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虽然与诸葛亮政见不合,但对诸葛亮的话还是听的,至于其他人,就别扯了。而尤其是那个杨仪,更是他的死对头。魏延在军中资格老,脾气也大,大家都让着他三分,只有杨仪,仗着有诸葛亮信任,常常不买账,常常瞧不起他这个征西大将军,这让魏延感觉十分恼火。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带队撤军,当地的老百姓跑去报告给司马懿。
司马懿一听,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那就追呀!
追了一阵子,但前面的蜀军突然变道,后队变作先锋,直指司马懿。
难道诸葛亮没有死?如果他没有死,那撤军就是一场阴谋!慌乱之中,司马懿来不及细想,直接下令撤退!
蜀军倒是非常友好,也没有怎么紧逼,他们步步为营,直到进入斜谷之后才为诸葛亮发丧。倒是当地老百姓心头亮堂,他们说:“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懿(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说后,只好呵呵一笑地自我解嘲:
“我能够料想他活着的事情,但不能预料他死后的事情啊(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既然诸葛亮是真的死了,那还是要追一追的,不然那样太亏。于是司马懿第二次整顿队伍追击敌人,追到赤岸(陕西留坝县),估计追上也没什么希望,又只好折回。
对于蜀军而言,外地的威胁虽然解除,但内部的矛盾却毫不消停。
诸葛亮去世后,按原计划,应该是全部撤回,但魏延不干了:“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我魏延还在啊。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当那个杨仪的后卫呢,要回去你们扶丞相的灵柩先回去,我留下来继续北伐(吾当自率诸军击贼)。”
呵呵,丞相死后我魏延就是老大,你杨仪算老几,给我提鞋都不配!
当然魏延想单干,肯定是不可能的。
此时费祎就在魏延的军中,他是按杨仪的安排前来打探魏延动静的,按说丞相大丧期间魏延应该服从大局,有什么事情等以后再说,但丞相一死,魏延就要翘尾巴,为人怎么那么猥琐!
魏延的确想当蜀军的老大,他看见费祎就在身边,于是把他也当做了自己人,亲切地邀请他入伙。而且两人还一起商讨了丞相的身后事:谁断后,谁护灵柩南下,谁留在北方拒敌等等。
末了,两人还把这下意见形成连署文件,准备向全军将士公告。
看事情办得差不多了,费祎起身告辞,但魏延不想放他走,于是费祎想到了一个脱身之计:“魏将军,你看,我们弄的这个文件,其他人都好说,就是怕那个杨仪想不通啊。这样吧,我亲自跑一天,却说服他,他是个文官,不懂军事,我让他听你的,一定没啥问题。”
魏延一听,这似乎有点道理,也就没有阻拦。费祎出大营,魏延就后悔,我怎么把一个人质给放跑了!但此时想追,已经来不及了。
实话实说,魏延是没有反骨的,也没有投敌叛变的反心的,他只是爱好权力,不顾大局,想依照自己的性子办事而已,但丞相大丧期间,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依然是可耻的。
魏延开始派人观察杨仪的举动,他发现,杨仪已经开始组织大军撤退了,并没有把他这个二把手放在眼里!
岂有此理!
魏延决定抢先行动,在杨仪的队伍还没有出发前,他率先出军,赶在杨仪的前头,抵达褒斜谷,而且一到谷口,就下令烧毁栈道,相当于是堵住了杨仪的归路。
看谁比谁更狠!
这下算是捅马蜂了,杨仪立即上书向后主奏报魏延图谋不轨;魏延也不傻,他也向后主说杨仪图谋不轨。
反正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先把水搅浑再说。
一天之内,几条内容相同的奏报一起传来,刘禅也拿不到主意,他只好问留守成都的蒋琬和董允。但二人只敢担保杨仪,却不敢担保魏延。那魏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表示看不懂。
既然多数群众都说好,那杨仪就是好同志。
的确,杨仪是好同志,至少此时他是好同志,看归路被魏延断了,杨仪心急如焚,他立即下令士兵开山辟路,昼夜兼程。但褒斜谷南口,已经被先到一步的魏延占据。
为了恶习杨仪,魏延还派部队拦住杨仪。
到这个时候,也只好火拼了,于是杨仪派王平应战。
其实王平不想打,都是兄弟部队,大家打起来,两败俱伤,有什么意思呢,真的没意思。
于是王平决定对这些兄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在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拦在这里,到底想干什么(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一听王平这么说,魏延的部队更知理亏,立即作鸟兽散。
部队跑光了,形势陡然逆转,魏延立即成了一文不名的光杆司令,他明白,现在说什么当争老大,什么北伐,都他妈的浮云,他们父子只有一件事可做——跑路。
值得一提的是,魏延父子几人虽然穷途末路,但他们还是没选择往北方跑而是选择了汉中,因为从内心来说,魏延其实不想背叛蜀汉。
但此时杨仪已经派马岱带人追上来了,魏延父子毫无还手之力,立即被捕获,诛杀,马岱把魏延的脑袋就给杨仪,杨仪立即路出小人得志的嘴脸,一边踩踏魏延的脑子,一边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杨仪本着坏事做绝的原则,还灭魏延三族。
都说魏延不是什么好鸟,其实杨仪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一点,连孙权都看出来了。比方说有一次费祎出使东吴,孙权酒醉之后就开始点评人物:这个杨仪、魏延都不过两个放牛娃一样下贱的家伙,对国家虽然做了一点鸡鸣狗盗的工作,但都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天诸葛丞相驾鹤西去了,发生内乱,你们该怎么办?
孙权是乌鸦嘴,但乌鸦嘴说话都是很灵的。
杨仪(?-235)字威公,湖北襄阳人,杨仪为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傅群之秘书(主簿),不久就投靠襄阳太守关羽,事实证明,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关羽任命他为功曹,虽然算不上多大的重用,但关羽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去益州出差。
在益州,杨仪见到了刘备,刘备很欣赏这个年轻人,
从杨仪的一生来看,他很有才的,但有才的人一般都比较有个性,而杨仪同志的个性比较另类——嫉妒心强,和同事处不好关系。
他的对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魏延,一个是蒋琬。魏延就不说了,那个蒋琬,其实是个厚道人家,
杨仪很快发现,虽然杀了魏延,他的日子并没有好过起来,一个新的难以战胜的对手又矗立在他面前——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扶丞相灵柩,诛杀魏延,杨仪以为自己功劳比天大,应该获得晋升,说不定朝廷一高兴,就会让担任诸葛亮的接班人,而杨仪自己也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