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袭司马懿府邸,和往常一样,他看到的依然是那位病人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
呵呵,病得不轻啊。看我的。
使者掏出针,在司马懿同志身上,开始了残酷的医学验。
但司马懿同志不愧是久经考验的好汉,三国时代第一影帝,他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臻入化境。
面对钻心的疼痛,年轻的司马懿同志一动不动,毫无反应(帝坚卧不动)!
随便你怎么扎我,反正老子已经炼成了忍着神功,就像死人一样!
坚卧不动,坚卧不动,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那需要多么坚强的神经,多么顽强的精神,多么坚韧的毅力啊。
服了,真的服了!
如果面对此情此景还不相信,那不是司马懿有问题,就是自己有问题——而且自己的眼睛、脑子全部有问题!
亲自进行医学验证的使者,终于给出了权威的鉴定:司马懿同志的确有病,而且病入膏肓,不适合工作!千真万确。
当然,关于此情节,史书的原文是如此记载的“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因此我认为所谓的曹操派人“刺”司马懿,不是用针刺,而只是悄悄地去刺探一下,观察一下司马懿同志的病情而已。
司马懿知道曹操会派人来考察的,所以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坚卧不动”。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加靠谱一点。
不管咋样,使者终于走了。
使者走了,司马懿的警惕性却丝毫没有放松,戏还得演下去,他依然得继续装病。此时的司马懿已经结婚,他的老婆叫张春华,年仅十三岁,比较有名。张春华有名,并不是因为她是司马昭、司马师的母亲,而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胆子特大,就敢亲自动手杀人。
此时的司马懿在家继续高卧装病,张春华负责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一天,司马懿让人把家里的藏书拿出去晒一晒。但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下起了暴雨,爱书的司马懿同志顾不得体弱多病,跑出去把书收拾进屋子。
不巧的是,此事恰好被家里唯一的一个丫头看见。
司马懿装病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到位的,全家上下的下人全部以为男主人是真的病号。这下猛地冒出一个动作敏捷、健步如飞的男主人,这不是穿帮了吗?
所以,丫鬟的嘴巴惊讶得半天没合拢。
为了信息安全,年仅13岁的张春华果断动手,把丫头给秘密和谐掉了。
没了丫环的张春华下定决心放下老板娘的架子,艰苦朴素,她亲自烧火做饭(而亲自执爨[cuàn])。
对夫人的血腥行为,司马懿同志更是刮目相看(帝由是重之)。
绝配!正是天生的一对啊。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司马懿同志已经是一位成功人士,他身边又增添了一个柏夫人,这个新来的夫人很漂亮,很受宠,于是司马懿同志见异思迁了,逐渐把发妻张春华打进了冷宫。
一天司马懿真的生病了,张春华前来探视,想借机恢复一下夫妻感情,但司马懿并不是一个记情的人,一看就她就无名火起,接着更是恶语相向:“你这张老脸我看着就烦,跑来干什么(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不仅伤自尊,而且伤感情。
张春华同志是有点个性的,一看司马懿同志如此绝情,更是郁结填胸,开始绝食以示抗议,甚至连自杀的心都有了(后惭恚不食,将自杀)。一看老娘要寻短见,她的两个宝贝儿子司马昭、司马师不干了,他们也跟着母亲一起绝食,以示声援。
如果一家人都饿死,那可闹大了!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下司马懿同志终于让步了,他向夫人说了几句道歉的好话,总算把事情摆平。
当然,以司马懿同志的个性,要想真心认错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果然,他刚从夫人那里出来,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真心话:“这个老婆娘算个屁,我是为我两个好儿子考虑(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说完了司马懿的家事,让我们回过头来。
司马懿装病,很有毅力,很有耐心,一干就是七年;而第二曹操一直很忙,他要和袁绍作战,要和袁绍的儿子开战,要占领北方四州,真的很耗精力。
七年后,一切都搞定了,曹操也如愿以偿地成为汉朝的丞相。
这时,曹操已经提拔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为主簿,而一直看好司马懿的名士崔琰担任丞相西曹掾,主管选拔人才。而曹操帐下的首席谋主荀彧,他也时不时提到司马懿,对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
荀彧推荐的人才,曹操向来都非常重视的。
自然而然地,曹操再次想起司马懿同志来了。
其实,曹操一直不大相信司马懿真的病了,尽管使者的鉴定报告言之凿凿。
这个老病号,七年了,要死没死,要好没好,搞什么名堂。
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征召司马懿当文学掾,而且特意对使者强调,不管他愿不愿意,必需服从组织安排,如果再玩深沉,那就抓起来(若复盘桓,便收之)!
要坐牢,要掉脑袋的事情,这次再也开不得玩笑了。
把戏被戳穿了,那就上路把。
司马懿很识相,曹操很高兴,给的第一个职务是文学掾。文学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有人说是东汉时期的学官演变而来,主抓教育,也兼管礼仪;另一种则说是曹操所因人设职,“曹操为魏王,设文学掾以教世子”,《通典》卷三十谓“魏武置太子文学”。后来司马懿 还分别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事实上,司马懿同志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可不简单,考虑到司马懿同志学问好,曹操特意让他和太子交往,带着太子历练成长。
当时曹丕和曹植为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个人打得火热,号称四友,积极为曹丕出谋划策。
一句话,司马懿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太子党。
对这一点,曹操想来应该是很清楚的,但事到如今,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有个优秀的人才辅佐曹丕,总比杨修之流无用的书生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