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这个请求,吴国还是相当配合的,他们果然出兵了,只不过运气不大好,后来被曹叡带大军给打败了。
四月,诸葛亮出兵褒斜谷,抵达郿县,在渭水河南岸扎寨,曹魏帝国大将军司马懿带兵渡过渭水,摆出一副背水一战的架势。
架势虽然很大,但司马懿依然不打算真打,他依然想到了用老办法——熬,通过比消耗,比耐力,让对手认输了事。
对诸葛亮的这次进攻,司马懿是这样告诉他的手下的:如果诸葛亮进攻武功,然后向东,我们面临的压力不小;如果他改道五丈原,那我们就不会有多大困难。
不久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司马懿不由得长长吐了一口气,呵呵,这下大家都没事了。
从地图上看,五丈原在渭水的南岸,渭水北岸,从西向东依次有五个据点:陈仓、雍县、北原、郿县、武功县。武功离长安最近,如果诸葛亮选择激进的方案直接夺取武功,对魏国的威胁最大;而诸葛亮十分谨慎,只是在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稳打稳扎。
当然,诸葛亮迟也考虑了渡河方案,他想先拿下居中的北原县,然后向西控制北山、陇山如此构想,再次说明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并不是长安,而是凉州、雍州。
但这点很快被对方的郭淮识破,司马懿派郭淮赶来,将蜀军击退。
在找到新的突破点之前,诸葛亮也不想仓促进军了,同时他也开始采取稳打稳扎的办法:因为他有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也不怕拼消耗了;另外他还想到了就地一个解决军粮的好办法,就地屯田,让士兵开荒种地。
虽然是做好了持久战准备,但诸葛亮方面的战争准备一点没放松: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打了一阵子,就这么一个结果,司马懿越发觉得,诸葛亮不好惹。
惹不起,我躲得起,还是用老办法对付你。
转眼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对峙了百余日了,但持久战对远道而来、客场作战的诸葛亮而言是拖不起的,因此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大意是你有种我们就比试比试,但司马懿很没种,已经恒下一颗心,就是不肯出来,随便你怎么邀请,我就是不上擂台。
还是那句话,把你熬走了,就是我司马懿的胜利。
司马懿耐心好,架不住手下人的热情,他们纷纷地喊打喊杀,十分焦躁。
但蜀汉诸葛亮那边似乎越来越闹腾了,234年8月,诸葛亮特意差人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那意思是你怎么像女人一样!
被人羞辱了。
魏军将领见主帅受到如此侮辱,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和诸葛亮一决雌雄。
战争,就要沉得住气,焦躁,往往是失败的先兆,自己劝大家估计效果是不怎么好的,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司马懿搬出了皇帝——他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
大家都别闹了,皇帝一批准,我们立即和蜀军开战!
曹睿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看懂了司马懿的意图,于是他很体贴地派卫尉辛毗为监军,带着节符来到前线来传达最高指示:我们只需要专心防守,等敌人粮草耗尽,撤军时我们再进攻!
皇帝都发话了,啥也别说了吧,专守防御!
司马懿像乌龟一样不动,而防守又比较严密,诸葛亮也没辙了。姜维说,这个辛毗前来督战,看来想让司马懿出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诸葛亮也点点头说,司马懿是前方统帅,有临机处置权,打仗的事情也就他一句话就可以了,他本人不想与我们交战,但还要装模作样地走请示程序,就是为了堵住大家的嘴。
不久,诸葛亮派使节到司马懿大营,司马懿很随意地和这位使节聊天,司马懿很关切地问起了诸葛亮的生活情况。
使节是个老实人,司马懿问他,他就一五一十地做出了回答,我们丞相工作的确很辛苦,二十板子以上军法处分他都要亲自裁决,而食量不过数升。
司马懿不由得非常感慨,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吃得又那么少,怎么能够活得长久(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是被什么压垮的——权力。他不放心手下人,亲力亲为,不累死才怪。
司马懿说得没错,经过几次北伐后,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了。
诸葛亮病势沉重,远在成都的后主刘禅连忙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视。
探视结束后,李福返回成都,几天后又匆匆返回。
说是探视,其实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如果丞相身体好,随便关怀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丞相身体不行了,那就问一点政治遗嘱什么的,大家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李福还没有说话,诸葛亮却先说了,我知道你的来意了。我们虽然长谈了一天,但依然意犹未尽,许多事需要我拿主意,我现在就告诉你,你说的那个事情(接班人),蒋琬是合适的人选(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
那蒋琬之后谁最合适?
文伟(费祎,字文伟)可以继之。
那文伟之后,谁可以接班?
……
葛亮不再回答,或许他已经无力回答。
234年8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
累了,终于该好好休息了。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北伐戛然而止。
领导病逝了,善后问题相当重要。领导在世时,处事公平、奖罚分明,谁都镇得住,没谁敢争,现在领导走了,他老人家留下的蛋糕就有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怎么分好这块蛋糕,是个技术活,闹不好,影响安定团结呢。
其实也不用分,诸葛亮病重期间早有安排,他曾经给长史(秘书长)杨仪、司马费祎等人商量过自己的身后的退军方案:杨仪等人带队先行,魏延、姜维断后,其中姜维走最后。
如果魏延不听招呼,大军依然按计划撤回。
诸葛亮大军中,魏延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目前的职务是前军事、征西大将军,武将中就数魏延资格老、功劳大,官位搞,而且关键的是这个人与领导政见不合,除开以前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外,每次出征,他都要向诸葛亮提出给他一万人,单独出师,与诸葛亮在潼关汇合,但诸葛亮都不批准,因此,魏延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日子过得相当郁闷。
而诸葛亮大营中,平时负责一般性事务、负责粮草、负责部队调动的都是秘书长杨仪。杨仪能力很强,处理问题从不拖泥带水,深得诸葛亮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