兵完全变成了受虐狂,机械性地抵抗,然后受伤,后退……

愿噩梦早一点结束吧。

六七次后,梦终于结束了,文鸯走了,旁若无人,血染战袍,虎虎生风,而身后一地鸡毛……

文钦等人虽然进退自如,但夜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司马师掌握了战场的主动,但他眼睛疼得厉害,局势比较微妙。

这时手下人一个叫尹大目的人自告奋勇,要求去游说文钦投降。

尹大目,如果你没有记错的话,当初就是司马懿派他出城游说曹爽放下武器的人,曹爽听信了他的誓言,才自投罗网的。在司马氏看来,能够成功忽悠曹爽的人,就是自己的人。

司马师当然希望分化瓦解叛军,文钦父子投降,然后一心一意对毌丘俭,这样难度系数会少很多,但有个问题,文钦父子刚才才来搅局,你觉得可行吗?

没事儿,尹大目说,文钦本来是您的心腹,被毌丘俭引入歧途,我去劝,他一定回心转意。

那你准备带多少人去?

尹大目说,为了化解敌意,我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路上很危险,你要多加小心,司马师立即批准。但有一点司马师是不知道的,尹大目同志不顾危险,前往劝降,其实是有点自己的小算盘的:他内心其实一心向着曹魏的,尽管高平陵之变他曾经接受司马懿的命令忽悠了曹爽,曹爽被诛杀后,尹大目才看出司马氏才的本来面目。

实话实说,尹大目内心对文钦等人非常同情,甚至是非常钦佩,以目前的形式看,估计司马师同志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命呜呼,到时候文钦他们就会有机会。

尹大目很快追上了文钦。两人遥遥对话。

你有何话说,文钦问。

尹大目很隐晦地说,你就不能多忍一忍吗?

尹大目的意思是,先投降过来,司马师死后你就有机会了。

尹大目想让他投降他知道,但他不知道,司马师已经危在旦夕了。

不明真相的文钦听不懂尹大目那一番拐头怪脑的话,因此他的反应也相当冷淡:你是曹魏的旧臣,反而要当司马氏的一条癞皮狗,再不走开,不要怪我无情。

文钦拉开弓。

尹大目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

大势已去,你多保重吧。

毌丘俭得知文钦退回,知道大势已去,思前想后,觉得社会险恶,人情淡薄,目前还是走为上计,一出他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带兵先行撤离项县。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逃跑将军不但不光彩,而且还得不到什么实惠,如果运气不好,连命都难保。

实际上他也没什么地方好去,寿春被司马师控制,前方被司马师控制,撤离变成了溃逃,领导都不知所踪,手下人更不听招呼了,大家四处奔逃,自谋出路。征讨高句丽的名将毌丘俭一阵未打,队伍便作鸟兽散。

毌丘俭穷途末路,文钦也差不多,他们回来看到的是一座空城。

明白了,散伙了。

散就散吧。文钦父子原计划折回老窝寿春再做打算,但寿春已经被诸葛诞攻克,这下魏国没有安身之地了。

幸好还有吴国,投奔过去,总比在魏国当瓮中之鳖强。

文钦父子跑到建业,投奔了吴国。在魏国他们父子俩是阶下囚,在吴国可是座上宾,人境遇有时就像一出戏,让人悲喜交加。而东吴的孙峻抵达东兴时知道诸葛诞已占领寿春,只好退兵;诸葛诞派部将蒋班追击,斩杀留赞。

255年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取得如期的效果,但文钦父子也算是有始有终,好歹演了一出正剧,而逃跑将军毌丘俭就不一样了,他先演逃跑的喜剧,接下来就是穷途末路的悲剧。

虽然他逃亡时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但没隔多久,自知跟着毌丘俭混没啥没啥前途的左右亲信全部开了小差,逃跑将军很快变成了光杆司令。

跑到慎县,他再也跑不动了。

毌丘俭又饥又渴、人困马乏只好躲在草丛中,可司马师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在等着他。

255年是一个闰年,闰正月的21日,一个叫张属的普通百姓发现了毌丘俭,轻易割下他的人头前去朝廷邀功。毌丘俭死了,他的亲属被诛灭三族。

司马师平叛回许昌不久,病情加重,临死前把政务托付给弟弟司马昭。

自此,淮南三叛的第二叛落下了帷幕,曹魏帝国正式进入司马昭时代。

257年,淮南第三叛正式开锣!

诸葛诞一方的兵力达到二十余万!司马昭感到压力空前。

看来对方真的是玩命来了,闹不好,要亡党亡国呢。

决不能掉以轻心,司马昭决定倾全国之力对付眼前这次249年的魏国,的确是多灾多难,最初是高平陵政变,接着251年发生王凌叛乱,255年发生毌丘俭叛乱,怎样一个乱字得了。

255年闰正月28日,司马师病逝后,国家依然很乱。因为司马昭刚刚接手朝政,许多事情还压不住。

这次出手的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这一年,他15岁。虽然小,但很明白事理,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他甚至知道魏国后来的命运,但他不想学曹芳,他想抗争到底,做一个有血性的皇帝。

目前,司马昭在许昌,就是最好的机会。

于是皇帝不动声色地给尚书傅暇下了一份文件,大意是说东南的叛乱刚刚平定,需要一位得力干将坐镇许昌,而司马昭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傅暇你就带兵回洛阳述职。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人事调动文件,实际上却隐含深意:司马昭驻守许昌,实际使他9成为一个地方大员,而不让他插手朝廷事务;而让傅暇带回部队,更狠,釜底抽薪,实际上就剥夺司马昭的兵权。

很厉害的一招,但曹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曹魏帝国经过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俩的苦心经营,排除异己,扫平叛乱,早已今非昔比,也就是说,经过长期的人事洗牌,留下的多数派基本上都是司马氏的铁杆支持者,而真正支持曹魏的人,只是少数派,根本没啥实力和司马氏叫板。

司马氏身边的主要谋士有:邓艾、钟会、傅暇、贾充……

我没有写错,傅暇也是司马昭的铁杆,曹髦把文件发给他,立即和钟会商量。钟会是魏国名臣钟繇的儿子,贾充是贾逵的儿子,钟繇、贾逵都是好样的,一心忠于曹魏,这些官二代也很忠心——忠于司马氏。

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基因变种?

两人得出结论,绝不能听皇帝的安排,领导(司马昭)应该立即启程到洛阳,不能留在许昌。

但有个问题上,皇帝也没批准司马昭回洛阳啊?要知道以前司马氏给人的印象是虽然掌握大权,但对皇帝表面上还是客气的。

他的父亲司马懿如此,他的哥哥司马师还是如此。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