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 曹丕继王位,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军事,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张进等在酒泉造反,曹真派将军费曜征讨,获胜,斩杀张进等。
221年,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
222年,曹真回到洛阳,被任命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后来,曹真和夏侯尚等征讨孙权,攻击击牛渚屯,获胜,转拜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226年 曹丕病重,让曹真和陈群、司马懿等人一道成为托孤大臣。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真进封邵陵侯,升任大将军。
要说曹真还真有两下子,自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这位将领就预计诸葛亮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第一次诸葛亮绕圈子,出祁山,这次会走哪里呢?
祁山是诸葛亮的伤心之地,三个郡反叛,全部平定,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的;曹真判断那么诸葛亮可能调整,进攻陈仓。
完全正确。
于是曹真立即做好针对性的部署,让郝昭驻守陈仓,加强防御。
其实从曹真正确判断的那一刻起,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的命运已经注定。
果然不出曹真所料,这次果然不走祁山,改道走散,包围陈仓。
考虑攻城代价比较大,于是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出马游说郝昭,郝昭知道对方无事不登三宝殿,因此,也没有邀请这位老乡入城叙旧,而是站在城墙上和他对话。
靳祥刚说出来意,对方就回应道,你们来攻城就是了,我绝对会投降的。
也不要怪郝昭坚定,前面我说过,曹魏将领带兵,家属是要留在后方当人质的,如果表现不好,家属也得跟着遭殃。这招虽然很缺德,但却很有效,从某种角度上说,曹魏的将领投降少、战斗力强,就是这么来的。
郝昭不降,但诸葛亮很有诚意地派靳详再次出马,做最后的努力。
你们的人马不是我们的对手,就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啦。
但郝昭同志的思想实在非常顽固,他直接放话,刀剑无情,放马过来就是了。
只好进攻了。
为了这次进攻,诸葛亮也做了精心准备,他先搬出了两样自己的进攻性武器:云梯、冲车。云梯我们都知道,而冲车冲车,顾名思义,主要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武器,外面包着一层铁甲,类似于现在装甲车。
郝昭似乎是早有准备,他便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滚下来,非死即伤;对冲车,他也很有办法,用绳绑着石磨,从城墙上推下来,将冲车砸毁。
前两招宣告失灵,更困难的是陈仓城外还有一条护城河,要想投入大批部队攻城,只有先把护城河给填满了。
面对如此困难,诸葛亮也没有气馁,因为他还有第三样进攻武器——井阑。.它是一种高十多米以上的装甲武器,用来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同时掩护并保护自己的士兵攻城。
但这次诸葛亮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
这个郝昭不愧是防守专家,他建起了更高的内墙,井阑放箭够不着,而魏军却可以居高临下接续放箭阻止蜀军行动。
万般无奈之下诸葛亮想到了从地下发展——挖地道,比方说袁绍对公孙瓒就就是使用的那一招。但郝昭比公孙瓒聪明多了,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而诸葛亮似乎没有袁绍的好运,地道全部被破解。
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需要说明一点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史书为了歌颂曹魏士兵的英勇善战,说郝昭手下只有一千余人,我认为是不大靠谱的。要知道曹真同志在事先就判断诸葛亮一定会进攻陈仓的情况下,一定会给陈仓加派人手的,区区一千人,除非他们个个是机器人,否则,能不能守住陈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诸葛亮围困陈仓的消息传来,曹真派费耀赶来增援,魏明帝也很担心前线的战事,于是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
在践行酒席上,魏明帝很关心问张郃,假如你晚到一步,诸葛亮有没有可能拿下陈仓啊?
张郃知道诸葛亮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后勤。对,就是缺粮,而且根据诸葛亮写给其兄诸葛瑾的信看,诸葛亮这次包围是走的绝壁小道,道路难行,运粮也非常困难,诸葛亮有数万大军,这么多人的吃喝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诸葛亮只能速战速决,是不可能大持久战、消耗战的。
于是张郃搬起指头掐算了一下,等我到时,诸葛亮已经撤军(比臣到,亮已走矣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为让领导放心,张郃还是马不停蹄地前往增援。
果然不出张郃所料,诸葛亮攻打陈仓20多天后,粮草供应开始出现问题,得知曹魏援军快到,他只好下令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蜀军诛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这也是第二次北伐的唯一战果,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能拿下陈仓,实行自己的战略意图,第二次北伐也是一次失败的战役。
但诸葛亮是不怎么认失败的人,到第二年(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主力军向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这次战果辉煌,让蜀汉的军民大受鼓舞,远在成都的刘禅很兴奋,立即下令让诸葛亮官复原职。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也就是这一年,一直低调示人的孙权突然高调起来,他在武昌(今湖北鄂州鄂城)正式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史称东吴大帝,从此吴王孙权就变成了皇帝孙权。
辛苦打拼那么多年,谁也想过把皇帝瘾啊。
反正已经和曹魏彻底闹掰了,就不存在什么心理负担,随便按自己的心愿行事就是了。
领导高升一步,大家都很高兴,歌功颂德的话是免不了的了,当吴国的元老,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正想美言几句时,不料孙权却抢先开口了,张公啊,如果我当初听你的话,现在恐怕已经成为叫花子了吧(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赤壁之战时,你不是劝我投降吗?现在如何?
原来,领导是一个爱记仇的人。
张昭一想起这些不光彩的往事,也感到万分惭愧,无地自容,他趴在地上,冷汗淋漓(昭大惭,伏地流汗)。
其实,孙权对他的猜疑早在221年的时候就露出了苗头,孙权当吴王后准备设立丞相一职,论资历、论才干,大家都认为丞相宝座非张昭莫属,但他却意外地落选了。
孙权却叫一个才气、名气都非常一般的担任丞相。虽然此人才能平庸,只要领导用着顺手就行,孙权非常相信他,让他一直干到去世。而张昭虽然有才,但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因此,只好将你边缘化了。
孙邵死后,丞相的位置空缺,又有人建议让张昭担任丞相,但孙权却任命顾雍为丞相,还是没有张昭的份儿。
孙权这才说出了心里话,张昭同志啊,人还是不错,就是脾气太耿直,直来直去的,许多时候让人下不了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