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你不服气,那就给你一次机会。

诸葛亮呵呵笑了,下令释放孟获。

说给一次机会,那是保守估计,其实诸葛亮很大方给了7次机会,前6次,孟获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带兵报仇,然后被捉,然后享受优待,拍拍屁股回家接着造反……

直到第七次,孟获被擒。

诸葛亮还想放他,但孟获自己却觉得不好意思。二来自己是水平就那样了,估计这游戏再玩一百遍还是猫捉老鼠,不会变成老鼠捉猫,命运都一样,不会出现奇迹的,反倒是自己的家底会是越输越少。

还是老鼠爱上猫好一些。

他不想走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终于服了。

这次是真心投降。

话说李恢进军建宁(刘备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却不像诸葛亮那么顺利,各地的叛军把李恢的部队包围在昆明。

敌众我寡,李恢也准备投降了——诈降。

要想要对方相信,最好的办法就利用自己本地人的特殊身份大打亲情牌。

很快李恢给叛军透露:大家不要太较真,官兵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我们这些本地士兵会选择留下来与大家共同发展。

李恢家族的信誉很好,当时又没有测谎仪,因此也没有人相信他会说假话。

后来事实证明,这世上的厚道人是很少的,李恢率抓住对方松懈的空档,风卷残云般地追赶叛军,最后与诸葛亮的大军连成一气。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孟获是带头大哥,是部落首领,其他人都听他的,因此他一归顺,南中其他人自然也就不闹事了。

战事算是结束了,可收尾工作还得做。

失落了。

有人认为既然我们胜利了,就应该多派点自己的干部,加强管理管理,免得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哪天不高兴了,又揭竿而起。

说白了,就是用自己人放心。

这当然是短视行为,要知道少数民族兄弟以前杀过那么多朝廷官员,心里一直在打鼓,你现在留下官员,就得留下军队,实际上是留下了不安定因素,万一哪天擦枪走火,以前的工作算是白干了。

还是领导目光远大些,最后诸葛亮果断决定,充分信任他们,从民族兄弟内部网罗人才,放手让他们自己人搞管理,只要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

这有点类似于区域自治,朝廷省心,人家放心,国家还可以收点土特产,实在省事。

当然,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网罗的人才,其实还是那些蛮夷豪族,诸葛亮通本地豪族来控制南中,实在高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南征政策基本是成功的,在他有生之年,那些少数民族兄弟基本是讲民族团结的。

这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这件事记载在正统史料《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但也专家认为此事比较可疑:比方说黄承宗先生经过考证就指出,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225年3月,5月渡过金沙江(泸水),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而七擒孟获的地点,分布于云南的广大地区, 山路崎岖,主要步兵的脚丫子行走,就是徒步参观也得好几个月,何况还要打几仗,因此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时间,怎么打仗呢?

最后他得出结论:“七擒七纵”的故事虽然精彩,但纯属虚构。

当然,此事的真假实在不好说,我的看法是,诸葛亮南征是真的,和孟获同志交手也是真的,只不过是次数多少的问题,孟获同志被诸葛亮打败,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且走投无路,自愿投降也是可能的。

这个观点的确很新颖,也很胆大,但胆子的观点不止一个。

除了质疑作战次数的,也有质疑作战效果的。

有人根据《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认为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史书是如何记载的呢: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是说: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叟夷多次造反。杀死太守龚禄、焦璜,以后的太守不敢在郡内居住,只能住在离郡八百里的安定县,越巂郡名存实亡。

除了南中的蛮族造反,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也不甘寂寞,比方说建兴九年(231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

一句话,这种民族政策似乎是不怎么成功的。

我不是亮黑,但我也比较认可质疑派的观点。

其实想想也应该明白,少数民族兄弟穷慌了才闹事,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南中大开发,人还是那拨人,管理者还是那些管理者,除非你大把往里撒钱扶贫,南中的情况能好到哪里去。

记住,诸葛亮打仗需要很多钱的,他也是要向闹事的人收税的。

因此,从根本是来说,要南中完全安定不现实。

好在诸葛亮的要求很简单,南中粗略安定就可以了,只要不影响我北伐中原就可以了。

这就是诸葛亮的南中战略思路,至于对错,见仁见智吧。

攘外必先安内,内部安定了,接下来该向外部发展了。

但诸葛亮安抚了南中,并没有急于进兵,他继续治理自己的国家。

他在等待时机,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个时机,就是国力的逐步强盛,这个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强调,诸葛亮心目中的汉室,是文景之治繁荣的汉朝,是光武中兴以来强盛的汉室,而并非汉桓帝、汉灵帝手里腐败不堪的汉朝。

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喜欢冲动的人,从白帝城托孤到北伐中原,恰好是5年计划。

这五年,蜀汉的国力大大增强。

这五年,诸葛亮的信心更足了。

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成熟了。

他真的能如愿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