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所谓的曹操十分厌恶世家大族、陈群想反攻复辟,纯属虚构而已。

曹丕也求贤若渴,但他知道,唯才是举也是需要参照一定标准,必须量化操作,而九品中正制无疑是良好的量化标准。按这个标准选出的人,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岂不妙哉。

当然,专家对九品中正制的争议非常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曹丕同志必须依靠陈群等世家大族的支持登上皇位,所以他接受了陈群同志的九品中正制。换言之,这是一种交易:曹丕同志接受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换取陈群等人的支持。

是这样吗?

我是这样看待的,曹操想当皇帝是举手之劳,军队在他手上,他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道义的谴责,他想让曹丕同志接过手中枪,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曹丕同志可没有那么多思想负担,他要当条件是完全成熟,精锐部队全部控制在曹家、夏侯家手里,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陈群等人的支持,他一样能当皇帝,何况那时的世家大族已经被战乱冲得七零八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

换句话说,陈群的支持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曹丕用不着做什么交易,但曹丕终归选择了陈群,因为这是规范化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治理国家的需要。

最后还必需说明的是,曹丕虽然推出了九品中正制,但察举制并没有废除,他多次发文让地方推荐人才,比如说孝廉,只要有,尽管推荐上来,而且可以不受名额的限制。此外,曹丕还恢复了太学,设立了五经考试制度(不是科举),为读书人指明了一条当官的捷径之路:凡是经学学得好的,成绩优异的,就有官做。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加上太学考试,三管齐下,多层次为魏国遴选人才。

三国官制,蜀汉、东吴的官制和东汉基本相同,最特别的是魏国,有证据显示魏国已经开始了官制改革。而最初的变化是从曹操开始的。

大家知道,虽然曹操当过太尉、大将军、司空、丞相,但他最钟情的还是丞相一职。东汉有三公,没有丞相,西汉倒是有丞相一职,但和曹操的丞相一职已经有天壤之别。西汉的丞相虽然权力不小,但属于三公序列,有太尉、御史大夫相互制约,而曹操这个丞相府就是政府,权力更是包罗万象,什么都管的,比方说,军队,控制禁军的将军主要是中领军、中护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这些人都是丞相的属官;负责外面作战的另一种是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是丞相是属官,丞相长官军权,大将军、太尉等都是笼子的耳朵——摆设。比如政务,东汉朝廷的政令出自于尚书台,尚书台是内朝官,受皇帝控制,曹操索性把尚书台改制到丞相府,办公地点也由内朝改到外朝,丞相府分曹政治事,什么东曹、西曹、法曹等等,这也是三省六部制六部的前身。尚书就在各曹上班,受曹操直接控制。

一句话,曹操的丞相职权,相当于西汉时代三公的总和,相当于东汉三公加大将军加尚书台权力的总和,非常牛气。

到了魏文帝手上,曹丕是皇帝,他自然不允许丞相有巨大的权力,他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他老子的命,因此,曹魏前期是很少设丞相的(到司马氏代魏的前两年,司马昭始称相国);司徒、太尉、司空等倒是存在,还是享受总理待遇,但曹魏的三公不但没实权,而且很清闲,三公每个月上朝就一两次(初一、十五),向皇帝大人报个道,吹几句牛,然后散会回家,工作实在非常轻松。

总理级别的三公都没权,那国家权力在谁手上?

当然是在皇帝手上,但皇帝不是万能的机器人,他也需要休息和娱乐,他只能把工作交给下属部门去完成,自己随时监督就可以了。

东汉皇帝通过控制尚书台来掌控国家,现在曹丕决定换一种玩儿法,他认为尚书台权力实在太大,大得非常可怕,必须进行改革。

曹丕同志认为,把所有的鸡蛋放都放进尚书台这一个篮子是不安全的,应该多找几个篮子,一些机构负责决策,一些机构负责执行,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分散风险,然后皇帝总揽全局,这样才万无一失。

其实这一点曹操也想到了,曹操考虑到尚书的权力过大,设立了秘书令,负责奏章,曹丕更进一步,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并掌机密,其机构叫中书省,曹丕把决策的鸡蛋放进这个篮子,于是包括起草国家文件、诏书这一类原本由尚书台完成的工作都都改由中书监完成。

以前的尚书台管决策,曹丕也没有把他们废掉,而是转行搞执行,曹丕把政务这个鸡蛋放进我们称为尚书省的篮子里,尚书省下设吏部曹(管人事)、左民曹(管民政)、客曹(外交)、五兵曹(管军队)、度支曹(管财政),实际上尚书省就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至于监察,御史台已经少府独立划出,那就交给他们吧。

分权!

只有权力分散了,对皇帝的威胁才是最小的。

应该说,曹丕的改革是基本成功的,后来的朝代对这些改革加以完善和改革,到隋朝,终于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官场分品级也是从曹魏开始。汉朝官员的等级是分为若干石,从万石公到百石的小吏,一共分为一十六七级,而从曹魏建国不久,就逐步实行了官品制度。从一品到九品,只有正,没有从,一共分为九等,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曹丕虽然只能算一个守成之君,但他头脑是相当清醒,他深刻地总结了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宦官、外戚轮流执政,祸害国家。为了防止悲剧在曹魏重演,曹丕特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宫中不得不需要的宦官,曹丕的管束也十分严格,早在继位之初,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事,最高职务不得超过各暑的部门领导(暑令),这是天条,谁碰谁死。为此他还把这条政策写在金质的简策上,在石室里。

也就是说,宦官最大的职务不过是相当于县处级小干部,平时管理几个同样有生理缺陷的兄弟,管理一点日用品采购,吃一点回扣、贪点污是可以的,要想搞大动作,要想涉足政治,那是没门儿的。

事实上,整个曹魏帝国,宦官一直被法令所严密束缚,踏踏实实上班,规规矩矩做人,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也不像东汉的宦官界那样名人辈出,永载史册。

收拾了宦官,接下来该宣布对外戚的政策了。

对外戚,也要狠一点。

222年9月,曹丕特意下令:禁止妇人参与政治,禁止大臣向太后汇报工作,包括自己的母亲也不行。所有的外戚不得在朝廷要害部门任职,没有特别功勋的,不得被封为侯爵。想依靠裙带关系往上爬,门都没有。

相当于是从根本上废了外戚的武功。。

事实上,整个曹魏,宦官、外戚这两个前朝的庞然大物都被看得死死的,在政治上都没有多大作为。

除了宦官、外戚,曹丕对宗室同样毫不手软,按规定,自己的兄弟是封王的,但这些王和东汉的王差不多,虽然有封地,但只享受租税,还不能随意走出自己的地盘去透气,连下人都是朝廷给你派,自己没有做主的权力,相当于是软禁。

做一个富翁是可以的,玩政治是不行的。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