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也就是说,从军事实力的对比来看,刘备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对刘备的复仇行动,孙权多少还是有点心理准备的,杀人兄弟,吞人地盘,人家不找你算账才怪,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第一反应是求和。

和为贵!

打打杀杀的多不吉利啊。

221年7月,刘备正式出兵,孙权连忙派人求和。

除了派使者,刘备还接到

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强调,陛下,关羽与你的关系亲,还是刘协与你的关系更亲?去去荆州地盘大,还是全国的地盘大?曹魏和东吴虽然都是你的仇敌,但事情有轻重缓急,你应该区别对待啊。

一句话,你要打也先该打魏国啊。

引流祸水,狡猾狡猾的。

说实话,孙权真是搞笑,要求和,也不提任何谈判的条件,像领土怎么划分,责任人怎么处理都不提,精神损失怎么赔偿,补偿金怎么发放都不提,竟然平白无故地就要求人家退兵,刘备不是傻子,他肯定不干,我是刘备我也不干。

得了便宜还卖乖,想得美。

报仇就找孙仲谋,我就认准你了。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比较有本事,是一代名相,而诸葛瑾这位大哥,虽然文武都不突出,但为人小心谨慎、办事中规中矩,也深得领导喜欢,在东吴也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到大将军的高位。

在三国时代,如果我们把那些世家大族做一个排序的话,是非常有趣的,前期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后期要数司马家族,而中期这要数诸葛家族不可: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诸葛瑾是蜀汉的大将军,诸葛瑾的两个儿子,诸葛恪、诸葛融在吴国掌握军队,堂弟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显赫一时。

虽然诸葛瑾的本事很稀松,但在野史上他的地位却很高,据三国志裴松之引注的《吴书》上说,他与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齐名(时人有言:“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的龙当然是指诸葛亮,虎便是指诸葛瑾,堂弟诸葛诞因为身败名裂,只活得一个狗的荣誉称号。

前面介绍过,诸葛瑾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但到他们父亲的那一辈,似乎已经没落了。189年左右,诸葛瑾的母亲章氏去世,不久他父亲又去世了。兄弟几人决定去投奔叔叔诸葛玄。公元195年,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及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同叔父前往豫章,而诸葛瑾却没有去,他和继母一道去了江东。

当时无论是去豫章的诸葛亮还是去江东的诸葛瑾运气都不大好,诸葛玄的太守没干多久就下课了,不久被杀(《献帝春秋》说被杀,《三国志》说病死),诸葛亮再次没了依靠;而去江东的诸葛瑾也是很郁闷,虽然他认识江东的不少名人,但在孙策那里他并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日子过得相当郁闷。

转机出现在5年后,在孙权姊婿弘咨的大力推荐下,他才在孙权那里谋取到一份差事。

由于他有个弟弟诸葛亮在刘备阵营,身份特殊,所以,孙权常常派他一些特殊的差事,跑腿到蜀地办外交。

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孙权派人去要求刘备还荆州的人,是诸葛瑾;215年,孙权派使者去蜀地

洽谈友好合作关系的人,还是诸葛瑾。

要说这个诸葛瑾还真是好样的,虽然和诸葛亮是兄弟,但和诸葛亮见面都只在公众场合,公事公办,谈完事情就走人,也不私下到兄弟府上走动走动,也不聊一点兄弟之情(每奉使至蜀,与其弟亮但公会相见,退无私面),目的就一点——避嫌。

有人说,那说明刘备对诸葛亮不太信任,但在我看来,那基本上属于胡扯,诸葛瑾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异常小心的人,他们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然后告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那就惨了。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法正的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诸葛瑾的到来而改变。

这次诸葛瑾写信,不知道是自作主张,还是孙权授权,反正是没啥效果,正在气头上的刘备哪里听得进去。

诸葛瑾没想到因为自己曾经出使过蜀汉,有个在蜀汉做丞相的弟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因为有些将小报告打到了孙权那里,说他里通外国,形迹可疑。

幸亏陆逊亲自上表为诸葛瑾担保,并请领导变态以正视听,一直多疑的孙权也只好站出来公开辟谣:“孤与子瑜(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221年,孙权把首府从公丨安丨迁到鄂城(湖北鄂州),同时改名为武昌。

刘备气势汹汹,孙权原本打算引流祸水的企图落空了,求和不成,孙权再次把目光投向曹魏帝国。

他明白和蜀汉是早晚有一战的,该来的东西迟早是要来的,此时的孙权不怕刘备,也不怕曹丕,而孙权最担心的是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和刘备作战的同时,曹丕派大军袭击,那么自己将腹背受敌,甚至重蹈关羽覆辙。

必须先稳住曹丕。

于是东汉骠骑将军孙权马上改弦易张,投降魏国的怀抱,他开始低眉顺眼地向曹丕俯首称臣,并且把于禁当作特别的贺礼送回魏国。

有人说,孙权那是投降,因为史书也是那么说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严谨,如果一定要说投降的话,那也是诈降,或者说是投降秀。

事实上孙权压根没想真心投降的事情,要投降趁早,赤壁之战前他就投降了,不用等到现在,他目前只是想利用对手,为自己寻找避风港,由于心底有鬼,所以孙权始终没有去洛阳见曹丕。

一句话,投降也罢,诈降也罢,作秀也罢,反正孙权全身心是投入进去了,就等最后待收获了。

孙权的算盘拨得很精,曹丕同志到底要年轻几岁,再加上夷陵之战尚未正式打响,所以他没有看穿,不光是他,曹魏的许多人都没有看出这一点。

以前的老顽固孙权能够及时醒悟,好事啊。

只有一个人除外——刘晔。

当初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曹丕就曾经询问大家,大家说一说,现在刘备的荆州没了,他会不会报仇啊?

许多人都说不会,刘备嘛,就是一个小国的头目,名将就一个关羽,关羽一死,刘备等人自然泄气,哪有勇气报复啊。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而这个少数派就是刘晔。

刘晔似乎有火眼金睛,他认为,刘备就是一个好战分子,他一定会使用武力展示自己的形象的;再说,关羽和刘备恩犹父子,关羽死了,不报仇似乎说不过去啊。

这次孙权请求归顺,刘晔的火眼金睛又看出了其中的B门。

刘晔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权想来归顺我们,一定是另有原因的。最大的可能是孙权考虑到关羽兵败后,刘备一定会报仇,孙权既害怕刘备,也害怕我们,所以暂时向我们屈服。他就想利用我们的声势壮自己人的胆我们可千万不要上当。现在天下三分,如果孙刘两家利用相互团结,我们将无机可乘,现在他们偏偏选择窝里斗,那就是四天想灭亡他们。我们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的大好机遇,渡江进攻孙权。蜀汉攻击他的边境,我们攻击他的心脏,那孙权很快就可以完蛋,孙权死后,弱小的蜀汉离灭亡也不远了。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3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3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