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但张郃不想去。他是不大不赞同追击未被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蜀军,而且诸葛亮用兵还是比较有章法的,像撤军一定会布置陷阱。还有心里话一句话张郃没说出口,以前王双追击诸葛亮什么下场,还不是白白送死!我可不想走王双的老路。

但司马懿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拗不过领导,只好硬着头皮带队上路。

一路上张郃的感觉很不好,一直觉得今天总要出点事。果然不出他所料,在木门道的高山上,诸葛亮的蜀军已经等候多时,一看是老熟人张郃,个个更是精神倍增。

这次来了,你就不要想活着回去了。

箭如雨下,乱石飞滚,击中张郃右膝,曹魏名将就此伤重病逝。

击退张郃,诸葛亮顺利撤军。

其实诸葛亮原本是不想撤的,只要粮草供应没问题,他还想和司马懿好好切磋切磋呢。

回到汉中大本营,李严脸上也作出惊讶状,打得好好的,你们撤军干嘛(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是啊,我们还想问你们呢,打得好好的,你们让我们撤军干嘛?

原来,诸葛亮进军祁山后,老天开始连续下雨,没完没了,道路泥泞难行,李严恐怕粮草接济不上受到追究,就耍起了小聪明,他派参军马忠(狐忠)、督军成藩赶到前方,向诸葛亮传达所谓的皇帝撤军指示。

为了把这个故事编圆,李严又向后主汇报:丞相退军,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诸葛亮一定会调查的,为了掩盖责任,必需找出一个责任人来被黑锅,于是李严把运粮官岑述推出来,以工作不力,贻误战机为由准备拿他开刀。

但细致的诸葛亮很快看收集了李严同志前后的书信和奏章,经过仔细比对和分析,发现了其前后矛盾,疑点重重。

诸葛亮要李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面对证据,李严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了。

我步步退让,你步步紧逼,不断地伸手,要名要利要权,却什么都没干,以前为了蜀汉,我顾全大局,什么都忍了,但现在实在无法容忍了。

再往前,就是悬崖了。

退无可退。

诸葛亮再也不可能退步,为了国家,只好亮剑了。何况李严的倒行逆施,已经犯了众怒。

于是诸葛亮果断出手,让皇帝将李严的职务一撸到底:剥夺一切公职、爵位,发配到梓潼郡当庶民。

有人说,诸葛亮权力欲极重,对人打击报复那是毫不留情,但我要说,说这些话的人不是文盲就是白痴!权力,从古至今要想有所作为,不需要权力那行吗?李严和诸葛亮都喜欢权力,诸葛亮用它为国家,而不谋私利;李严是只为了自己进步,不顾大局的主儿,这样的人该不该受到制裁?

应该说,李严受到的处罚的确很重,李严自己可能没想到,因此某些人也跟着想不通,偏要为自私自利的李严鸣不平,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李严虽然被废,诸葛亮却立即提拔这位政敌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兼参军,与自己的亲信蒋琬一起工作。政治是最血腥的斗争,政治斗争,包括内部的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不连根拔起不算好汉,而诸葛亮一直重用李严父子;父亲出事,对政敌的儿子却一直非常信任,照常重用,这是斗争吗?

天下还有这么大公无私的政敌吗?

李严很阴,诸葛亮却很亮!

其实诸葛亮早知道李严这个人不太靠谱,这从他给蒋琬、董允等人的信就可以看出:孝起(陈震)曾经告诉我,李严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最好还是少打交道,多家防范(孝起前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但我想到国家正值用人之时,只要不刺激他,也就没事了,没想到他自己会闹出一点动静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严同志虽然被废,但依然派头十足,气场惊人“奴婢宾客百数十人”,“方之气类,犹为上家”。

这些都还不算啥,关键是诸葛亮还写信给李丰,要求有空开导他父亲,多多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说不定还可以成功复出的机会啊(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

没关系,有错能改,善莫大焉,改了就是好同志,还可以重新归队的。

李严同志很快就想通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李严于是经常希望诸葛亮能宽恕他,让自己官复原职。遗憾的是,诸葛亮过早病逝五丈原,在梓潼郡数星星的李严闻之噩耗,不由得悲从心来,想来今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启用我了。于是李严同志也跟着大病一场,最后郁郁而终(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这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是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当然,这是《资治通鉴》上的说法,《晋书》还有另外的说辞,只是比较夸张,比较搞笑:司马懿带兵来解祁山之围,与诸葛亮交手,大获全胜,消灭蜀军上万人(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这样看来,司马懿同志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战役中,不但没有失败,没有畏敌如虎,反而越战越勇,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实在可喜可贺。当然,替司马家增光添彩的《晋书》,其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要知道第一次北伐手下人马谡失掉一个街亭,诸葛亮都是又写检查又降级处分的;这次如果自己损失一万人,诸葛亮那还不得被双规!事实上,诸葛亮啥事没有,还当他的丞相,还指挥他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写《三国志》的陈寿可是晋朝的公务员,如果司马懿同志真的取得“俘斩万计”如此骄人的业绩他早就大书特书,广而告之了,怎么没写?而不写此战有可能为宣帝讳败。同样,郭淮在传记里可是光彩照人,根本不提被魏延暴揍一顿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太原郭氏可是晋朝大族,陈寿得罪不起。历史是人写的,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的。

回军后,诸葛亮对后勤问题作了近一步的反思:粮食问题,才是制约北伐成败问题的关键!

对此,诸葛亮紧锣密鼓地采取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第一,暂时休战,与民休养生息;第二实行屯田,扩大粮源;第三发明制作流马,改善运输条件;第四,修复受损的褒斜谷。

三年过后的234年,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诸葛亮又带兵十万开始北伐,这一年,诸葛亮54岁,而他的对手司马懿56岁。

这是他的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是带兵最多的一次,也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务求成功!为了减轻蜀汉即将面临的军事压力,诸葛亮派人联系了东吴,要求他们配合行动,在东边也给魏国来一个严打行动,两路夹击,让魏国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