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有人认为前次北伐之所以失利,是由于我们人数不够,因此应该从后方补充兵员。针对这种观点,诸葛亮说,其实我们的部队人数比敌人(诸葛亮的部队肯定多于张郃的五万),为什么不能取胜?还不是由于一些将领(如马谡)的作战能力不行,打仗的关键在于将领。

所以,诸葛亮总结的经验是,一,要训练好士兵,毕竟魏国以骑兵为主,单兵素质很高,自己训练搞不好,那仗没法打;蜀汉也有自己的精锐部队叫虎步兵,姜维投奔后,诸葛亮就特意写信让留守成都的张裔、蒋琬等人加紧训练五六千人的虎步兵(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第二奖罚分明,鼓舞士气;凡是有功劳的,都要奖励,有错误的,都要处分。打仗都很辛苦,大家追求也就是一个公平,做到了奖罚分明,大家自然口服心服。

现在盟友取胜了,西边空虚,诸葛亮又开始酝酿北伐了。

和前次不同的是,对这次军事行动持怀疑态度的人很多(群臣多以为疑)。

也难怪,打仗一年不到,又要打仗,谁也无法理解。更要紧的是前次是打败仗,大家心有余悸。如果打胜仗,看谁敢发杂音!

诸葛亮觉得形势很有利,而反对派觉得很悲观。反对派的主要观点是,北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浪费国力不说,还不容易见成效,因此还是等等看吧,实在要打仗,也得等一段时间,外界的形势好转,可以派兵试一试。

毫无疑问,国内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必须予以驳斥,否则北伐工作实在难以开展。

于是诸葛亮向又后主上了一道《出师表》,后人又称为《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如果一直不出征,那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魏就一天天强大,最后被他吞并;战争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不能因为有风险,不能因为比敌人弱小,就束手束脚,不敢行动,即使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方也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蜀汉才一个州,国力弱小,而曹魏拥有10个州(按东汉十四个州计算),他们的发展速度、规模依然远远大于蜀汉,这样僵持下去的结果依然是被它吃掉。诸葛亮的第三个观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人才开始凋零,越往后,讲损失三分之二,到时候如何御敌(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当然对《后出师表》的真伪,从古至今争论很多,有人认为不是诸葛亮所做:诸葛亮的《后表》显得比较悲观,而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中还有一个硬伤,如“自臣到汉中……然丧赵……”写后出师表时是公元228年,实际上《三国志》说赵云过世于建兴七年,229年。

但我认为,此表虽然有瑕疵,但不应该是伪作。首先诸根据《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葛亮的侄儿应该听说过此表,“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从这句话分析,此表不应该指豪情满怀的《前出师表》,而是《后出师表》。

第一次上表诸葛亮豪情满怀,很乐观,但打败仗后,估计朝廷上下谁也不敢轻易乐观了,包括诸葛亮本人也是如此。因此《后出师表》显得悲壮一些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要紧的是,表中所说怀疑者的观点,是存在的,而诸葛亮据理力争反驳也是他内心真实写照,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其实就是诸葛亮的精神。

不能说希望不大就不北伐,决不能不能坐以待毙,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其实就是诸葛亮的思想。

到底该不该北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这个观点其实是见仁见智的。

要么保存国力,要么积极北伐,保存国力,蜀汉可能灭亡;积极北伐,可能会劳民伤财,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诸葛亮的对蜀汉来讲,没有第三条路,哪一条路能够走通,至今依然无解。

而诸葛亮是有大局观的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就是他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精神写照。

有人说,诸葛亮是为一己之私,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搞垮了国家;当然,打仗劳民伤财那是肯定的。首先反驳一点,某些人说诸葛亮是凭一己之私北伐,基本上是以小人之腹赌君子心,实在让人贻笑大方。

而蜀汉的确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打仗,蜀汉人才会逐渐凋零,最终可能被魏国吞并;如果打仗,胜算不大,毕竟魏国的块头太大。更何况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假,是一位军事家也不假,但他并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北伐基本上不是奇谋,所以行动很容易被对手猜中,对手很容易采取针对性措施,由于曹魏力量强大,一旦有准备措施,弱小的蜀汉很难占什么便宜,这也是北伐无功而返的原因之一。

杰出的军事家总是奇谋迭出的。

我始终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需出现一流的军事家。

毋庸讳言,纵观整个三国,人才辈出,产生了不少的军事家,但却没有超一流的军事家,曹操一开始所向披靡,倒有一流军事家的范儿,但赤壁之战英名毁于一旦。

因此几个水平大体相当的人,折腾来,折腾去,谁也吃不掉谁,所以三足鼎立了。

诸葛亮旗帜鲜明地驳斥反对派的观点,然后阐明自己立场,接下来就该把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了,就两个字——北伐!

诸葛亮准备北伐,但他面临的对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第一是张郃;第二次,他的对手其实是曹真。

曹真(?-231),字子丹,曹操的老乡,他的身份和一直是个迷,有人说他本身姓曹,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的父亲曹邵为曹操招募兵马,被为豫州牧黄琬所杀害,曹操于是收养丧父的曹真。但另外一种说法就比较曲折了,据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曹真不姓曹,而是姓秦,他父亲叫秦邵(字伯南)与曹操多年的好朋友。兴平末年,袁术部曲与曹操在豫州交战,曹操一次外出时侦察时,恰遇袁术部队追杀。曹操的身边人少,对方人多,情况万分危急。幸亏曹真的父亲挺身而出冒充曹操,引开了敌人,才使曹操遇难成祥;而秦邵同志却因此光荣牺牲,于是曹操收养曹真,让他改姓曹。

事实上,曹操一直没有把曹真当外人。

让曹真和曹丕住在一起,进行重点培养。有一次曹真打猎,遇到老虎,曹真转身射虎,老虎应声倒下,曹操发现曹真的勇敢,于是让他统领虎豹骑,征讨灵丘,获胜,被封为灵寿亭侯。

在演义的虚构中,曹真也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被诸葛亮的一封信羞辱为“无学之辈“,曹真同志看信后,当天晚上便气绝身亡。

事实上,曹真不仅有勇力,还颇有军事才干:看看他以下的表现就明白了:215年 刘备派遣将进军下辩,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带兵击破刘备的别将,升为中坚将军。219年镇守汉中的夏侯渊阵亡后,曹操想到的接任人选是曹真,事实上曹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他汉中的征蜀护军,指挥徐晃等在阳平击破刘备的部将高翔。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