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之重
话说刘备夷陵惨败后,落脚白帝城,他开始反思。
想不通啊。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不通也得想。
这或许是天意,承认现实吧。
莫非是我当皇帝时候没有祭天地?
有可能啊。
刘备想到这里,给留守成都的诸葛亮下旨,让他修建南郊、北郊分别祭祀天地。
除了战术的原因,刘备也想到了战略的失误,看来赵云等人说得对,或许真的不应该和东吴开战。
仗不能再打,但敌对关系也应该适度改善一下了。
写封信,试探一下对方,也好揣摩对方的态度。
想到这里,刘备给孙权去了一封信,内容不详,有人说是求和,我认为试探。
其实刘备一共给东吴写了两封信,除了给东吴最高领导外,还有一封,是给仇敌陆逊的。
按说,刘备给孙权写信就可以了,实在没必要给陆逊写,写给打败自己的克星,那不是自讨没趣吗?
但很要强的刘备偏偏写了一封。
具体说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他对夷陵之战是不怎么服气的,我刘玄德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怎么会败在一个文弱的书生手里?另一方面他面临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222年9月,曹丕几路大军征讨孙权!
形式看来对刘备是很有利的。
孙权,你们不要得意得太早,曹丕来收拾你们了。
因此在白帝城的刘备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兴奋,开始给陆逊写信,他想刺激一下对方的神经。
曹丕已经打过来了,我不久也会卷土重来的,陆逊将军,你受得了吗(贼今已在江、汉,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否)?
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陆逊作为胜利者当然不甘示弱,他立即回信:将军你刚刚打了败仗,就来要求建立关系,怕是伤口还没有愈合吧(但恐军新破,创夷未复,始求通亲)。友情提示您,有多余的时间,最好安心养伤,苦练内功(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如果再冲动一次,送残兵败将过来,恐怕只能白白浪费感情,连小命都保不住啊。
冷嘲热讽,伤自尊了。
而孙权接到刘备的信,没有立即回信。
在他看来,刘备来信就是求和,刚刚和刘备打仗,又要和平,似乎气氛也不对,另一方面,魏吴之间虽然仗打得火热,但也是有联系的。
一边打仗,一边谈判,其乐无穷。
对两个国家,既不可能同时开战,也不可能同时友好,总得选择一个潜在的伙伴。
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很难选择,但孙权不愧是孙权,他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搞定了这些复杂而矛盾的问题——当滑头。一方面与刘备联系,但与曹丕也不断交。
其余的,走着瞧,看着办。
到222年12月,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赶到白帝城,拜会刘备。
人来了,就是好事。
刘备还是很关心他那封信问题,他问使者,吴王为什么不回信?难道他认为我当皇帝不合适吗(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
曹操父子篡夺汉室,你应该兴兵讨伐国贼,不应该匆忙称帝啊,这在群众中舆论很不好,为了顾及政治影响,所以我们大王没有回信。
这当然是外交辞令,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孙权同志已经派人来了,刘备也得适当表态,为此他也派太中大夫宗玮去拜会孙权。
当然要谈睦邻友好还为时过早,但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先走动走动,随时沟通,对大家总是有好处的。
夷陵之战的留给刘备同志心里的阴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刘备同志的龙体是每况愈下。
看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准备交代后事吧。
223年春,感到大事不妙的刘备连忙把诸葛亮等人从成都召来。
他要付以托孤之重。
想来想去,众大臣之中,还是诸葛亮最可靠,能干,且为人谨慎、更关键的是他没有私心。
这一点,相当关键。
于是刘备郑重其事地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假如继位的皇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于是他命令诸葛亮辅佐太子,李严为副手。
给一句很高的评语,然后压一个很重的担子。
对于刘备托孤,现在争议比较大,意见主要分两派,一派认为,这体现了君臣之间彼此的极度信任。 另一派认为刘备惺惺作态,故意来试试诸葛亮。
我们首先要搞懂一个问题,从人性角度来说,这世上,除了极个别圣贤,除了神经病,余下的所有人是而且永远都是自私的动物。皇位向来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如此重要,因此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帝王乐意把皇位让给外人的,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只要自己有儿子,哪怕是白痴、弱智,哪怕他是婴儿!
刘备不是神经病,也不是圣贤,涉及权力、利益问题,还不至于大方到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走这一步的。
所谓万不得已,就是刘备没有儿子,实际上而刘备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
因此,可以肯定,他这句话试探的。
这就看诸葛亮如何回答了。
说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社交也是一门艺术,刘备那么说,诸葛亮的回答有两种:领导,谢谢你信任我,我一定照办,那可是你自己说得的呀。这种,谁也不敢说,说出来就是有野心,诸葛亮头脑清醒,自然不会说。
因此,余下诸葛亮可供选择的答案只有一个。
而聪明的诸葛亮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最正确的回答。
诸葛亮既惊讶,又感动,他流着泪说:“我一定竭尽全力,精忠卫国,死而后已!”
只能这么说了。
当然,无论从诸葛亮的个人修养来讲,还是后来的事实都可以证明,诸葛亮说这句话,也完全是发自内心,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刘备在考验诸葛亮,那是对诸葛亮不信任吗?
不,绝对不是。
其实,我一直强调,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同志出山以来,他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虽然很少让诸葛亮带兵打仗,但却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让刘备在前方打仗无后顾之忧。
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是刘备的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