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相当于是军队的总监军、总政委,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当时的中护军是赵云,管辖成都的禁军,李严所能管辖的也就是刘备留在白帝城的禁军,而所谓的统内外军事,其实就是让他管理白帝城内外的军队,一句话,他是权力相当有限。
职务封赏是虚的,而刘备让他留在白帝城,实际上就是让他扎根边疆搞建设,至于成都那边的事情,你就少操心,交给诸葛亮办好了(当然,他也管不了)。
看来,刘备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嫡系。
刘禅继位,丞相的权力更大了,而李严同志这个总监军就被无情边缘化了。
李严(?-234),字正方,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早年效力于荆州牧刘表手下,曹操南征荆州时,李严担任秭归县令,之后进入蜀地,投奔刘璋帐下,被任命为成都县令,因为办事能力强,政绩突出,而在官场中人气很旺。刘备入蜀后,阵前反水,光荣加入蜀汉军团。
李严其实是一个比较有本事的人,除了懂政务,他也懂军事——他会打仗,比方说公元218年蜀地的高胜、马秦等带领数万人造反,李严同志奉命镇压,他只用区区五千人就摆平了叛军的的数万大军。不久后,越巂郡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形势告急,李严带兵击败高定,于是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一句话,李严同志是有水平的,就连对人要求甚严的诸葛亮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处理事务像流水般迅速而又条理,决定重大事项的取舍时毫不犹豫,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啊(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
事实上,李严和诸葛亮一开始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
223年,李严受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226封李严为前将军,230年封李严为骠骑将军。
稳步高升,诸葛亮的确够意思。
但他终究被废了,被称赞他欣赏他的人废了,成为一个很悲催的人物。
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很够意思,而李严却很不够意思。
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甚至有人把这笔帐算到诸葛亮头上,说没有民主意识,是独裁者,实在可恶。
在我看来,诸葛亮虽然爱权,但却是一个胸怀宽广他约官职,修法制,赏罚分明。如果你是一心为国的话,和诸葛亮同志的关系是极好相处,可偏偏李严同志不是这样的人。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实在太多了。
首先他是为人孤傲,和同事的关系一塌糊涂,比方说他在任犍为太守期间,就大兴土木,搞所谓的旧城改造工程,虽然出了不少成效(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但穷地方搞面子工程,往往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更何况,李严同志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因此遭到郡功曹杨洪的坚决反对。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严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刺头,他索性把杨洪赶回州里。
226年,因为诸葛亮准备北伐,后方需要人统筹,于是李严把防务移交给护军陈到,驻扎江州。
上任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杠上了,王冲知道李严性格霸道,一手遮天,自己早晚得穿小鞋,直接远走高飞叛逃魏国。这当然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李严一个领导责任肯定是跑不脱的,但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并没有追究。
其实和同事关系难处倒也罢了,最多说你不善于沟通,没有亲和力,但李严同志的第二个缺点就严重了——自私。
虽然江州还是远离权力的中心,但在地方上工作有地方上的好处,比方说自由。
江州山高皇帝远,诸葛亮鞭长莫及,自己就是土皇帝,想干啥就干啥,没人管你。
而江州、永安等地军政事务都是李严说了算。
李严进驻江州后,在那里筑起了一座大城(史称李严大城),而且企图凿山开洞,把嘉陵江和长江连接起来,做大城的护城河。
修这座大城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推进江州的城市化进城,与国际接轨,而是隐藏着他个人的目的——以实际行动和朝廷叫板。
227年,诸葛亮要李严这个副手拿出实际行动支持自己北伐,派他镇守汉中,但李严一想到诸葛亮在成都呼风唤雨,心里就来气,他不但不服从工作分配,反而希望在从益州划五个郡成立一个巴州,搞自治。
手也伸得太长了吧。
国家要求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你却打一国两制的主意,成何体统。
原则问题,当然不能容忍(丞相诸葛亮不许)。
相当于是打了一耳光,一般人挨耳光有两种反应,一是认错,二是恼羞成怒。
而李严属于后者。
当然,要说李严同志浑身上下没有闪光点也是不对的,其实他的优点还很突出的——很会体贴人,很会关心人。
他关心的对象是他的上司诸葛亮同志。
考虑到诸葛亮同志劳苦功高,当丞相的职务实在是太小了,于是“善解人意”的李严同志特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劝他加九锡,进爵称王(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是什么,我已经说过了,九种高档享受礼仪,吃的、穿的、用的都和皇帝同一档次,那可是身份的象征,享受这玩意儿,就意味着一个野心家上台,皇帝即将下课。
明显是下套,让诸葛亮往里钻。一旦诸葛亮钻进去后,要么就得满足李严的私欲,给他好处,要么被口水淹死,被人讨伐。
可惜,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绝不是野心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发觉李严图谋不轨后,诸葛亮当即写信给李严,旗帜鲜明予以驳斥:我们相处了那么久,曾经自以为了解你,没想到你却是那样的人!我原本是普通的读书人,被先帝任用,位极人臣,自己感到幸运至极。现在敌人还在,先帝的知遇之恩尚未报答,我岂能有丝毫的非分之想。至于今后消灭了魏国,让当今皇帝还都洛阳,普天同庆,和所有的功臣一起晋升,不要说九种,就是加十锡我也乐于接受啊(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弄巧成拙,闹掰了。
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合格的托孤大臣呢?
其实对李严同志的出格言行,不光是诸葛亮,朝廷的其他高官也有所警觉的,比方说尚书令陈震,是李严的同乡,他出使东吴前,就意味深长地对诸葛亮说出了他自己的担心:“李正方腹中有鳞甲”。
敲打他一下,让他悬崖勒马,或者来个综合执法,让他滚蛋,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