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黜曹芳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地从曹爽手中夺取大权,诛灭曹氏一党,自己成为大赢家,而皇帝曹芳命运依然和从前一样,都是他们手中的棋子。皇帝没权,权臣权力无限大,鬼都知道,曹魏已经日渐式微,司马家族最终取代曹魏政权。
当然,许多人说司马懿是没有野心的,理由无非是司马懿夺权后,曹芳要封他为丞相他坚决推辞,曹芳赏赐九锡,他也非常谦虚地推辞了(又辞不受),如此低调的作风,足以说明他只是想取代曹爽成为权臣,并不想取代曹魏政权,但我认为,司马家族掌握大权后,并没有把权力还给皇帝,而是逐步架空皇帝,而司马懿自己不取代皇帝,他在学习曹操,把取代曹魏政权的任务留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掌权后,逐步安排自己的儿子进入核心领导层,自己病逝后,儿子司马师更是跃升大将军,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当然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虽然是大赢家,但要想一下子掌控朝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私底下不服气的人很多,因此,和谐魏国的背后暗潮涌动。
最精彩的要数守淮南地区的三位统帅先后发动了三次反抗司马懿的军事行动,历史书上称为淮南三叛,也叫寿春三叛。
先说第一叛,主角叫王凌。
王凌,字彦云,并州祁县人,是策划杀董卓的汉末名臣王允的侄子,他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曹叡死时,他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军事。此人打仗的水平还凑合,在东线抵御吴国,多有建树,因此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一下子把他提升为车骑将军,后又被提升为司空。
曹爽如此看重,王凌自然也把自己看做是曹爽的人,但还是那句话,玩政治的,本事大小无所谓、立场如何无所谓,关键一点在于不要站错队。只要方向搞错了,什么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王凌同志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司马懿诛曹爽,王凌立即感到了危机。他怕司马懿搞株连搞到自己头上,于是其侄兖州刺史令弧愚阴谋立楚王曹彪为帝。需要指出一点的是,王凌与一心为国的叔叔王允是不一样的,王凌想除掉司马懿纯粹是出于一己之私,因为曹芳曹叡传位的合法皇帝,不是司马懿自行拥立的,何况司马懿已经架空了他,他也没权,他也是受害者,你要除掉司马懿何必连皇帝也要一块儿废掉?动机相当不单纯。
其实王凌同志的担心是多余的,司马懿虽然工于心计,善于权谋,但也没有到看谁不顺眼就灭谁的地步,只要你不是曹爽的铁杆,他也知道量才录用的。
事实上司马懿一开始也对王凌也是非常热情友好的,有一次司马懿曾问自己的铁杆蒋济:“王凌之才如何?”蒋济答:“王凌文武俱赡,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铁杆如此夸耀一个人,司马懿自然要重用,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提升他为太尉。
你虽然是曹爽提拔的人,但我也是非常看好你的哦,从今以后只要一心一意跟着我混,你不愁没出路。
司马懿和曹操一样,都是非常狡猾的主,对王凌的防备心还是有的,只不过王凌和侄儿的另立新君行动一直是密秘进行的,司马懿一直未能及时察觉。
王凌他们打算拥立的未来皇帝是楚王曹彪,曹彪的封国在兖州令狐愚的辖区,嘉平元年九月,令狐愚遣亲信张式以监察亲王为名赴曹彪家,说是监察,实际前去沟通,当然许多事也不能说得太明显,张式只是意味深长地对曹彪说,我们领导派我来向大王问好,天下 的好事说来就来,您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令狐使君致意于王,天下事未可知,愿王珍重)。
早点给你通过气,免得到时候你没有思想准备。
策立新君的的宏伟计划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立阴谋成功还早着呢。
计划进行到年底,突遇新情况——令狐愚突然生病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倒是提前进入了极乐世界,而叔叔王凌还得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
其实对于王凌同志而言,令狐愚的死,不只是损失一个侄儿那么简单,更悲惨的是,自己叔侄精心策划的阴谋竟然曝光了:原来手下一个他熟知令狐愚与王凌之政变计划的官员此时正在京师洛阳司徒府汇报工作,这位官员叫杨康,听到主子病死,他知道自己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刻向司徒高柔举报揭发王凌、令狐愚。
高柔是曹魏的铁杆硬汉,他一直反对曹魏的特务制度,深受司马懿信赖。
这里王凌,是吃豹子胆了吗?
高柔来不及细想,他立刻向司马懿报告。得知自己提拔的王凌竟然要另立新君单干,司马懿相当震惊,震惊之余,是愤怒。
王凌啊,算我看走了眼!
但司马懿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大风大浪都经历过,难道会怕一个小小的王凌?
当然不会!
但旋即恢复镇定。此时的王凌位列三公,属于高级领导干部,司马懿手上又没有现成的证据,一时拿他没办法,于是他派出自己的信任的人黄华出任兖州刺史,暗中监视王凌,并秘密收集证据。
一张大网已经悄然张开,就等王凌露出狐狸尾巴了。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到位,王凌对杨康告密毫无察觉,虽然侄儿不在了,他毅然决定自己单干,依然在积极准备自己的政变计划。王凌同志比较迷信,他通过星相打卦得到一个好消息:“荧惑(火星)入南斗,当有王者兴”。
这不是暗示自己策立的新君的事情必将取得成功吗?那就紧锣密鼓地进行吧。
但从后来的事实可以看出,封建迷信实在是害人不浅。
嘉平三年(251年)元月,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了。吴国孙权封锁涂水,王凌急忙请中央发下调兵的“虎符”,然后出动扬州大军打击孙权。当然王凌打击孙权只是一个幌子,真实意图是裹挟扬州大军发动政变。
批复很快就下来了,只有冰冷的两个字——不许。
看来想拉扬州大军是不行的了,按说政变计划基本无望,但王凌依然不死心,为了把握更大一些,他决定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帮手与自己一道共同举事,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新任兖州刺史黄华。
于是王凌派心腹杨弘去说服黄华一道入伙。
没想到杨弘没有说服黄华,反而黄华策反,两人联名上奏司马懿王凌即将叛变之事。
等了许久,你终于露出狐狸尾巴来了。
该收网了。
四月司马懿调集数万人马,从水路南下,直逼王凌的老巢寿春(安徽省寿县)。
此时司马懿的斗争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先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又写信晓谕王凌。王凌与司马懿有旧交,看到老熟人的亲切来信,王凌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他多少还是抱有一丝侥幸的。
不久司马懿大军突然到达百尺堰。
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就乘船独自一人出去迎接司马懿,派手下的王送去官印和符节、斧钺表示谢罪。
好在王凌还有一点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的军队到达丘头时,他跪在水边,面向司马懿大船,玩了一个负荆请罪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