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出祁山

毫无疑问,魏国现在最大的对手是蜀汉,是诸葛亮,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这也不奇怪,自打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国力大为削弱,领导人也死了,这种情况下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主动进攻。

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以表明志,表达了他与魏国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

积极准备北伐中原,这并不是诸葛亮心血来潮,而是诸葛亮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首先经过五年的大发展,蜀汉的综合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而最不安定的南中地区终于得以平定;而外部环境也不错,和孙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内部、外部的问题都搞定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出兵的问题了。

以前的诸葛亮计划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夹击,但荆州已经属于孙权,这个两路出兵的计划已经彻底落空。

不能两路,一路出兵也可以。

现在诸葛亮明白蜀汉的实力,他也无心和孙权争夺荆州,他只希望东吴和蜀汉精诚团结,一致对外。

一个在西边进攻,一个在东边配合,有朝一日拿下魏国的地盘,咱们平分。

也算是互利合作了,

事实上,孙权是明白人,曹叡继位后,孙权就从没有三心二意过,继位那年就出兵表示祝贺,实在非常够义气。

当然,诸葛亮想出兵,有人会不高兴的,因为在魏国还有许多人惦记着他这位蜀汉的丞相。

他们想搞统战。

其实在刘备死后不久,魏国的大臣就开始惦记诸葛亮了。在他们眼里,蜀国老板都气死了,正是诱降蜀国的大好机会,而当家人诸葛亮更是公关的重点。

于是魏国王朗、陈群、华歆等元老纷纷给诸葛亮写信,要他和刘禅等人认清形式,及早归降,以换取富贵。

面对敌人的政治攻势,诸葛亮非常生气,223年,他也写了一篇《正议》的文章,作为给他们的答复。

文章不长,但有理有据,酣畅淋漓,对敌人的投降建议,给予了有力的驳斥。

诸葛亮是什么人,怎么可能被劝降!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祁山,曹叡派他今儿和曹真、郭淮等人一起带兵抵御诸葛亮。对阵时,诸葛亮请王朗出来答话,然后将满腔的怒火化作投枪和匕首,将王朗骂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最后可伶的王朗大叫一声,悲惨地撞死与马下。

这当然是小说家的虚构之言了。实际上王朗并没有和曹真一道出征,当然也无法与诸葛亮“幸会”了,更没有机会享受诸葛亮滔滔不绝般的语言艺术了。诸葛亮一出祁山是228年春,而王朗死于228年11月。

227年,诸葛亮带十万大军出征,抵到阳平关。

曹叡得知诸葛亮打算大举北伐的消息,吃惊不小。

魏国虽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但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敌人还是显得非常吃力,因此魏国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具体说是把军事重点放在东吴,对吴国采取攻势,对蜀汉采取守势。

魏国上下一致认为,蜀汉没啥国力,折腾不出多大动静,因此实在不必担心。但不必担心的地方,偏偏闹出动静来了,魏国上下自然深感惊讶。

虽然吃惊不小,但魏明帝曹叡很快就稳定了情绪,他打算,诸葛亮进攻之前,自己先发制人!

但散骑常侍孙资反对用兵进攻,因为汉中一带地势险要,进攻需要很多兵力,而且能够取胜。

诸葛亮北伐之前,他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的,比方说把驻守永安的李严调到江州,比方说留蒋琬、张裔等人留守丞相府等等。

最重要的一着,是诸葛亮还拉拢一支生力军——新城郡太守孟达。

孟达自从投降魏国后,深得曹丕信任,而且他还在魏国结交了不少朋友,比方说尚书令桓阶、比方说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但自从曹丕过世后,日子就不行了,桓阶、夏侯尚等人先后死了,

信任他的人和他信任的人全部都归西了,孟达突然感到,自己真的很孤独。

他觉得,自己今后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事实也是如此,朋友没了,对头却不少,比如魏兴太守申仪就时常在背后告他的黑状。想到朝廷没几个人帮人说话了,孟达心里更加没有安全感。

无奈之下,他想到自己此前的东家——蜀汉。

而不知怎的,诸葛亮也及时得知了孟达同志的心里变化,孟达写信。

一开始是叙旧,接下来就开始有点暧昧了,无非是你在魏国过得怎么样啊,如果不如意,可以转会过来嘛,我们这边还是很欢迎你的呀等等。

其实诸葛亮是瞧不起孟达这样的人,反复无常,简直就是卑鄙小人。但孟达属于人品有问题,但这人驻守新城郡,如果倒戈一击,对北伐还有作用。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不是迂夫子,他处理问题很务实,凡是可以为我所用的,都得利用起来。

除了自己写信,李严也给孟达写信,“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过来吧,我们一起干。

正副领导都给孟达来信,久而久之,孟达同志有点动心了。

但危机随之而来,还是那个可恶的申仪,鼻子比狗还灵,他向朝廷举报了孟达的反常举动。

阴谋曝光成阳谋就不好玩了。

孟达心里更加惊慌。他打算豁出去,赌一把。

但227年,曹叡已经任命司马懿坐镇宛城,全面负责荆州、豫州的军事行动(都督荆州豫州军事),也就是说,孟达的上级是司马懿,对手也是司马懿。

司马懿得知孟达即将叛乱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为了不打草惊蛇,他特意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你在新城的工作成绩是巨大的,朝廷是满意的,希望你再接再厉,为巩固国家边防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来领导还是相信我的呀。

孟达原本计划立即起兵,现在他内心又有点纠结了。诸葛亮曾经提醒他要小心谨慎,他给诸葛亮写信表示,你放心,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里一千六百里,司马懿要想动我,先必需到洛阳请示,返回后才能来新城,这么 折腾下去,至少一个月时间,那时候,我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再说,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出征,他派其他人来,我根本不怕。

信任你个屁!

稳住孟达后,许多将士表示应该观察一下孟达的反应再说,但司马懿表示,孟达反复无常,现在正是利用他犹豫不决的时机,予以铲除。

228年正月,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新城郡,只用了8天时间。

孟达只能仓促应战,虽然他好歹也是打过一些仗的,但和司马懿根本就不是同一级别,再加上自己是叛军,不得人心,因此16天后,城池被攻破,孟达被诛杀。

最喜剧的要数申仪,他也不是什么好鸟,他长期扎根魏兴郡,再加上告密有功,自己也有点飘飘然了,他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用皇帝的名义随意任命手下官员。

司马懿得知情报,不动声色地召见他,说是有工作的事情要谈。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