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开始让司马懿作为参谋人员随军,具体考察他的才干。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曹操占领汉中后,他去劝曹操利用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的机会,一鼓作气,收复益州,但曹操反用得陇望蜀的典故,没有采纳。但司马懿能出这么一个主意,曹操对他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从此开始留心观察司马懿。

之后,曹操发现司马懿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不但有雄心大志,而且听说该同志长相很奇特(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所谓的狼顾,就是像狼一样,站着不动,但脖子能往后扭转180度,观察到身后的情况。

莫非这小子有狼子野心?

曹操决定亲自验证一下。

一天,他特意把司马懿召来,让他站着不动,向后看。司马懿同志果然做到了狼顾。

从此,曹操多了一份警觉。

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食槽里吃东西(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

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多疑的人,这下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难道说司马会吃掉曹家?

于是曹操对司马懿的好感荡然无存。

事实上司马懿同志此时还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官员,地位不高,而且外表也看不出任何反动的迹象,因此除了内心加强防范外,曹操也没有对司马懿采取任何措施。

曹操明白,即使司马懿有二心,但在他手里是掀不起多大风浪的,他担心的是自己儿子。

虽说曹丕同志也属于阴险狡诈类型,但由于工作关系,二人走得很近,曹操担心曹丕对司马懿丧失必要的警惕性,从而给曹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业给毁了。

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我看不简单,你一定要多多留意,我担心他终有一天他会干涉到我们曹家的事情啊。

事实证明,曹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但那时曹丕和司马懿正是打得火热的时候,对父亲的好意提醒,曹丕颇有些不以为然,而且每次都帮着司马懿说话,因此,虽然司马懿在老领导眼里印象不佳,但有太子罩着,却一直有惊无险(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司马懿大概也知道老领导对他是放心不下,关照有加,自己内心也非常警惕。

事实上,司马懿此时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但领导老是怀疑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有一条:踏踏实实工作,夹起尾巴做人,争取给大家留一个好印象。

要和曹丕这个官二代搞好关系,就不愁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他十分卖力地为曹丕工作,而且表现十分出色(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有人说司马懿最擅长权谋,也有人说他最擅长军事,但大家都忽略了他的另外一个特长——善于识人。

217年曹丕成功当选魏王太子,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侍从参谋),从此,他和曹丕的关系更加近紧密了。

担任中庶子后不久,司马懿转任丞相司马,他对曹操进言,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恐怕禁不住考验,都不应驻守边防,但曹操未予重视,关羽力擒庞德后,二人果然反叛,齐刷刷地投向了蜀汉的怀抱。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但司马懿和蒋济都劝他,不要那么紧张,只要联合孙权,不愁扳不倒关羽。曹操依计策而行,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解了襄樊之围不说,还彻底地瓦解了孙刘联盟,也粉碎了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益州、荆州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

襄樊战役虽然结束了,但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寇贼,想把他们牵走,免得他们受敌人的蛊惑,但司马懿认为:关羽已经彻底没戏了,荆州一线基本无忧,因此用不着劳师动众地搞什么移民搬迁。

可以说襄樊战役,曹魏虽然战术上收获不多,但战略上却是大赢家。而这件事上曹魏最具战略眼光的,就要数司马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上表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时称帝。

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看穿了孙权的把戏:这个孙权,是想把我放到火炉子是烧烤啊(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想做周文王。

但内部也有许多人劝曹操与时俱进,在皇帝的位置上勇敢地走一回。其中包括陈群、桓阶等人。

我做不做皇帝是一码事,你们表态如何又是一码事,表态不好的,肯定没有善终,比如荀彧。司马懿这么聪明的人,肯定是暗中有所表示的,不然他不会安然无恙地在太子手下工作那么久,不然,曹操早就把他和谐掉了。

在曹操手下,虽然司马懿同志还是尽心尽力地工作,但由于他形象不佳(狼顾),外加曹操的那个梦,所以司马懿同志的进步不是很快。

直到公元220,老一代领导人曹操不幸去世,司马懿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曹操过世,司马懿被委以重任,负责治丧这一摊子事情。这相当于是向外界表明这样一种信息:司马仲达,是我曹丕的心腹爱将!

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许多人估计孙权同志是打襄阳的主意来了,而樊城、襄阳缺乏粮,怕是守不住了,因此他们建议放弃二城,实行收缩防御,把曹仁调回驻宛城。

但司马懿却认为,襄阳是曹魏的战略支撑点,是不能轻言放弃的;更何况孙权擒杀关羽已经得罪了刘备,他只能选择和魏国团结合作,怎么敢攻打魏国。

但曹丕毕竟经验要少一些,看孙权带大部队,心里直发毛,因此也没听司马懿的建议,命曹仁一把火烧毁二城。

但事实上孙权没来襄阳,曹丕烧了自己的城市,也有些懊悔。

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220年,曹丕正式称帝,他可比他老子曹操大方多了,他让司马懿担任御史中丞,不久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这些都是要职啊。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和东吴翻脸,两次伐吴,自己坐镇前方,后方必需留一个可靠的人。

曹丕想到了老成持重的司马懿。

于是他让司马懿同志镇守许都,同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到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更是给他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职务:提拔他为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如此大礼,让没有战功的司马懿大感意外,他连忙谦让,但曹丕对他实在很信任:我这个皇帝呀,日理万机的,忙得很,因此给你要职,是给你加压,要你为我分忧的(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这一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还是让司马懿留守后方。这个留守的担子可不轻,一要负责前方的粮草供应,还要处理好后方的大小事务(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临行,曹丕下诏书给司马懿,终于说出了掏心窝子的:“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再次进一步明说说:“仲达同志啊,我可没把你当外人,我去东方,你就应该负责好西面的事情,我去西面,你就应该负责好东面的事情(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曹丕精心设计了一套由两个曹家帮的,外加两个外姓心腹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曹丕无疑是熟读历史的,他明白曹魏是靠宗室力量起家的,因此托孤力量不可缺了他们;而宗室的力量过于强大,对皇权又会构成威胁,因此还需要另外找几个心腹大臣来,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曹家的江山才能万年永固。

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搞个四人智囊团组合组合,因为曹丕明白,自己死后曹魏面临的形式会更加复杂的,他怕曹叡搞不定。

事实也是如此,一向头脑非常冷静的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的消息后,也不淡定了,他想来个趁火打劫,赚一笔外快。

从赤壁之战到襄樊战役,到夷陵之战,孙权的算盘一直都拨得很精的,没利润的事情他基本不做。

当然,金算盘也有失手的时候。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