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平定南中

礼尚往来,于是孙权也派出张温前往蜀汉回访。

张温,也是东吴名人,他的家世是十分了得的,出生于吴军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家(吴郡四大家族指顾、陆、朱、张四家人),非常牛,别的不说,顺便点出几个几个代表你就清楚了:陆逊,吴国的丞相、上大将军,是陆家的好榜样;陆家不错,顾家业不赖,顾家的好儿子顾雍当上了吴国的丞相,你说能与吴家、陆家相提并论的张家势力能弱到哪里去?

张温家庭出身好,外加上本人品行好(温少脩节操),人也长得很帅(容貌奇伟),这样的人不红都没天理。

由于张温的父亲张允也是大名人,曾经在孙权手下当过东曹掾(之后去世了),因此孙权也知道了张温同志的大名,但他不知道这人的真实水平如何,于是他问,这个张温,可以和谁相比啊?

这是决定张温命运的一次问话,可能是张温的家世、名气起作用了,一些朝廷重臣都趁机为他说话。

大司农(农业财政部长)刘基回答,可以和全面发展的勇将全琮(孙权女婿)相比。

好家伙,还没表现呢,就把他包装成能文能武包打天下的奇才了。

夸人无极限,其实这都还不算最狠的,同为张温老乡的礼仪部长顾雍说得更绝,依我看,张温这世上没人可比(太常顾雍以为温当今无辈)。

如此奇葩,怎么能让他埋没呢。

于是爱才的孙权特意召见了张温前来,他要亲自面试。

应该说张温同志的确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面对政府领导人,毫不怯场,应答提问,更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周围的大臣听得津津有味,连主考官孙权也肃然起敬(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

面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来后,东吴元老张昭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老夫该向你致意了,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吧(老夫托意,君宜明之)。

恭喜你,年轻人,前途无量啊。

果然,不久之后张温就当上了议郎、选曹尚书,之后更是当上了太子太傅!

办外交,就是用嘴巴捞实惠,因此要派嘴才好,形象气质佳,沟通能力强的人去,而张温就是不错的人选。

临行前,孙权对张温说,本来舍不得派你去那么远的地方,但我担心诸葛亮对于我们与魏国交往的事情不能释怀,因此,还得辛苦你跑一趟。

应该说,孙权同志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诸葛亮是讲实际的,他不在乎孙权过去做什么,只在乎孙权现在和将来要做什么,只要大家能够重修旧好,一切都好说。

张温的回访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光荣完成任务的张温要回去了,于是好客的诸葛亮特别准备酒席为这个和平使者践行。

该到的人都到齐了,就缺一位——秦宓。

因为激烈反对刘备东征,还被关了禁闭,后来领导气顺之后才放出。

对于从政的人而言,进监狱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总结,而对秦宓这位反战人士而言,短暂进监狱的历史却是一种晋升的资本——因为诸葛亮很欣赏他。

诸葛亮主政后,把他由从事祭酒提拔为益州的三把手——别驾,不久又封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秦宓没有来,诸葛亮也没有下令开席,却多次派人去催。

张温有点好奇了,什么人那么大牌,值得诸葛亮亲自关心?

秦宓,蜀汉的学士。

名人的缺点就是自视清高,张温在东吴的名气比较大,他想见识一下这个蜀汉的名人到底什么水平,于是秦宓赶来后,他索性直接对秦宓发出挑衅性的提问,你有学识吗?

秦宓不慌不忙地回答,在蜀地,屁大孩子都读书有学识,何况是我。

张温接着问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

“天有头乎?”

这个问题是无厘头,除非脑筋急转弯,负责不好回答,

但秦宓却不假思索地回答:

“有啊(有之)。”

张温步步紧逼:

“在哪里啊(在何方也)?”

“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天有耳乎?”

“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对方见招拆招,对答如流,张温还是有点不服气,他又发问:“天有足乎?”

秦宓愈战愈勇:

“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

面对几个刁钻的问题,秦宓能够引经据典、见招拆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看来他确是一个辩论天才,如果他出版一部脑筋急转弯方面的书,肯定畅销。

但张温是孙权都很佩服的名流,一向居高临下习惯了,他是不服输的,于是他继续发问:

“天有姓乎?”

“有。”

“何姓?”

“姓刘。”

张温故作不解:“何以知之?”

秦宓回答:“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秦宓的回答还有一层意思,我们皇帝刘备才是正统的天子,你们孙权算什么,不入流的。

一语双关,绝了。

张温当然不能输掉国家的颜面,于是他反击道:“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吗(日生於东乎)?”

那意思很明白,东吴才是正统!

没想到这也难不倒秦宓,他轻轻吐出一句:

“虽生于东而没於西。”

完嘴皮子功夫,你还不是对手!

虽然有点小插曲,但张温的访问还是非常成功的,蜀汉上下对他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非常敬重的,包括诸葛亮都很欣赏这位东吴的名人,而张温也非常厚道,回到东吴后,不停地夸赞蜀汉政治如何清明,社会如何和谐,人民生活如何幸福,听得孙权怒火中烧,你到底是哪一部分,你的政治立场到哪里去了,你到底是为谁说话(后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

从此,孙权对张温的看法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张温危险了。

领导打算整一个人,机会总是不难找,而且随时可寻。

不久,东吴发生一件官场大案,孙权在处理案子的同时,高瞻远瞩,把张温也牵连进去,打入大牢,最后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

原来张温曾经推荐同郡的一个叫暨艳的人为选曹尚书,主管三署的人事考察。

一般说来,朝廷官员端的都是金饭碗,只要不犯路线错误,没人考察你。而有个几个部门除外——三署,五官中郎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暑,这三个部门工作的都是郎官,也就是见习干部,平时在朝廷里办差,考察合格后,外放出去做官。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