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很快统一了,对叛军的家属要友好,要优待,对叛军呢?认识也空前一致,一定要打,而且是狠狠地打;只有一点有分歧——谁做统帅最合适?
有人认为太尉司马孚就可以了,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第一次淮南之变后,代替王凌成为太尉,政治立场没问题,打仗也比较凑合,再说司马师自己重病在身,实在不适合外出颠簸。
司马师自己似乎也不大想去,但有人劝他,这么大的事情,明公你只能亲自去啊。万一其他人办事不力,悔之晚矣。
司马师恍然大悟,为了司马家族的利益,应该发扬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哪怕拼了老命也值啊。于是他从床上跳起来说,不能骑马,那我坐车去。方向的大军向许昌、陈郡集结。许昌,就是东汉的许都、许县,曹魏建都洛阳后,改为许昌,依然是曹魏陪都之一;而陈郡离项县已经很近了,就相当于前线了。
对毌丘俭等人,司马师还是颇为忌惮的,但司马师有个长处,善于听取手下人意见。综合各位将领的意见后,司马师立即下出几步好棋:第一,派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对毌丘俭、文钦监视,第二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兵,进攻毌丘俭、文钦的老巢寿春,阻断东吴的增援力量。第三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毌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
三板斧砍下去,文钦、毌丘俭的退路基本上被无情封杀了。这里尤其要说一下的诸葛诞,这次攻击毌丘俭他是急先锋,和司马氏合作相当愉快,但不久之后两人就翻脸,他又成功转型,发动淮南第三叛,成为反叛司马昭的急先锋,而且和现在的敌人文钦成为亲密战友呢。人生就像一出戏,往往让人难以预料。
此外,司马师手里还有一支生力军。
带兵的将领就是现年59岁,后来成为伐蜀名将的邓艾。
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据说是南阳的大族,虽然邓艾的家庭却比较不幸,自幼丧父,因此他童年是没有多少快乐可言的,据说他小时候经常干的工作是放牛。
此时全国还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放牛也不一定是稳定的工作,208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经下令让当地的老百姓迁往中原,邓艾便和母亲一道被迁往汝南郡,然后随母迁到颍川,虽然生活奔波,但邓艾却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好孩子,十二岁时,读到已故太丘县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不由得怦然心动,他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邓艾不想模仿别人,于是改名为邓艾。
在一大堆以文盲为主题的屯田民中,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算文化人了,而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摆脱了下苦力的命运。但邓艾同志有个毛病就是口吃,这在职场中是给很突出的缺点。典农都尉认为说话结结巴巴的人,实在有损本单位形象,于是便安排一个对形象气质都没什么要求的工作——看守稻草。
按一般人的命运轨迹邓艾同志算是废掉了,以勤杂工身份退休就是他的命。但邓艾不是一般人,他是个有点想法的人。
所谓的想法,按文绉绉是说法就是理想、追求,但按老百姓知道后都说他在做梦。
因为邓艾喜欢的东西的确比较另类比较高雅——军事。
据说邓艾同志每见高山大川,都喜欢模仿将军的样子勘察地形,指指点点,畅谈排兵布阵之道。
一个看稻草的结巴,手下没有一个兵,还想当将军,没睡醒吧你。
也别怪大家耻笑,要知道,邓艾同志随母亲迁到中原后,职业一栏已经变成看屯田民,要出人头地简直难比登天,但邓艾依然不为所动,继续琢磨自己的军事。
由于邓艾同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得还不错,加上他多少算个文化人,因此,负责县里屯田事务典农都尉开始提拔他当功曹,帮助管理屯田。
一次,单位派邓艾上洛阳汇报工作,事实证明,邓艾命运的转折就发生在这一次洛阳之行,因为他见到了传奇人物——司马懿。
工作汇报完毕,邓艾也没有回原单位报道,而是留在了京师,因为司马懿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领导,他发现这个管农业的地方小吏实在很有才,于是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大家都知道邓艾喜欢的是军事,擅长的是军事,但司马懿却没有分配他到部队去锻炼,依然让人搞老本行——屯田。原因有两点:司马懿当时听汇报的是屯田管理,也不可能和这个小吏谈什么军事,他们只能谈屯田,再说邓艾在农业管理上的确很有水平,
虽然还是搞农业,但舞台却更大了。
正始初,考虑到吴国在东线淮南一带咄咄逼人的气势,魏国也想到了反制措施——屯田。
朝廷派邓艾前往考察并提出具体措施。邓艾沿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寿春等地转了一圈,回来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增收节支,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平时种地,战时出征。双管齐下,一可以为国家创收,二来囤积大量粮草,可以和吴国打消耗战,把对方比拼下去。
邓艾的主意,司马懿很欣赏,不久就下令实施。三国时代的国力,实际上是农业大比拼,魏国的屯田、水利建设一直走在三国前列,国力一直强于其它两国,可以说这里面还是有邓艾的一份功劳的。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班,邓艾一如既往地受到重用,并且从一个普通农业官员成功地转型为地方大员——兖州刺史。
邓艾虽然是司马师的心腹,却是毌丘俭同志一手找来的,原来,当初起事时,为了拉赞助,毌丘俭还给兖州刺史邓艾写信,要他明辨是非,勇敢地扯起造反大旗。
你是曹魏的大臣,端的是曹魏的饭碗,该是和司马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但毌丘俭可能糊涂了,邓艾同志虽然是曹魏的大臣,但能有今天,却靠司马懿一手提拔,你说他对谁更亲一些?
邓艾接到信件后,立即作出反应——诛杀信使,并且立即带兵一万人,出发赶到乐嘉城(河南周口市)支援司马师。
司马师没来,客人倒着急了,那就先打你这个积极分子。
毌丘俭叫文钦出击,先干掉邓艾再说。
但司马师秘密指挥大股骑兵,突然出现在乐嘉。
两军会师,完全打乱了毌丘俭的部署,临阵的文钦不知所措。好在文钦十八岁领导儿子文鸯还有一副少年英雄的气概,他对父亲说,怕啥,趁他们立足未稳,闪电出击,可以大获全胜。
也只好试一试了。
擒贼擒王,于是父子俩决定兵分两路,夜袭司马师大营。
深夜,文鸯带领突击队首先杀入司马师大营,见人就砍,司马师大营立即陷入一片混乱,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最惨的要数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疾崩裂,连眼珠都爆出来了,生命危在旦夕。
司马师异常痛苦,但此时稳定军心非常重要,如果手下人知道这位统帅眼睛完蛋了,人也要完蛋了,那整个军心都垮了。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将士们知道我痛苦。
于是司马师用牙死死地咬住被子,哪怕被子咬破了,也始终没有呼喊一声。
此时天渐渐亮了,希望也来了。
文鸯带来的人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原计划赶来汇合的文钦还没有到,因此文鸯也感到要对付众多的司马师大军有点力不从心了。
撤。
文鸯想走,司马师却想款款情深送一程,他果断下令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